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子生物学酶切

   双酶切就是在用2个酶来切啊,2个限制性酶切位点呗,因为单酶切的时候会形成本身自己切完的自我组装,相当于切了质粒的话,会形成质粒和质粒的自己重组,因为形成的粘性末端是一样的,而双酶切可以避免这个情况,在连接的时候能够更加有效的得到所需要的重组DNA,实用当然是双酶切实用啊,现在实验室基本都用这个做的。单酶切一般只是用来鉴定的,当然了单酶切切起来效率高点,简单点,但是弊端大于优点的,真实运用还是得用双酶切。 有问题可以追问,满意请,! 单酶切就是只用一个限制性内切酶去切你的质粒,环状的质粒就成为线状的了,但质粒的大小不变 双酶切用两个限制性内切酶,质粒上就产生了两个缺口,环状质粒就变成两段线状DNA了。回收你需要的那一段,因为它的两端和你的目的基因带有互补的黏性末端(当然目的基因也要用这两种酶切才行),在T4DNA连接酶在作用下,它们就连到一起了。

2、单酶切和双酶切的定义分别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单酶切就是只用一个限制性内切酶去切你的质粒,环状的质粒就成为线状的了,但质粒的大小不变 双酶切用两个限制性内切酶,质粒上就产生了两个缺口,环状质粒就变成两段线状DNA了。回收你需要的那一段,因为它的两端和你的目的基因带有互补的黏性末端(当然目的基因也要用这两种酶切才行),在T4DNA连接酶在作用下,它们就连到一起了。 你该看看《生物化学》或基因工程方面的书。这都是基本的知识啊。

3、为什么要对重组质粒DNA进行双酶切

   双酶切就是为了验证是否有目的基因,如果双酶切条带正确,而且PCR也没有问题,就可以确定质粒构建成功。 质粒具有稳定可靠和操作简便的优点。如果要克隆较小的DNA片段(

4、PCR产物和质粒双酶切后电泳如何判断酶切完成?

   1、你的实验目的是什么? 2、如果是克隆,连接T载体后不用酶切,直接转化菌落pcr检测有目的条带的话送样测序即可。 3、如果是做表达载体构建,pcr产物和质粒DNA酶切后与没有酶切的在同一块胶上电泳,如果两个酶切位点很近,几乎看不到被切下来的小片段条带(太小,早就跑出去了)。你要是怕酶切不完全就多稍加点酶,切的时间长一点。 4、关于酶切产物有几条带视酶切效果而定,酶切完全则两条,一大一小(小的可能看不到,原因见3、)酶切不完全则三条带,一大一小及未切开的pcr产物;质粒的话可能还多一条环状分子和线状分子的区别。 你是不是要把双酶切后的质粒与载体连接,而无论是PCR还是载体都无法通过电泳判断是否酶切完全,所以不好进行连接呀?对于PCR产物一般会采取这样的策略,将产物首先连接到T载体上,然后再用设计好的双酶切,电泳回收切下的条带,这样就能确保得到的是完全酶切的产物。载体判断比较麻烦,要看载体本身、多大双酶切为点之间的条带有多大、双切前后的大小是否能通过电泳区别出来,但是双切位点一般都在标记基因里面,所以插入片段的载体会在后期转化可以后区分开,所以也没有太大必要确定他是否完全,只要充分酶切就好了。 我觉得用elution buffer没太大的影响,如果你非要觉得不好的话,只能在转化一遍重新提质粒或者抽成干粉再加水。我们一般用水就行。实在不行去测序呀。 提的质粒和空质粒可以比较,如果你插入的基因足够大,实在不行多跑跑。然后看大小比较。 酶切的话还是要看你的酶的活性。要是快切酶的话只要五分钟,要是慢的话要三四个小时。(我用的是takara的) 是不是你酶切的量太少了,我一般ug以上的,还要多跑跑,跑个十分钟以上吧。 我也做了个克隆用了很长时间,实在不行就买点贵的酶,能保证一次成功呀。 这个一般酶切一到两个小时就结束。再去电泳分离,将你要的片段(根据理论大小)切胶回收。 因而你不用去判断是否酶切完成或者完全酶切开了(只要%或者以上的都切开就行了)。如果你非要百分之百的切开,可能电泳也难以检测。而且意义不大。 如果你想节省内切酶,也可以切过夜。不过如果你的质粒提的质量不高,可能让质粒降解。一般两个小时足够了。 PCR产物酶切后不能判断是否完全.. 质粒如果切下来的片断不是很小,可以取少量进行电泳查看条带..如果没有完全酶切,大条带会出现单酶切的产物条带.

5、关于实验中的酶切反应

   你酶切完后要注意第一次酶切后胶回收的回收率要高,而且这样分两步做很麻烦,你不如用HindIII和EcoRI均具有较高活性的buffer,那样又快质量又高。 1、如果底物足够多,随着酶浓度增加,反应速率逐渐加快。(正比) 2、如果底物,随着酶浓度增加,反应速率先增加,后不变或下降(底物耗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