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本期主要讲述春秋时期发生的成语典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及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说:要让树成为木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让一个人成长则需要更多的时间,这需要长时间磨练的。

这个典故也经常用于国家以及民族之间的长久昌盛,就需要做好长期的人才培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语典故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相国管仲的治国理念。该典故最初出自《管子·权修 第三》,其原文如下:

“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只为一年作打算,那么最好的就是种植稻谷。如果只是为十年作打算,那么最好的就是种植树木。如果是为了一生作打算,那最好就是培养人才。付出一倍收获一倍的,是稻谷。付出一倍收获十倍的,是树木。付出一倍收获百倍的,是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个典故是管仲对治理齐国的一种思想理念。并且就是在这种治国理念下,管仲帮助齐桓公成为了当时的霸主。(具体称霸内容可参考之前发表的“春秋五霸齐桓公”)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齐桓公最开始在管仲的辅助下,已经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了。但是,齐桓公好胜心切,便不听管仲的意见,执意要讨伐鲁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因为鲁庄公当年为了让公子纠抢夺自己的王位,不惜对齐国发动战争,并且差一点让自己命丧路上。然后他发动了对鲁国的复仇战。

就在齐桓公准备发兵攻伐鲁国时,管仲劝阻齐桓公不要攻打,他认为鲁庄公在之前攻伐齐国时已经失败了,并且答应齐桓公已经把公子纠杀了,此时再去攻打鲁国就是不正义的了,势必会激起鲁国军民的协力反抗。

可是齐桓公并没有听取管仲的建议,执意发兵鲁国,并且在长勺(即现今山东省莱芜)与鲁国发生战斗,最终齐桓公战败,狼狈回到国内。(战争详情可参考之前发表的“长勺之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回到国内的齐桓公非常后悔当初没有听取管仲的建议,于是,从这之后,他对管仲的任何建议都非常赞同与支持。

甚至的有的时候大臣来询问齐桓公的一些国家政事,他都会让大臣直接去找管仲。

得到了齐桓公如此信任的管仲更加不敢懈怠国事。于是他针对国家的农业、商业,政治、经济以及军事都进行了一场大的改革,以使国家更加强盛。

就在管仲全身心治理国家时,他在自己的书中写下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治国理念。

管仲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这只鸟要么不飞,要飞就直冲九天。要么不叫,一叫就会惊到所有人。

整个成语比喻一个人平时要么没有任何突出表现,要表现时就会做出非常突出的贡献。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该成语典故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庄王的故事。典故最初出自《韩非子·喻老》,其原文如下: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此为何名?’

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翻译大致的意思就是说出楚庄王继位管理朝政已经三年了,但是没有发出任何的政令,也没有任何作为。见到这种情况,右司马伍举就找到楚庄王说:在南方的土山上有一只鸟,三年来既不飞又不叫,就静静的待在那里,请问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知道这是伍举在说他,便说:“这只鸟三年不飞,是在等待翅膀长大长坚实。既不飞又不叫,是准备看天下状况。即便现在不飞,但一飞就肯定冲向蓝天。即便现在不叫,但一叫就肯定会惊到所有人。”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典故在之后的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也有提过,其原文如下: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该成语典故大致也就是前一段翻译的内容故事。不过结果确实像楚庄王所说的一样。

后面楚庄王发愤图强,使得楚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并且通过邲之战打败晋国后,使得楚国成为诸侯当中的霸主。(楚庄王称霸详情可参考之前发表的“春秋五霸楚庄王”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好啦,这就是本期讲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及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