2006年,美国密苏里州13岁的少女梅根·梅尔遭遇网络暴力,因不堪忍受网友的恶毒辱骂在家里自杀身亡。这起事件的罪魁祸首已经基本确定是一位中年妇女劳丽·德鲁,她伙同他人在社交网站上虚构了一个16岁少男的身份,并连续数周向邻居少女梅根求爱,然后又迅速结束了与她的关系,称世界没有她会更好。一位前联邦检察官说,骚扰一位少女并导致她自杀的行为是应该得到惩罚的,但是不确定联邦法律中是否有针对这种行为的条款。到2016年英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原则,“虚拟空间的聚扰”可以被提起公诉。

美国作家琳迪·韦斯特写了她堕胎、讨厌关于强奸的笑话、身体形象等事情,这些话题都会招致愤怒的评论。2013年,她父亲保罗去世时,一个喷子开了一个假的推特账号,用她父亲的名字,自我介绍说他是“一个白痴的父亲”。她说:“坐在电脑前,看着这个账号,我的选择并不多。我能做的只有无视它,拉黑它,继续生活,知道那个账号仍在那里,躲在代码后面,用我父亲的口吻说话,用他的照片去取笑、辱骂他人。不断有人说,不要去投喂喷子。不要理会。那正是他们期望的。但果真如此吗?无视喷子就能阻止他们吗?我无视的远多过我投喂过的,我的邮箱并没有变得更安静。我朋友说,不要去看评论。但有一天,有人说希望你被砍头。如果不看人们在说什么,我们怎么能知道什么时候有句话越界了,必须要执法部门介入?”

《房间》剧照
琳迪公开了这件事,后来喷子联系她,给她道歉,解释说他过得不开心,对她过得满意感到愤怒。琳迪感觉她做对了,对于喷子,不能无视,就要去对抗。

Troll是一个互联网俚语,相当于我们所说的键盘侠,指通过发布具有煽动性、令人反感的、或带有破坏性的言论,来转移话题焦点、扰乱在线讨论,试图挑衅或激怒他人。Troll一词来自于古挪威语,意思是巨怪或恶魔。在斯堪的纳维亚的神话中,Troll指的是住在山洞里或山丘上的矮人或巨人。如今,喷子躲在暗处威胁他人。

有心理学家说,喷子之所以伤害他人,有三个原因。首先,他们有黑暗人格。大约5%的互联网用户自称喷子,他们在黑暗人格方面的得分特别高。喷子更有可能表现出一些令人讨厌的性格特征,这类人较为马基雅维利式(强迫性的、操控自己的魅力),是精神变态(冷酷、缺乏同理心、反社会)、施虐狂。他们以伤害他人、威胁他人为乐,实施的是网络霸凌行为。

其次,许多人在网上辱骂他人,是因为上网时是匿名的,身份是临时的,从而方便了他们释放自己的冲动。这种现象被称为去个体化,在各种起哄行为中很常见。在网上乱说是因为平时的道德约束和社交礼节松弛了。

在网上社交时,不同于现实世界,缺少目光接触、身体语言等身体线索,这会导致误解。有许多人,用手机发布恶意言论时,以为自己是在自言自语。

第三,乱喷是一种提升自己地位的行为,通过吸引读者的注意、让他人难受、激起热烈的讨论、引发同类的赞同,喷子能感到自己很重要,也许比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重要。因此乱喷是出于自恋,可能他们在现实世界无法引起他人的关注。对这类人,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无视他们,但即使这样,喷子也不会受到公开羞辱,因为没人知道他们是谁。所以乱喷现象才这么普遍——只要能表现得可憎就可以了。

自恋的人会错误地以为更受欢迎、更成功的人挑战了他们的优越感。有研究者找了135名本科生,让他们做了黑暗三联征问卷,然后让他们虚构的同龄人的社交媒体主页,上面还杜撰了评论,如“无论你怎样努力,你也拿不到那么好的成绩,因为你是个白痴”,“为了拿到这样的分数你睡了哪个讲师?”然后问被试他们是否同意这些评论。一般以为,霸凌是欺负地位低的人,但精神变态觉得,他们应该去辱骂的是比较成功的人。

有学者说,喷子不见得是精神变态,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正常人,只不过有时做了看上去好玩的事情,但造成了严重的后果。BBC曾经制作了一个纪录片,叫《喷子捕猎者》,发现喷子并不是真的憎恨受害人。“跟目标无关。如果受到阻挠,他们会转向下一个人。他们不是憎恨某个人,而是喜欢玩恨人的游戏。”

喷子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是胆小鬼。蒙田说:“胆怯是残暴的根由。伤天害理的暴虐每每伴有女性的软弱。我见过一些人心狠手辣,却动辄为了一些无聊的小事痛哭流涕。是什么使我们在这个时代非要拼个你死我活?从前我们的祖先只进行一定程度的报复事件,是什么使我们一开始就采取最后手段,一言不合便杀?这不是胆怯还能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