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1.

  《三国演义》是极端“尊刘抑曹”的,但小说里写刘备,除了极力突出他的宽厚仁慈之外,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会跑”和“善哭”。他最后成就帝业,也是文靠诸葛亮,武靠关张赵云,自身没有特殊的本领。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刘备是这样的吗?

  我们且慢慢来看。

  《三国演义》里刘备的出场是作者大书特书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

  翻开《先主传》(《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和《演义》的描述大致相似,个别语句略有不同:“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演义》和《三国志》都说刘备身具异相,大耳垂肩,双手过膝。也许刘备确实耳朵比较大(所以老被人骂大耳贼),胳膊比较长,但“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肯定是有点夸张了。耳朵能垂到肩膀上,自己不用照镜子也能看到,这样的形象,除了寺庙里的佛祖,我没有见过;手垂下来可以超过膝盖,这样的臂展,怕是美国的篮球巨星也望尘莫及了。

  这种夸张的写法在历史上很常见,许多帝王似乎都是身具异相,比如《史记》里说刘邦不仅“隆准而龙颜”,左腿大腿上还长了七十二颗痣,再比如什么“重瞳骈胁”“鹰视狼顾”等等,不一而足,其实不过是后人故意神化罢了。

  刘备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说话,喜怒不形于色,我们看来,他的性格比较深沉内敛,是个能在心里做事的人,这一点和曹操的任情率性不同。《三国志》里说他“善下人”,《演义》里改成了“性宽和”,好像也差不多,但“尊刘”的倾向性还是很明显的。“性宽和”是本性,是发自内心地对人好;“善下人”就不同了,或许带有表演的成分。

  还有几句,这种倾向表现地更突出,《三国志》里说刘备“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喜欢声色犬马,喜欢漂亮衣服,这就和曹操、袁绍等纨绔子弟的早年表现很相似了,所以《演义》里自然不会有这样的话,改成了“素有大志”“事母至孝”。这样,缺点没有了,优点增加了。

  《演义》里接着写了刘备少年时期的一件逸事,他家外面有一棵大桑树,“童童如车盖”,于是有相者说:“此家必出贵人。”刘备小时候和小朋友在树下玩,说:“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认为刘备非同寻常,就常常资助他。

  这个故事在《先主传》里也有,裴注引用的《汉晋春秋》里记载,看了那棵桑树,是一个叫李定的人说“此家必出贵人”。但后面就不同了,当刘备说出“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的话时,他叔父是斥责的,他说:“汝勿妄语,灭吾门也!”而且,他叔叔叫刘子敬,不是刘元起。刘元起是刘备同宗刘德然父亲,刘备、刘德然和公孙瓒曾同在卢植门下学习,刘元起常常资助刘备,家里人问他,他说:“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2.

  刘备家穷,甚至要靠“贩履织席”养家糊口,但好在得到了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的资助,“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靠着这个拉起了一支兵马,但估计人数并不多。《先主传》里没有“桃园结义”的情节,但关羽、张飞大约就是在这时投奔刘备的。

  黄巾起义爆发后,各地纷纷建立地方武装,刘备就率领这支人马参加了平定黄巾的军事行动。这段情节,《演义》里的描写很精彩,但细节肯定是小说家的虚构,不必深究。

  因为在平定黄巾之中立了功,刘备被任命为安喜县的县尉。裴注所引的《典略》却有不同的记载,平原人刘子平知道刘备“有武勇”(这和《演义》里给我们的刘备印象不同),就推荐他参与平定张纯反叛的战斗,在战斗中,刘备受了伤,就倒地装死,贼兵离开后,有人用车拉着他,才逃脱性命。后来因为军功被任命为安喜尉。

  无论如何,刘备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份官职。有意思的是,后来的老对手曹操的第一份官职也是县尉。当然,刘备在县尉的职位上就远没有曹操那么风光,却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件值得记住的事情,就是“怒鞭督邮”。

  没错,“怒鞭督邮”的是刘备,不是张飞。《演义》里安在了张飞的头上,这样一改,是写出了张飞的直爽和莽撞,却使刘备少了几分血性和刚烈。

  《先主传》记载:“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

  《典略》记述得更为详细,当时要淘汰一批因讨伐黄巾立了功的官员,刘备怀疑自己在淘汰的名单之中。督邮来到县里,住在传舍,刘备去拜见,督邮却称病不见刘备,刘备很生气,就带着士兵冲进去,绑了督邮,把自己的印绶拴在督邮的脖子上,然后把他绑在树上,打了一百多鞭子,还想杀了他,督邮百般哀求,才放了他。

  刘备此后担任过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等职,后来投奔公孙瓒,也参与了讨伐董卓的行动。裴注所引的《英雄记》记载:“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

  在讨伐董卓的队伍里,刘备只是很不起眼的一支,没有出彩的表现。《演义》里“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精彩桥段,在正史里都找不到痕迹。

  后来,公孙瓒推荐刘备为别部司马,让他和青州刺史田楷一同抵抗袁绍。刘备立了战功,先后担任平原令、平原相。

  在平原,郡里有个叫刘平的人,一向瞧不起刘备,认为居于刘备之下是一种耻辱,就派了一个刺客去刺杀刘备。但这个刺客不忍心下手,把事情告诉刘备后离开了。所以《先主传》说他“其得人心如此”。

  裴注所引的《魏书》记载,刘平的刺客来了,刘备不知道,待这个刺客非常好,刺客很感动,就把情况告诉刘备后离开。刘备把平原治理得很好,很得民心,“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3.

  曹操征讨徐州时,陶谦向田楷求救,田楷和刘备一起来救。这时刘备只有一千多士兵及几千饥民,陶谦给他增加了四千丹杨兵。曹操退走后,陶谦上表推荐刘备为豫州刺史,让他屯驻在小沛。这样,刘备就依附了陶谦。

  后来陶谦病重了,对别驾糜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于是陶谦死后,糜竺就带人迎接刘备作为徐州之主。这就是《演义》里所写的“三让徐州”。

  后来,刘备和袁术交战的时候,早先来投奔刘备的吕布趁机偷袭下邳城,下邳守将曹豹反叛,偷偷地迎接吕布,吕布俘虏了刘备的家人。刘备只好向吕布求和,吕布还给他家人,让刘备屯驻小沛。

  《英雄记》记载,刘备让张飞守下邳,自己带兵和袁术交战。曹豹是陶谦旧将,张飞想杀了他,曹豹在军营坚守,并派人去招吕布,吕布带兵来取下邳,张飞败走。《演义》里情节基本是照此安排的,只是多了张飞醉酒鞭打曹豹的细节。

  刘备在小沛招兵买马,实力有所增强,再次和吕布发生了冲突。吕布出兵,刘备败走,投奔了曹操。《英雄记》记载,吕布派人去河北买马,被刘备所抢,吕布就派高顺、张辽攻打刘备,抓住了刘备的家人。

  曹操带着刘备东征吕布,在下邳生擒并杀掉了吕布。刘备找回了家人,随着曹操回到许都,曹操推举他为左将军,对他非常好,“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演义》里有汉献帝排谱序认刘备为“皇叔”的情节,但《先主传》里没有提到。

  《演义》里“煮酒论英雄”的情节在《先主传》里是这样写的,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当时刘备正在吃饭,吓得“失匕箸”,就是把把筷子都掉地上了。裴注引用的《华阳国志》记载,当时正好打雷,刘备趁机对曹操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也!”

  车骑将军董承接受了献帝的“衣带诏”,密谋诛杀曹操,刘备参与其中。正赶上袁术想要投奔袁绍,要经过徐州,曹操就派刘备带领朱灵等人去拦截袁术。袁术病死后,刘备杀死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驻守下邳,自己屯驻小沛,派人和袁绍联合。

  “衣带诏”事泄,曹操派遣刘岱、王忠带兵攻打刘备,未能取胜。随后,曹操亲自带兵来攻,刘备逃往青州,家人和关羽都被曹操所擒。

  刘备投奔袁绍,《魏书》记载,“绍父子倾心敬重”。官渡之战时,汝南刘辟等叛变曹操响应袁绍,袁绍派刘备带兵和刘辟等人骚扰许都。关羽从曹操那里逃归刘备,曹操派曹仁带兵迎击刘备,刘备失败,回到了袁绍军营。

  刘备想要离开袁绍,就劝袁绍联合刘表,袁绍就派刘备再次去汝南。袁绍失败后,刘备就去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亲自迎接,待以上宾之礼,让刘备屯驻在新野。

  刘备在荆州呆久了,荆州的豪杰来归附的越来越多,《先主传》说刘表因此产生了疑心。刘表派刘备去博望抵挡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惇、于禁等人,刘备设下埋伏,大败曹军。

  《演义》里“马跃檀溪”一段出自裴注所引的《世语》,但孙盛认为并不是事实,他说刘备依附刘表时,如果刘表有怀疑他的想法,不会一直到刘表去世,二人都和睦相处。

  曹操北征乌丸时,刘备劝刘表偷袭许都,刘表不听。裴注引用的《汉晋春秋》记载,曹操回兵后,刘表后悔了,对刘备说:“没听你的话,失去了这个机会。”刘备说:“如今天下大乱,机会很多,如果以后能抓住,就没什么可后悔的了。”《演义》里的描写与此相同。

  4.

  曹操南征刘表,没等来到荆州,刘表就病死了。刘表的儿子刘琮继位,派人向曹操投降。

  《英雄记》记载,刘表临死时,上表让刘备领荆州刺史。《魏书》记载,刘表病重时,把荆州托付给刘备,说我儿子没有才能,我死之后,你就掌管荆州。刘备推托了,有人劝刘备答应,刘备说刘表对我很好,我要是答应了,人们一定会认为我薄情寡义。

  裴松之认为这两则记载都不可信,因为刘表夫妻素来喜爱小儿子刘琮,早就定下了刘琮继承荆州的计划,所以不会让荆州给刘备。《演义》里的情节安排和《魏书》相同,目的是为了突出刘备不忍心夺同宗基业的仁厚。

  裴注所引的《汉魏春秋》记载,刘琮投降曹操,不敢告诉刘备,刘备过了很久才发觉,派人去问刘琮,刘琮派宋忠去向刘备传达旨意。当时曹操已经到达了宛城,刘备非常吃惊,生气地对宋忠说:“你们这样做事情,不早告诉我,现在砍了你的头也不足以解忿,但我耻于杀你这样的人。”有人劝刘备劫持刘琮以及荆州的官吏到江陵,刘备说:“刘表临死时把遗孤托付给我,我要是这样做,死后有什么脸面去见他呢?”

  《典略》记载,刘备带兵撤退,路过刘表墓地时,亲自去祭拜,涕泣而去。

  这些细节,《演义》里都有描述。

  《先主传》记载,曹操大军到达宛城时,刘备屯兵樊城,知道曹操势大,无法抵挡,只能带兵撤退。路过襄阳时,诸葛亮劝刘备攻打刘琮,夺取荆州,刘备说:“我不忍心这样做。”

  刘备喊刘琮出来答话,刘琮不敢出面,但城里的士人和百姓有许多都出来跟随刘备。等走到当阳县时,刘备士兵夹杂百姓,共有十几万人,辎重几千车,所以每天只能走十几里路。有人劝刘备说:“应该抛下大众,带兵去保江陵,现在这样的走法,要是曹操追上来,如何抵挡?”刘备说:“做大事的都要以人为本,这些人来归附我,我怎么忍心抛弃他们呢?”

  这些情节,《演义》里都是大书特书的。习凿齿评论说:“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刘表字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指追随他的百姓及士人),则甘于同败。……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曹操害怕刘备占据江陵,带领精兵五千急追,一日一夜行军三百多里,终于在当阳县的长坂追上了刘备。刘备大败,人马辎重大多被曹操虏获。当阳长坂坡之战,《演义》里赵云、张飞都有出彩表现,容后再述。

  5.

  刘备带领余部败走汉津,随后和刘表长子刘琦合兵夏口。刘备派遣诸葛亮去江东结好孙权,两家结盟,共抗曹操。

  裴注引用的《江表传》记载,孙权派鲁肃来荆州吊丧,并与刘备结交,但鲁肃还没到,曹操大军已到。鲁肃在当阳和刘备相遇,问刘备想要投奔哪里,刘备说想要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鲁肃劝他和孙权结盟。刘备非常高兴,就派诸葛亮随鲁肃去见孙权。

  孙刘结盟后,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但《先主传》的记述很简略:“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至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赤壁之战”后,刘备的命运终于迎来了转折,占据了荆州数郡,实力逐步强盛。

  我们熟知的刘备“借荆州”,《江表传》是这样描述的,周瑜担任南郡太守,把南岸的土地分给刘备。刘备在油江口设立大营,改名公安。投降了曹操的刘表部下的官吏和士兵,有许多都来投奔刘备,刘备觉得土地太少,无法安民,又和孙权借了荆州的几个郡。

  这和《演义》所写的并不一样。

  刘备推荐刘琦为荆州刺史,派兵拿下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刘琦病死后,部下推荐刘备为荆州牧,治所在公安。

  《先主传》记载,刘备势力增长,孙权感到了畏惧,为了结好,主动把妹妹嫁给了刘备。《演义》里为了突出刘备和诸葛亮,写周瑜献美人计弄巧成拙,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

  刘备和孙夫人成亲时没有去江东,但他在婚后是去江东见过孙权的,孙权并没有生过扣留刘备的想法,相反两人还相处得不错,《先主传》说他们“绸缪恩纪”。

  后来,经过几年的努力,刘备又得到了益州,实力得到进一步增长,但和孙权的利益冲突也越来越严重。

  孙权想要收回借出的荆州郡县,刘备不答应,孙权就派吕蒙袭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带兵五万来到公安,派关羽驻兵益阳。孙刘两家的战争一触即发,但这时正赶上曹操打败张鲁平定了汉中,刘备害怕益州有失,就和孙权和谈,分出四郡给孙权,引兵去对付曹操。

  经过苦战,刘备打败曹操,夺取了汉中,然后进位为汉中王,驻守荆州的关羽围樊城,擒于禁,威震华夏,刘备集团的实力达到了顶峰。但这也使得曹操和孙权联合了起来一起对付关羽,孙权偷袭荆州,杀掉了关羽。

  曹操死后,曹丕废汉自立,改年号为黄初。有人传闻汉献帝被害了,刘备就为汉献帝发丧,然后在群臣的劝进下正式称帝,年号为章武。

  随后,刘备发兵征伐东吴,想为关羽报仇,但在猇亭被吴将陆逊所败,蜀军损失惨重。

  刘备败退白帝城,病势沉重,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托付后事,就是著名的“白帝托孤”。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杜甫有诗感叹说:“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6.

  陈寿在《先主传》的最后这样评价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

  首先,刘备是个英雄。虽然我们从《演义》里看到的刘备,除了会跑和善哭之外,好像没有别的本事,其实历史上的刘备是真有“英雄之器”的。

  在汉末群雄之中,刘备的起步很低,兵微粮少,只能东奔西走,到处寄人篱下,但他每次投靠他人,却总能得到尊敬和优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大部分人都认为,刘备是个英雄,是个值得敬重的人物。

  比如他投奔曹操时,曹操待他很好,“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而且还说出了那句著名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话。曹操的谋士程昱也很看重刘备,在刘备初来时,就劝曹操杀了刘备:“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袁绍也很看重刘备,裴注引用的《献帝春秋》里记载袁绍评价刘备说:“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演义》里写袁绍凭借家世而瞧不起刘备,是和正史不符的。)所以当刘备被曹操打败去投奔袁绍时,袁绍出城二百里迎接,父子“倾心敬重”。

  其他像陶谦、刘表、刘璋等曾经雄据一方的人物,也都认可刘备是个英雄。

  所以东晋史学家常璩这样评价他说:“汉末大乱,雄桀并起。……于时先主名微人鲜,而能龙兴凤举,伯豫君徐,假翼荆楚,翻飞梁、益之地,克胤汉祚,而吴、魏与之鼎峙。非英才命世,孰克如之!”

  刘备的“英雄之器”,突出表现为两点。

  其一就是他“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刘备待人宽厚,善于用人,所以《演义》里说三国之中蜀得“人和”。确实,关羽、张飞、诸葛亮等,都是当时的杰出人才,他们能够始终如一、忠心不二地追随刘备,不是偶然情况。

  刘备对待部下、百姓,甚至对待敌人,都是非常宽仁的。比如伐吴失败后,道路阻隔,大将黄权不得已投降了曹魏,刘备手下有关官员要惩处黄权的家人,刘备不答应,说:“是我对不起黄权,不是黄权对不起我。”他对待黄权的家人一如往常,而黄权的儿子黄崇也尽忠蜀汉,最终为国捐躯。

  其二,刘备为人“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刘备有远大的志向,性格坚毅,百折不挠,始终不甘心居于人下,这是他“英雄之器”的又一重要表现。

  刘备大半生东奔西走,居无定所,却一直志在天下。

  比如在荆州依附刘表时,许汜和他一起与刘表闲谈,说到天下人物,许汜说:“陈登是个江湖之士,豪气不除,我路过下邳去见他,他很长时间不和我说话,自己睡大床,让我睡下床。”刘备说:“您有国士的名声,现在天下大乱,希望您忧国忘家,有一点救世的念头。可是您呢,整天忙着求田问舍求购土地,说的话也没有一句可以采用的,这正是元龙(陈登字元龙)所瞧不起的,他凭什么要和您说话呢?如果当时是我,我会自己睡在百尺楼上,让您睡在地上,还说什么上下床呢?”

  刘备坚毅顽强,算是屡败屡战、绝不服输的典型人物了。赤壁之战之前,刘备已经四十多岁,接近五十岁了,却一直功业未就,但他虽然也发出过“髀肉复生之叹”之类的感慨,却始终没有放弃,因而最终建立帝业,成为了一国的开国之君。

  当然,陈寿也指出了刘备的弱点,“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确实,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治国理政,刘备的才能和老对手曹操相比,还是要略逊一筹的。

  所以王勃说:“以先主之宽仁得众,张飞、关羽万人之敌,诸葛孔明管、乐之俦,左提右挈,以取天下,庶几有济矣。然而丧师失律,败不旋踵。奔波谦、瓒之间,羁旅袁、曹之手,岂拙于用武,将遇非常敌乎?”

  但无论如何,刘备在三国时代,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一位乱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