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五线谱的指法标记

   表示两种指法任选一种。意思就是说,这两个音符可以用、3指来弹。 五线谱,顾名思义五线四格. 用来记载音符的五条平行横线叫做五线谱。五线谱的五条线和由五条线所形成的间,都自下而上计算的。 假使音乐作品是写在数行五线谱上,那么,这数行五线谱还要用连谱连结起来。 连谱包括起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垂直线)和括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括弧)两个组成部分。 括线分花的和直的两种。 花括线为钢琴、风琴、手风琴、竖琴、扬琴、琵琶等乐器记谱使用。 直括线为合奏、合唱、乐队记谱用。在总谱中用直括线来连接同为乐器,把它们分成完全的或不完全的乐器组。有时在直括线之外还加上辅助括线(花的或直的)来连接同种乐器。 在总谱中,独唱独奏声部如果只包括一两行五线谱的话,左边只画一条起线,而不加括线。 为了标记过高或过低的音,在五线谱的上面或下面还要加上许多短线,这些短线叫做加线,在五线谱上面的叫上加线,下面的叫下加线。 由于加线而产生的间,叫做加间,在五线谱上面的加间叫上加间,下面的叫下加间。 加线和加间的计算方法是:上加线和上加间,由下向上计算,下加线和下加间由上向下计算。 五线谱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音乐所使用一种记谱方式。他的 历史相当久,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纪的四线谱。不过目前的体制,大约是在十六世纪所底定的。 而简谱的起步较晚,在十七世纪时由法国出现,其后经由多人的改良,到十九世纪下才逐渐底定其规格。并传入日本,再传入中国。其实大约是清末民初的时候。 目前使用简谱的,大概以有中国人的地方最多了。除了国乐以外,流行歌曲,吉他,甚至于在大陆有些合唱等等,都使用了简谱。 对于大多数由业余开始学国乐的人来说,简谱还是最先入门的一种记谱方式。而音乐班的学生,如果是从小学起的,则有些直接就使用五线谱,没有使用简谱。如果是在大一点的,则可能是两者并用。 我自己的识谱转变过程: 在这里,我把我个人的经验以及看法说一说。也许对于与我有类似习乐背景者,能有些参考的作用。 我从高中学国乐开始,就是看简谱的。后来到大学,在高市国兼差,以及在戏曲界工作的时间,也都是看简谱的。 不过这中间,我买了一把长笛,开始试着看线谱。 退伍后,回到高雄考入乐团,担任中音唢呐演奏员的职务。由于中音唢呐与长笛的调性相同,指法除少数音以外也有不少雷同之处,所以便在每日翻谱之余,慢慢尝试看线谱。由简单的曲子开始,五线谱发下来后,先克制自己要翻译成简谱的冲动。等到指挥一开始下指挥棒的时候,直接识谱吹奏。 当然总有地方比较难些,我就把实在来不及看线谱的地方,翻译为简谱,而且是以c调记谱。 这样慢慢熟悉,强迫自己看线谱,大约几个月以后,大部分的乐谱发下来就可以直接识谱了,也脱离了每次发一堆谱就忙着翻译的紧张忙碌情形。 后来随着乐器的使用以及乐团抄谱编曲的需要,逐渐也会看各种谱(高音,中音,低音)了。老实说常用的乐器就有四五种了(不同调性的同种乐器不算),每种乐器各要背上六到八种的简谱指法,以及两三种线谱指法,加起来少说也有五六十种指法,的确有些头痛。 所以有时会出错是在所难免。不过随着常用程度不同,出错的机率也就不同了。基本上愈少换乐器,调较常用,临时记愈少,则出错的机率也就愈低了。 其他乐器的情况: 其实我很佩服吹笛子的人,频频换笛子还能看线谱,实在是很厉害。若是以法国、竖笛等等移调乐器的观念来看,乐谱本身就应该移好调了。也就是说,乐谱记载好用什么调子的乐器,演奏员照着换乐器后,仍应使用一致的指法继续演奏下去,而乐谱必须预先移调。 所以西方管弦乐的指挥就要有很强的读谱能力,把总谱上面各种不同的移调声部组织回原来的位置。相形之下,国乐的乐谱不但没有为移调乐器移调,有些甚至任意采用谱,造成演奏员额外的负担。例如许多称中音的国乐器实际音高应用高音谱记谱,而不是听其名称就采用中音谱。有些乐器音区较高,却仍采实际音高记谱,没有移调(低八度)记谱,造成识谱的困难。 由此可见,采用线谱虽然是目前专业乐团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国乐界的记谱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演奏员必须花费额外的精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移调的管乐器,如笛子以及传统唢呐,在使用线谱上有着上述的移调问题。至于其他大致是固定音位(扬琴、笙),固定定弦(其他大部分的拉弦、弹拨)乐器,则问题比较少。 向我自己也拉二胡。只要花大约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可以看线谱拉一些合奏曲了。不过这还关系到我已经会看其他乐器的五线谱,以及我对于二胡指法也颇熟悉,也许并不能适用于所有人身上。但是以我自己的感觉,比起要时常换乐器的来说,这些定音定弦乐器,用线谱的障碍比较小些。 心中识谱的方式: 前面说过有几种人,所以也就有几种不同的识谱方式。 对于只会看线谱,不会看简谱的人,大都是自幼接受固定调线谱的观念,所以一时难以理解首调的观念,自然也就不容易使用简谱了。如果当初使用的是首调线谱的观念,应该会容易些。 不过我想大多数人关心的,还是原本看简谱已经习惯了的人,如何看五线谱? 我个人觉得这是因人而异的,重点则在于个人对于首调的体认程度,以及对于固定调五线谱的视唱听写能力。 简单的说,就是视唱听写是偏向首调?还是固定调也可以? 愈是偏向首调感,愈会有翻译的动作。即使是没有用笔写下来,也会在心里快速的运算着。 有的人听到c调 2 1 (d调),而有的人则正好相反。所以说在识谱时的心里到底是怎样推算,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有相当多的不同比例可以运用。 以我自己看线谱为例,谱发下来第一次视奏的时候,我心里是完全采用固定调的,也就是看到音符在那个位置,我就按好哪个音,照吹就是了。 不过,当第一遍的视奏完毕,我已经听到了曲子了,这时候我的听写部份,是首调居上风的,所以第二次视奏的时候,我可能就改为一半首调一半固定调了。也就是说音程的关系采用首调安排,部份乐谱也是转为首调了。 乐曲愈是具有明确的首调感,我自动翻译成首调的比例就愈大,例如喜讯传边寨就是个例子。不过如果是类似第二民族交响乐这样的曲子,我心中就是以固定调来存想了。 所以,主宰我识谱时心中想法的,其实是耳朵的听觉。容易听出首调乐谱的,就自动转成首调线谱来看;不容易听出来的,或者小片段一直转调的,就采用固定调识谱。也就是说看情况,该首乐曲用那个比较方便,就用哪一个方法。 上面讲的是识谱,时于演奏时音准的控制,则大都是以和声共鸣好,或者音阶进行顺耳为准,也就是基本上很少用十二平均率的感觉来演奏。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识谱方式,也许能对像我这样由简谱转增加看线谱的人,有所帮助。

2、怎样自学五线谱?谢谢

   五线谱,顾名思义五线四格. 用来记载音符的五条平行横线叫做五线谱。五线谱的五条线和由五条线所形成的间,都自下而上计算的。 假使音乐作品是写在数行五线谱上,那么,这数行五线谱还要用连谱连结起来。 连谱包括起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垂直线)和括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括弧)两个组成部分。 括线分花的和直的两种。 花括线为钢琴、风琴、手风琴、竖琴、扬琴、琵琶等乐器记谱使用。 直括线为合奏、合唱、乐队记谱用。在总谱中用直括线来连接同为乐器,把它们分成完全的或不完全的乐器组。有时在直括线之外还加上辅助括线(花的或直的)来连接同种乐器。 在总谱中,独唱独奏声部如果只包括一两行五线谱的话,左边只画一条起线,而不加括线。 为了标记过高或过低的音,在五线谱的上面或下面还要加上许多短线,这些短线叫做加线,在五线谱上面的叫上加线,下面的叫下加线。 由于加线而产生的间,叫做加间,在五线谱上面的加间叫上加间,下面的叫下加间。 加线和加间的计算方法是:上加线和上加间,由下向上计算,下加线和下加间由上向下计算。 五线谱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音乐所使用一种记谱方式。他的 历史相当久,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纪的四线谱。不过目前的体制,大约是在十六世纪所底定的。 而简谱的起步较晚,在十七世纪时由法国出现,其后经由多人的改良,到十九世纪下才逐渐底定其规格。并传入日本,再传入中国。其实大约是清末民初的时候。 目前使用简谱的,大概以有中国人的地方最多了。除了国乐以外,流行歌曲,吉他,甚至于在大陆有些合唱等等,都使用了简谱。 对于大多数由业余开始学国乐的人来说,简谱还是最先入门的一种记谱方式。而音乐班的学生,如果是从小学起的,则有些直接就使用五线谱,没有使用简谱。如果是在大一点的,则可能是两者并用。 我自己的识谱转变过程: 在这里,我把我个人的经验以及看法说一说。也许对于与我有类似习乐背景者,能有些参考的作用。 我从高中学国乐开始,就是看简谱的。后来到大学,在高市国兼差,以及在戏曲界工作的时间,也都是看简谱的。 不过这中间,我买了一把长笛,开始试着看线谱。 退伍后,回到高雄考入乐团,担任中音唢呐演奏员的职务。由于中音唢呐与长笛的调性相同,指法除少数音以外也有不少雷同之处,所以便在每日翻谱之余,慢慢尝试看线谱。由简单的曲子开始,五线谱发下来后,先克制自己要翻译成简谱的冲动。等到指挥一开始下指挥棒的时候,直接识谱吹奏。 当然总有地方比较难些,我就把实在来不及看线谱的地方,翻译为简谱,而且是以C调记谱。 这样慢慢熟悉,强迫自己看线谱,大约几个月以后,大部分的乐谱发下来就可以直接识谱了,也脱离了每次发一堆谱就忙着翻译的紧张忙碌情形。 后来随着乐器的使用以及乐团抄谱编曲的需要,逐渐也会看各种谱(高音,中音,低音)了。老实说常用的乐器就有四五种了(不同调性的同种乐器不算),每种乐器各要背上六到八种的简谱指法,以及两三种线谱指法,加起来少说也有五六十种指法,的确有些头痛。 所以有时会出错是在所难免。不过随着常用程度不同,出错的机率也就不同了。基本上愈少换乐器,调较常用,临时记愈少,则出错的机率也就愈低了。 其他乐器的情况: 其实我很佩服吹笛子的人,频频换笛子还能看线谱,实在是很厉害。若是以法国、竖笛等等移调乐器的观念来看,乐谱本身就应该移好调了。也就是说,乐谱记载好用什么调子的乐器,演奏员照着换乐器后,仍应使用一致的指法继续演奏下去,而乐谱必须预先移调。 所以西方管弦乐的指挥就要有很强的读谱能力,把总谱上面各种不同的移调声部组织回原来的位置。相形之下,国乐的乐谱不但没有为移调乐器移调,有些甚至任意采用谱,造成演奏员额外的负担。例如许多称中音的国乐器实际音高应用高音谱记谱,而不是听其名称就采用中音谱。有些乐器音区较高,却仍采实际音高记谱,没有移调(低八度)记谱,造成识谱的困难。 由此可见,采用线谱虽然是目前专业乐团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国乐界的记谱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演奏员必须花费额外的精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移调的管乐器,如笛子以及传统唢呐,在使用线谱上有着上述的移调问题。至于其他大致是固定音位(扬琴、笙),固定定弦(其他大部分的拉弦、弹拨)乐器,则问题比较少。 向我自己也拉二胡。只要花大约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可以看线谱拉一些合奏曲了。不过这还关系到我已经会看其他乐器的五线谱,以及我对于二胡指法也颇熟悉,也许并不能适用于所有人身上。但是以我自己的感觉,比起要时常换乐器的来说,这些定音定弦乐器,用线谱的障碍比较小些。 心中识谱的方式: 前面说过有几种人,所以也就有几种不同的识谱方式。 对于只会看线谱,不会看简谱的人,大都是自幼接受固定调线谱的观念,所以一时难以理解首调的观念,自然也就不容易使用简谱了。如果当初使用的是首调线谱的观念,应该会容易些。 不过我想大多数人关心的,还是原本看简谱已经习惯了的人,如何看五线谱? 我个人觉得这是因人而异的,重点则在于个人对于首调的体认程度,以及对于固定调五线谱的视唱听写能力。 简单的说,就是视唱听写是偏向首调?还是固定调也可以? 愈是偏向首调感,愈会有翻译的动作。即使是没有用笔写下来,也会在心里快速的运算着。 有的人听到C调 2 1 (D调),而有的人则正好相反。所以说在识谱时的心里到底是怎样推算,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有相当多的不同比例可以运用。 以我自己看线谱为例,谱发下来第一次视奏的时候,我心里是完全采用固定调的,也就是看到音符在那个位置,我就按好哪个音,照吹就是了。 不过,当第一遍的视奏完毕,我已经听到了曲子了,这时候我的听写部份,是首调居上风的,所以第二次视奏的时候,我可能就改为一半首调一半固定调了。也就是说音程的关系采用首调安排,部份乐谱也是转为首调了。 乐曲愈是具有明确的首调感,我自动翻译成首调的比例就愈大,例如喜讯传边寨就是个例子。不过如果是类似第二民族交响乐这样的曲子,我心中就是以固定调来存想了。 所以,主宰我识谱时心中想法的,其实是耳朵的听觉。容易听出首调乐谱的,就自动转成首调线谱来看;不容易听出来的,或者小片段一直转调的,就采用固定调识谱。也就是说看情况,该首乐曲用那个比较方便,就用哪一个方法。 上面讲的是识谱,时于演奏时音准的控制,则大都是以和声共鸣好,或者音阶进行顺耳为准,也就是基本上很少用十二平均率的感觉来演奏。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识谱方式,也许能对像我这样由简谱转增加看线谱的人,有所帮助。

3、跪求唢呐曲子指法,简单的,我是初学者,谢谢

   唢呐吹奏的基本指法 唢呐指法对旋律的连贯流畅、乐曲感情的表达都有著直接的干系。手指运用恰当,舌、指容易共同和谐,反之,则肯定会影响到要的速度,演奏的结果,以及本领的充实发挥。因此,指法在琐呐演奏中占据重要的职位地方,不行忽视之。 现在对唢呐指法的明白还不太划一,我认为,指法除了指以几孔作叫“do”(或筒音作什么音)——以确定乐曲的调子以外,远包罗著指法的变革运用之内容。 唢呐的指法和定调,通常因此全按(即筒音)作什么音的指法来称谓。如全按作sao和全按作re,就称为sao和re的指法。全按作什么 音和第三孔作什音是一回事,只是说法差异。如全按作suo就等於第三孔作do。不管用什么指法,高八度和低八度的指法雷同,筒音和第一孔音的中音,一样平常多用上把位(第七、八音孔) ,但偶然由於乐曲的要和指法的方便,也可用下把位(筒音和第一音孔)。下把位在 音准控制上称有难度,以是,初学者一样平常先用上把位。手指在运用中,不管发哪一个音,一样平常至少有三个以上的手指(分配在左右手上下 把位)附著於杆壁,使唢呐连结肯定的平衡稳固状态,以利於手指的机动运用。实际这便是保留指的运用(叉口指法运用) 。 保留指的运用,从下把位开始,一样平常多是开第一、二、三、四音孔时,第一音孔手指为保留指,要是再开第五、六、七、八音孔时,第五音孔又成了保留指。当按下第八音孔时,—第五音孔手指又要开。按下第四音孔时,第一音孔手指也要开。当第四音孔快速指花时,第一音孔手指也可抬起,要是必要第四音孔手指在本音孔上 (不离开杆壁)上下滑动产生特别的指花本领时,不光第一孔手指要开,连同右手拇指也要临时离开杆壁。但第八音孔手指指花时,第五音孔手指仍然可以保留不动。一样平常开第六音孔时,第五音孔为保留指。若根据本身的具体环境,不用保留指可以控制音准,虽然也可以伴随开,如允许以使手指的活动更机灵,然而奏五声音阶的快速旋律时,为了运指的方便,又可以保留第五孔手指。如第八音孔手指同第四音孔手指一样,要产生特别的指花本领时,那第五音孔手指也同样必须开。另外,筒音指法,也是一种典范的保留指运用要领。以上是按sao的指法讲保留指,如换了指法;由於音阶音程产生了变革,以是保留指也随之产生变革。如sao的指法,奏fa时,第五音孔为保留指;la指法奏fa时,第四音孔变成了保留指等。仅议决以上叙述足可以看出,精确地运用保留指,确实有助於手指的机动运用,本领的充实发挥,音高的精确控制和乐曲的感情体现。为使大家了解唢呐指法及其运用,指法的确定和选择,一样平常是根据乐曲的音域和魄力气魄要,通常因此乐曲的最低音来确定指法,特别环境亦可接纳低於最低音的音或切合地方魄力气魄的要来确定利用的指法。如《战斗举行曲》,其音域为从小字一组的a到小字二组的b,据其调式调性,确定为sao的指法;河北民歌“茉莉花”,最低音是do,本应接纳do的指法,为了顺应地方魄力气魄的要,可接纳sao的指法,虽然也要考虑到它的音域。指法的运用与控制半音音准的干系是很密切的, 半开半按的指法 (实际占开少按多)控制半音,每每多用在稍快和快速的乐曲中;而用唇、气共同控制的半音,每每多在稍慢和慢速乐曲中。以上讲的多是变革半音的控制要领,天然半音,一样平常多用唇、气共同控制(包罗低控制和高控制〕,也有议决保留指办理的,也有议决半保留指办理的,如sao的指法奏fa时,mi音孔为保留指,奏si时,也可半开do音孔 (半保留指) 。在升半音(高控制)时,还可接纳以唇为主气为辅的控制要领;降半音(低控制)时,又可接纳以气为主唇为辅的控制要领。虽然,这种控制要领并非一概而论,在伴奏和合奏中,一样平常控诉 (半开半按,全开全按)多见。 由於乐的感情、魄力气魄和本领的差异要,指法在运用中也是不停变革的(这里是指某一个调子中的指法变革) 。如sao指法中的第 六、七、八三个音孔,议决与气的共同控制,都可以分别发出sao的音高,而第八音孔又可以发出la、si、do三个差异的音高;另有用re 的指法,mi、fA、sao三个音都可由第八音孔发出,要是第四五六音孔手指为半保留指时,再加以唇气共同,可以发出一个八度内的几个音,虽然这里一样平常多实用於仿吹慢板中的唱腔d,“连用时,可接纳高控制要领使,mi音孔发出mi、sa ,①中的 却变成i 2 3)这样一来,显然增长了控制音准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应先用sao的指法,这种指法既切合由浅入深,循规蹈矩的教学原则,又对音准掌握带来方便,更体现了发音由低至高先易后难的教学要。另外,有些人把第三孔作do的D调唢呐说成是G调,把E调说成是A调(也便是把第三孔的do视作sao) ,这是一种把正调当成了反调的说法。我认为,以第三孔作do来确定调子较为切合,现在笛子也乡接纳这种指法定调。

4、不会歌谱的话,怎么用唢呐学吹一首歌?

   耳朵没问题就行 知道了指法就好 知道 高低音 唢呐入门容易学精难 很多正常人都不好掌握 建议随便玩玩 要是想学好学到一定程度还得找个耐心的好老师啊 唢呐的吹奏技巧比较多 音准也很难 学唢呐之前最好先学笙 笙对于吹唢呐的音准帮助较大 我不会~~~但还是要笑~~~:)

5、唢呐的初级学法的谱有吗

   有,属于练习曲,但是,你要先练习拔音。就是一口气吹一个字。这是我在学校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