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诸葛瞻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公元262年前后,蜀国国内形势不稳,将相不和,君臣猜疑。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与姜维的矛盾、姜维与宦官黄皓的矛盾都日趋尖锐,使得姜维在朝中几乎无法立足,被迫带兵离开益州,前往甘肃沓中。姜维此举名为去沓中屯田,实际上是在沓中拥兵自重,以此自保。姜维带领主力部队这一走,使得蜀国汉中、益州防务空虚,给魏国留下可乘之机。

  魏国权臣司马昭,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千载难逢的战机,立即不失时机地发起伐蜀之战。司马昭派遣魏国名将钟会、邓艾为主帅,于景元四年秋八月(263年),在洛阳举行盛大出师仪式,16万魏国大军浩浩荡荡取道关中,开始了讨伐蜀国之战。

  司马昭虽然是个臭名昭著的野心家,论及用兵打仗确实是一把好手。他为这次规模空前的战事策划了完美周密的作战计划,挑选的领兵主帅钟会邓艾,都是魏国一流名将,且所带兵力非常雄厚,已经远远超过蜀国全国兵力,蜀国来到了生死攸关的最后时刻。

  姜维驻军的沓中,首先遭到魏国大将邓艾的猛攻。姜维不敢恋战,冲出包围圈星夜赶赴汉中,终于抢在魏国大军到来之前占领剑阁,把魏国大军堵在益州大门外。但邓艾却出奇兵穿越阴平道天险,绕过蜀军防线,一举攻入蜀国腹地,出现在成都平原上,蜀国形势岌岌可危。

  危急关头,蜀国卫将军诸葛瞻带领2万多禁军,出城迎战邓艾。在绵竹之战中,诸葛瞻奋不顾身浴血奋战,但还是遭到邓艾围歼,为蜀国流进最后一滴血。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又为国家献身而死,但史书却对他评价很低。

  《三国志》对诸葛瞻的评价是“美声溢誉,有过其实”,是个徒有虚名、有名无实的银样镴枪头,而且当宦官黄皓专权乱政时,“宦人黄皓窃弄机柄”,身为卫将军的诸葛瞻“咸共将护,无能匡矫”,不仅没有挺身而出与之斗争,反而与黄皓官官相护,包庇掩护。

  从诸葛瞻的生平经历来看,《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很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诸葛瞻虽是诸葛亮之子,却确实未能遗传诸葛亮的优秀才干,无论是用兵还是治国,确实乏善可陈,身居高位却并未起到应有作用。面对宦官黄皓祸乱朝政,他也不能挺身而出与之抗衡,并导致严重后果。

  其次,史书《三国志》作者陈寿,与诸葛亮父子也存在矛盾。《晋书》记载,陈寿之父,曾在蜀将马谡手下任职。马谡在街亭之战中失利被处斩,陈寿之父也受到连累,被诸葛亮处以“髡首之刑”,所谓“髡首”就是把头发剃光,在古代是一种带有侮辱色彩的刑罚,使得陈寿家族因此蒙羞多年。

  巧的是,陈寿成年之后,也曾在诸葛瞻手下担任主簿之职,《蜀书》明确记载,“陈寿尝为瞻吏,为瞻所辱”,也曾经受过上级诸葛瞻的惩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陈寿家族和诸葛亮家族可以说是“世仇”。在此前提下,陈寿对诸葛瞻没有好感、并在史书中故意渲染、突出诸葛瞻的错误与罪过,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