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

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是指:《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杜甫一生深察人民的疾苦,他的作品也多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同时,也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饱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憎恶之情。

诗人用老翁自诉自叹、慰人亦即自慰的独白语气展开描写,着重表现人物时而沉重忧愤、时而旷达释然的复杂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多变的情思基调,决定了全诗的结构层次,让诗显得更为严谨整饬,情节跌宕起伏。

唐肃宗乾元元年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和李光弼、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十分可喜。

然而昏庸的唐肃宗李亨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各自镇守。

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朝集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肃宗皇帝猜疑,任用阉宦,致使指挥权不统一,处处掣肘,被史思明援兵肆意牵制,最终在交战中因惊惧而全军溃败,为百姓造成一场更大的灾祸。

唐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2、为什么杜甫代表性的诗是三吏三别??

杜甫一生深察人民的疾苦,其作品也多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其《三吏》、《三别》就是其中的名篇。

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暴发,安禄山带兵反叛朝廷,从范阳长驱南下,攻陷洛阳。次年在洛阳称帝,不久又攻占长安。天宝十六年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在与溃败的叛军作战中,唐军也受到重大损失。为了与叛军继续作战,军队到处拉丁补充兵源,临近前线的新安、石壕一带受害最深。杜甫当时因谏言触怒肃宗,从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他由洛阳回华州任所,经过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将一路见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新安吏》写安新安县吏奉命征兵,因为壮丁早已征完,只好用“中男”(未受过训练的未成年男子)来充数。诗中描写了征夫离别的凄凉场面。《石壕吏》写官吏夜里到石壕村捉人当兵,一个老妇人的三个儿子全都当了兵,这次老妇人又被拉去服役应。《潼关吏》写潼关士卒筑城御敌的场景。《新婚别》写一对新婚夫妇由于征兵,不得不“暮婚晨告别”。新娘痛苦地说:“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他想随夫出征而不能,只得勉励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戍行”。《垂老别》写一个子孙阵亡的老翁应征别妻的惨景。《无家别》写败阵的战士回到一片荒凉的家乡,而家人已死绝,正当他想务农安生之时,县吏又来要他应征,这回已是无家可别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3、杜甫的三吏三别是什么??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吏三别诗中真实地描写了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在战乱、黑暗、民不聊生的社会动荡时期所受的痛苦和灾难,生动地展现出平民凄惨的生活悲剧。

杜甫目睹了这些人的苦难生活,对这些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同时对官吏迫害、奴役平民感到深恶痛绝。但他拥护朝的平定叛乱,希望人民忍受苦难。其矛盾而复杂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

4、杜甫的三吏三别属于唐代的什么诗??

杜甫的三吏三别属于唐代的五言律诗。

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是杜甫的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瑶湾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和《三别》。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世人由此称杜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

5、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

杜甫以诗歌 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下激动人心的变化,他以盛唐人的眼光,带着盛唐诗歌的伟大气魄,全面反映战乱以后的现实,既对现实矛盾、人民痛苦作 了深刻的揭露,又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同时,也为中唐现实主义诗歌 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诗歌史上占据着划时代的地位。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河南巩县 (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杜甫生活在唐 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 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 圣”。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 求炼字炼句。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一 生写诗1400多首,其中很多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 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 《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6、为何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真实而深刻,内容丰富,胜过了史家的简略记录,故而被誉为一代“诗史”。

安史之乱爆发,中原失驭,两京沦陷,“胡马翻衔洛阳草”,“秦人半作燕地囚”,民族危亡,生灵涂炭。这时,举国有志之士都行动起来,共赴国难。杜甫在这场大变乱中饱经忧患,先是被叛军虏去,囚禁在长安,后逃出去投奔唐肃宗李亨,欲报国效力,终因忠直而不见容,被放逐。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后迁巩县(今属河南)。他曾在长安东南部杜陵附近的少陵住过,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人亦称其为杜少陵。他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杜审言也是一位诗人,父亲杜闲做过奉先县的县令。杜甫曾做过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人称他为杜工部。

这期间,杜甫到处奔波,颠沛流离,耳闻目睹了战乱与赋役带给人们的灾难和痛苦。杜甫自己也曾被生活所迫,挖过野菜,拾过橡栗,砍过山柴,摆过药摊。因而,杜甫悲愤而沉痛地写出了一首首诗歌,勾画出了一幅幅的流亡图。《三吏》《三别》等名篇,深刻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灾难与悲凉。

杜甫少年聪慧,7岁就能写诗,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与洛阳一些有名的文人交往。公元746年,杜甫流寓长安,生活日渐困乏,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凄凉生活。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杜甫写了《三大礼赋》献给李隆基。李隆基非常欣赏,命宰相对他进行考核。

但是,李林甫见了杜甫一面,便再也没有音讯了。杜甫又连续向李隆基献了两篇赋,等到公元755年,44岁的杜甫才求得一个地位很低的职位。然而,官职尚未到手,他却眼睁睁看着小儿子活活饿死了。这时,杨贵妃兄妹正宠极一时,日夜在华清宫中管弦歌舞。杜甫路过麵山,目睹此情此景,无限悲愤,遂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

7、杜甫的组诗三吏三别分别是指哪6首诗??

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也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新安吏」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卷217_32 「潼关吏」杜甫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卷217_33 「石壕吏(陕县有石壕镇)」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卷217_34 「新婚别」杜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卷217_35 「垂老别」杜甫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卷217_36 「无家别」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召令习鼓鞞.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指的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一生深察人民的疾苦,其作品也多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其《三吏》、《三别》就是其中的名篇。《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指的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安吏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一作却)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潼关吏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新婚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一作固)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一作致此)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8、“三吏”“三别”是哪位诗人的作品?

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9、杜甫的三吏,三别是什么?

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石壕吏 作者: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前四句可看作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 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 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 何以守城?” 肥男有母送, 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 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 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 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 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 牧马役亦轻。 况乃师顺, 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 仆射如父兄。”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 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 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 “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 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 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 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 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 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 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 慎勿学哥舒!”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 ??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杜甫还有“三别”

三史 ?《新安史》《石壕史》《潼关史》? 三别 ?《新婚别》 《 垂老别 》 ? 《无家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