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曹操,受演义等文学作品,或影响作品影响较深的人,可能会忍不住愤恨,甚至唾骂,但是,如果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就会发现,曹操并非奸诈小人,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为人宽容而有魄力,非常的可敬。尤其是他提出的“唯才是举”这一说法,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人才的局面,为寒门子弟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汉末枭雄,皆称求贤若渴,却只有曹操做的最踏实,最彻底。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他才得以麾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

  不过,曹操是人而非神,他再爱惜人才,也不可能毫无疏漏。例如,他曾因对方身份低微,而错失了两位名将。最终这两位名将,都兜兜转转,到了刘备麾下,并对曹操及其势力,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一个断送了他一统天下的希望,另一个则祸及曹操的子孙,甚至可以说,为曹魏政权的覆灭,埋下了伏笔。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黄忠

  众所周知,黄忠原本是刘表的麾下,一直在刘表侄子刘磐帐下效力。后来,刘琮将荆州拱手让给曹操,当时的黄忠仅是一个小小的中郎将,这样的无名小卒,根本没有选择忠义或投降的机会,只能随大流,向新的主公屈膝。因为他职位低下,之前又没有什么出彩的战绩,因此早已一统江北,成为大Boss的曹操,根本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连职位都没有给他调整。

  于是,后来刘备夺下长沙,黄忠又成为了刘备的麾下。相较于曹操,刘备麾下人才较少,需求量更大,因此,在入川之战的时候,他注意到了黄忠的骁勇,对其进行了提拔。没想到,到了汉中之战的时候,黄忠直接阵斩曹操心腹爱将夏侯渊,为刘备赢得汉中之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与刘备争夺汉中失利,曹操生前最后一次一统天下的机会,也被错失了。也就是说,曹操错失黄忠,不仅间接为夏侯渊的阵亡埋下了伏笔,还葬送了成大业的机会。

  二、王平

  不知道曹操有没有因为错失黄忠,导致这样的后果而后悔。可是就算他后悔了,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不可能因此一个一个去了解麾下的无名小卒,也有心无力。因此,同样悲剧再一次上演——汉中之战失利后,他选择了败退,麾下一个曾投奔了他的巴西本土人士,却投奔了刘备的阵营,并立马被刘备封为了牙门将、裨将军,这个人就是王平。王平在曹操生前,倒是没有对曹魏阵营,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曹操却因错失他,而祸及子孙了。

  王平投奔刘备之后,第一次出人头地,是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当时他作为马谡的参军,在马谡违诸葛亮之令时,主动劝阻了马谡,并提出了马谡的疏漏,只不过没有被采取。后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和杨仪差点内讧,他有一句话驱散了魏延的追随者。但这些成就,对王平而言,仅是小菜一碟。一直到曹魏托孤大臣曹爽,率十万大军攻蜀之时,作为汉中守将,王平仅凭三万人,就大败曹爽,他的能力才得到彻底的展现。

  正是因为他的这一战,对曹魏方面,尤其是曹爽势力,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使曹爽在曹魏更加不得民心,为日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架空曹魏王室,添了一把助力。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虽然曹操主张唯才是举,也曾三度发布求贤令,为寒门弟子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万事皆有疏漏,他因为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错过了两位名将,却因为错失这两员名将,给自己完成大业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甚至还祸及了子孙。不知曹操若死而有灵,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