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是古县城的典型代表,南大街作为古城中轴线,一直是古城最繁华的闹市。商业的隆盛,使其成为晋商的主要发源地和清朝中晚期全国的金融中心。可以说,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的平遥古城南大街,既是平遥古城对外开放的一个亮点,也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点。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南大街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共23处,有1处国保单位、1处市保单位、3处县保单位。

规划先行是南大街乃至古城保护的鲜明特点。前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有关单位做过规划;此后多年实践中,同济大学、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专业团队一直在指导相关工作。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也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专业保护队伍,承担古建筑的定期保养维护,应对包括突发险情在内的抢险修缮。

南大街是活的古街,居民一直在这里生活,因此不可能采用博物馆式的保护模式。作为游客较为集中的街区,人口的增加与承载量、服务质量的矛盾越发突出。地方政府下了很大决心,不断整治交通秩序,并通过基础设施的提升改造来保证居民的生活生产需求。改造前首先进行考古勘探,有关方案经过建设部门和文物部门共同审批,监督贯穿施工全过程。经过改造提升,现在,南大街周边区域居民的现代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也守住了文物安全的底线。

我们对南大街的保护,以原真性保护为主要目标,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根据功能变更,内部装饰和格局方面可予以适度调整,但要满足“可逆性”原则。不大拆大建,通过改造让南大街整体环境和谐一致。有些原始的设施功能与现有需求不匹配,则通过更新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同时,对一些老民居开展系统性的入户摸排调查,向公众宣讲文物价值与保护理念,使大家的保护意识有了很大提升。

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晋商文化内涵,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发展来延续晋商文化的影响,是传承发展的关键。南大街商业商铺遗存丰富,我们尽量延续街巷铺面的原有功能,与非遗传承相结合,与旅游相结合,与民众的生活需求相结合。比如平遥的黄酒、漆器、牛肉等制作工艺,都得到了传承。

保护文物周边环境与保护文物本体同样重要。2021年10月,山西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秋汛,平遥古城一些文物建筑在长时间雨水浸泡后出现垮塌。幸而相关部门应急得力,没有造成重大损失。山西省正在委托专门机构编制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同时着手成立相应基金会,动员社会人士支持保护工作,满足文物保护资金的需求。

如今,南大街呈现的不仅是明清商业一条街,而且是它从昔日繁华走进当代的全过程。我们要保护的是历史延续性,不是定格在某个时代。古城古街不是简单的一个壳,只有人们世代居住于此,传承延续当地传统文化,有烟火气,古街才有生机。

(本报记者郑洋洋采访整理)

【来源:人民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