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说起赵国名将李牧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战国时期的主旋律就一个字:战 ,各个诸侯国打来打去,一直打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秦灭六国之战中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就是隔壁的赵国,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后,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对抗的国家,后来我们都知道,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反间计,将主帅从廉颇换成了赵括,赵括急于求成,中计兵败,战死疆场,赵国也在此战中元气大伤。

  纵观赵国历史,不乏千古名将,像廉颇、赵奢、李牧等,其中最令人哀叹惋惜的就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

  李牧一生战功显赫,大破匈奴,连却秦军,最终却因小人谗言,被赵王赐死,李牧死后不久赵国也随之灭亡,所以便有了“李牧死,赵国亡”的说法。

  大破匈奴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不仅仅是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还有对抗匈奴的战争,当时的赵国很不容易,隔壁就是虎视眈眈的秦国,边境还有匈奴侵略,同样受匈奴之苦的还有秦国和燕国,他们三家都想打击匈奴,但谁也打不过,抗击匈奴最好的方法就是修长城,于是他们仨都修建了长城,修了长城还得有人守,赵国派去戍守边疆,抗击匈奴的将领就是李牧。

  对抗匈奴的主要是赵国

  在中国古代,匈奴一直都是大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挡住匈奴的骑兵,就在这时,真正的战神崛起了。

  李牧新官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设置机构和官吏,增加烽火台,并且当地征上来的税收也都不上交中央,直接归入军费,重视士兵的训练,每天率士兵练习骑射,派人探查敌情,随时发出报警信号,并且对下属特别好,隔三差五宰头牛和大家一起吃,但李牧有一道听起来莫名其妙的命令:

  “匈奴入盗,急于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意思很清晰,匈奴来了马上撤,谁敢贪图抓俘虏立战功,杀无赦,李牧这样消极避战坚持数年,军队百姓没有任何伤亡,并且还形成了一支装备精良,战斗力极高的军队。

  但总这样避而不战,吃好的喝好的,见着人就装孙子也不是事儿,这种情况下不仅匈奴人觉得李牧是个胆小怕事之人,就连己方也有不少人想顶替李牧。

  慢慢的,李牧的胆怯,不敢应战的行为就传到赵王耳朵里了,赵王听闻便责备李牧,让其出兵,但李牧不听,赵王大怒,一气之下就把李牧给撤了。

  新将领很聪明,他知道李牧是因为什么被撤了职,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提拔上来,于是在上任后,但凡有匈奴来犯就带会兵出征,几场仗打下来一次没赢过,李牧在时,虽然避而不出,但起码边境太平,老百姓能安心耕种,新领导来了后,边境不安,一场战打两三个月就结束了,但老百姓错过了农时,无法耕种,来年吃什么呢?

  没办法,赵王只好再次请李牧出兵,李牧称病不出,赵王一求再求,李牧才说:

  “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

  “大王要是用我,那我还是用原来的老套路,你要答案我就去守边疆”,赵王允了后,李牧又回到了老地方,一如既往避战不出。匈奴人一看李牧又回来了,都不拿他当回事,但实际上李牧在训练精兵强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步兵骑兵联合作战要开始了。

  匈奴来回骚扰就是为了抢点东西,李牧怎么都不应战匈奴啥也捞不着,匈奴人大肆嘲笑李牧胆怯,笑赵国将士都是怯懦之夫,而李牧这边呢,三军将士天天吃牛羊肉,身强体健,畏缩了好几年,积累了无数能量需要宣泄,整天跃跃欲试,李牧一看,知道机会来了。

  这几年李牧畏惧胆怯不应战都是给匈奴施的障眼法,实际上李牧训练了1300乘战车,一万三千骑兵,5万步兵,10万人弓弩兵,待匈奴人再次入侵时,李牧派一小队人马应战,佯装兵败逃跑,留下数千民众和牛羊,诱敌深入。

  匈奴人一看,更加确信李牧是胆怯的懦夫,于是率兵乘胜追击,一点点进入李牧早已布好的口袋阵,李牧率兵部队将其层层包围,一举歼灭10万余匈奴骑兵,李牧一举成为拓地千里的战神。

  这一战不仅确保了赵国北部边境的安全,还顺带把秦国、燕国的边境问题一并解决了,使赵国没有后顾之忧,能专心周旋于变幻莫测的诸侯国之间,并且对后世以步兵掣肘骑兵作战的战术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长平之战时,燕国与赵国唇齿相依,但是却没有提供丁点援助,长平之战后,燕国还趁赵国虚弱之时攻打赵国,赵国老将廉颇在东路部阻击燕军主力,李牧扼守代地,牵制燕国西路军,廉颇、李牧两位名将将燕军打的落花流水,最后燕王赔了5座城求和,史称鄗(hao)代之战。

  鄗代之战后,燕、赵两国彻底失和,战争不断,秦国趁燕、赵两国作战之际,秦将王翦率兵从上党开始,一连攻占了赵国多座城池,樊於期也领兵从南阳(今河南修武)出发,拿下赵国六座城池,在邺城和安阳顺利会师,直逼邯郸。

  赵国的国土进一步萎缩,亡国阴影之势越来越重,赵悼襄王抑郁之下死了,抗击燕军的主帅庞煖年事已高,加上来回奔波也随赵悼襄王去了,大敌当前的关键时刻,赵王、主帅全死了,李牧成了赵国的脊梁。

  秦始皇下令进攻赵国,给其致命一击,公元前234年,樊於期带主力军渡过漳河攻打平阳(今河北临漳),赵军主力在太行山漳河一带与秦军对峙,平阳不是防御重点,自然被秦军拿下,樊於期率兵继续攻打武城,一旦武城失手,赵国都城邯郸将直接暴露在秦军的铁骑之下。

  赵悼襄王去世后,他的儿子赵王迁继位,赵迁命李牧率兵星夜兼程去抵挡秦兵,李牧的军队是赵国最后的希望,攻打匈奴时夺了大量战马,机动性很强,秦、赵两军在宜安(进河北藁城西南边)附近相遇,李牧又用起了老套路,在宜城附近筑起了堡垒,避而不战。

  秦军远道而来欲速战速决,但赵军不接招让樊於期很烦恼,李牧学起了廉颇,樊於期就想学白起,诱敌出击,率兵攻打肥下,逼赵军初战。

  李牧也沉得住气,看友军被打迟迟不去救援,但部下坐不住了请缨作战时,李牧说:

  “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

  一连多天不出兵,拖到赵王都受不了了,派使者命令李牧赶紧动手吧,李牧一看火候差不多了,于是率兵出击,但没有去援助肥下,而是直接袭击了秦军的大本营,并派出少量人马左右发展,保障侧翼,拿下秦军大营后,主力兵分三路,中路迎敌,侧翼埋伏包抄,夹击秦军,将回援大营的秦军一击必杀,樊於期见势不好,化妆溜了,将士们群龙无首,很快就溃不成军,十万秦军全部被灭。

  樊於期想学白起,没想到学成了赵括,一路逃到了燕国,战国后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歼灭战,李牧打得十分漂亮,赵王大悦,封李牧为武安君。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诸多军事天才,每个军事天才都有自己擅长的作战方式,比如廉颇,最擅长打防守战,戚继光,最擅长打攻击战,袁崇焕擅长坚城固守,唯独李牧,既擅长打防守战,又擅长打进攻战。

  公元前232年,秦军兵分两路再一次进攻赵国,秦国前后夹击,想把赵国都城邯郸做成夹心饼干。

  李牧现在是全国的希望,面对秦军的两头攻势,李牧带着军队两头奔袭,先痛打了北线进攻的秦军,将他们打的丢盔弃甲,短时间内不可能再组织像样的进攻,于是率领兵马向南攻去,南线的秦军听说北线秦军已经败了,再看到李牧的大军步步逼近,纷纷逃走。

  李牧作战又快,攻击性又强,既能攻还能守,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军事奇才,赵国最后的希望,与白起同封为武安君的战神,也落了个白起一样的下场。

  战国末年,李牧是战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同时也是六国中唯一能以秦军抗衡的杰出军事家,但昏庸的赵王听心小人谗言,不做分析就认定李牧要谋反,派人夺取李牧的兵权,李牧刚开始还为继续抗秦,拒交兵权,手下将士也不愿自己的主帅关键时刻离军回朝,但胳膊拧不过大腿,再不回朝手下将士们就真反了,于是李牧只好跟随使者回去面见大王,但见到的都是奸佞小人,只有赵王的留下的一条命令,命李牧自杀。

  李牧最后没有办法,横刀向天笑,但他是个残疾人,无法想正常人一样横刀自刎,最后只得口含剑尖,剑柄抵墙,吞剑自杀。

  李牧到死都没有想到,自己的良苦用心换来的却是杀身之祸,李牧死后,赵国也随之灭亡,作为一个将军,没能战死疆场而是死在国内小人刀下,这是作为将军最大的屈辱。

  春秋战国古寨遗址

  秦国法律严酷,将领逃跑不光要诛九族,连祖坟都不会放过,樊於期逃到燕国后也没有活路,秦始皇下重金去通缉樊於期,他的脑袋最后成了荆轲刺秦时的见面礼。

  也有典籍记载当时与李牧对战的秦将不叫樊於期,而是叫“桓齮(yi)”,但有很多史学家认为桓齮就是樊於期,因当时各国口音差别太大,发音有误,以讹传讹到最后成了两个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