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有: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被称为“美髯公”。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因而虽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然借机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

张飞(165年-221年)字益德(《华阳国志》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他勇武过人,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张飞与关羽一起加入,随刘备辗转各地。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郡邓县隆中、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2、三顾茅庐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有: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被称为“美髯公”。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因而虽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然借机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

张飞(165年-221年)字益德(《华阳国志》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他勇武过人,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张飞与关羽一起加入,随刘备辗转各地。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郡邓县隆中、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3、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刘备,诸葛亮。

是刘备

4、进大观园的主人公是谁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铁面无私的主人公是谁

刘姥姥,刘备和诸葛亮,包拯

刘姥姥,刘备和诸葛亮,包青天

刘姥姥,刘备和诸葛亮,包青天

6、猜猜这些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闻鸡起舞—— 祖逖、,刘琨 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杨时 望梅止渴——-曹操三顾茅庐—— 诸葛亮、,,刘备神机妙算 ——诸葛亮铁面无 —–包拯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完璧归赵—— 秦昭襄王、,,蔺相如 铁杵成针——李白卧薪尝胆——-勾践纸上谈兵——赵括破釜沉舟——-项羽南柯一梦(淳于棼fén )东施效颦(东施 )江郎才尽(江淹) 赴汤蹈火(嵇ji康 )投笔从戎(班超 )鹤立鸡群(嵇绍 ) 负荆请罪(廉颇 )杀妻求将(吴起 )完璧归赵(蔺相如 ) 凿壁借光(匡衡)指鹿为马(赵高 )纸上谈兵(赵括 ) 精忠报国(岳飞 )闻鸡起舞(祖逖ti )入木三分(王羲之 ) 鞠躬尽瘁(诸葛亮 )卧薪尝胆(勾践 )破釜沉舟( 项羽) 乐不思蜀(刘禅 ) 图穷匕见(荆轲 ) 三顾茅庐(刘备 )铁杵成针( 李白) 望梅止渴(曹操 ) 程门立雪(程颐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景皓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 ) 多行不义必自毙 (共叔段 )基本解释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二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充耳不闻 chōng ěr bù wén近义词: 不闻不问、装聋作哑 反义词: 洗耳恭听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表示对别人的意见不在意解释: 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出处: 清·李渔《奈何天·闹封》:“边陲告,司转运者,充耳不闻。”例子: 这里袁伯珍只装作~,一面出了告示,按户收起捐来。(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九回)谒后语: 聋子打铃谜语: 龙;聋;装聋;聋子打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