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信区清水乡在政府引导及社会力量的参与下,探索当地最适合的模式,致力打造最具人间烟火味广信府,让乡村既保有“原生态”的文化气息,又具有“新生代”的时代印记,实现文化、生活与需求的同频共振。

读懂“乡土美”,老街焕新“有颜”

秉承本土的就是适宜的、最好的,清水老街的翻新根据“民众自愿”“生活便利”“礼俗互动”等原则来进行改良优化。如今的老街改造已现雏形,麻石板路两旁水系打造、连廊建设的街道,仿古石床支撑起的宽檐翘角的赣派建筑,古色古香的店招门楣,复古创意的广告壁画,让人在古时气韵里,赏游出另一番风味。

“预计今年‘五一’全部业态进驻,对外开放。”清水乡二级主任科员吕小明介绍,老街里处处可见当地的特色和传统: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当地原生态种植的蓝莓、草莓、樱桃等水果,还能吃到当地的特色小吃豆腐、米粉、麻糍粿等;当地纯正的茶油、菜油也将在这里“亮相”;竹艺、木艺、铁艺、土法酿酒等传统手工作坊同样囊括其中;而功能齐备的咖啡店、沉浸式舞馆等现代“因子”则为老街注入了新活力。

这条将传统与现代无缝衔接的老街,曾经也是清水乡最繁华、最有记忆的街道。2002年以前,当地只有这一条街,几乎所有的商铺都在这里,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承载当地人最多“乡愁”的老街。如今,这条“看得见炊烟,望得见乡愁”的古街正以崭新的面貌蓄势待发。

激活“时尚芯”,民俗风情“有料”

“说起清水的民俗,那就要说到串堂,这种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在赣东北地区已流传千年。而我们这的祖传串堂班社——青峰堂,可是我们乡文艺界的‘王牌’,还被纳入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今年还上央视了呢!”在当地,青峰堂无人不知。

戏曲串堂班是一种民间的戏曲坐唱艺术,不化妆、不演剧,素衣素面围坐一桌,各操乐器一件,串唱各种戏文,串唱各行角色,深受老百姓喜爱。

据该乡青峰堂第四代传人张宗权介绍,青峰堂创立于清光绪年间,声名广播赣东北、浙西和闽北。发展至今,“串堂”接班人已有40多名,他们的徒弟遍及煌固、汪村、湖村、枫岭头等乡镇。村里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过年回来,都要在串堂班里吹拉弹唱几下,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感恩和憧憬。

为了保护和传承“串堂”这首清水人民千百年来生活的抒情诗,该乡把村里的老村部腾挪出来,用作青峰堂的培训基地,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还推动青峰堂在原生态基础上进行适应时代的改编创作,并参加各种省内外的比赛、演出,均获佳绩。

随着“大灵山”旅游开发和清水乡美丽集镇建设的推进,青峰堂唢呐串堂作为该乡的特色民俗文化IP,以一首由大鼓、小鼓、唢呐、二胡等乐器合奏的《小开门》,参加了今年在灵山脚下举办的“非遗民俗闹元宵”活动,通过央视以现场直播连线的方式,走入了全国人民的视野。

营造“时代感”,农耕故事“有情”

作为曾经的传统农业大县,广信人对农耕文化的情有独钟是与生俱来的,生活在灵山脚下的清水人民也不例外。

“想起当年灵山梯田农耕文化节,此起彼伏的梯田里,九支队伍争相插秧农种的画面,再现了高山梯田往日的盛景,传统农耕文化氛围十分浓厚,让人至今难忘。”老党员游春海意犹未尽地说道,“说起耕耘劳作,以前我们这栽种两季稻。早稻的培育栽种是个繁琐的过程。早稻的田间管理和收割,都是在烈日炎炎下完成的,但他们任劳任怨,通过劳动来感受丰收的喜悦。这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精神。”

为了进一步讲好农耕故事,该乡充分挖掘资源,结合当地农业历史文化特点,依托村史馆设立了农耕文化研学地,收集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农具,如谷风机、蓑衣、钉耙、扁担等。

“接下来,我们还将不断改进和完善研学地的建设,适时推出农耕文化相关活动,在农文旅结合的基础上,让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走进稻田,体验鲜活的农耕文化,在年轻人的记忆中植入农耕文化的‘种子’,使之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青春版’文化。”该乡党委书记章碧清放眼未来,干劲十足。

【来源:江西省住建厅_地方资讯】

声明:此文归原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地址:jpbljp.jiupai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