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讲的就是国君的勤政与否,决定了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纵观历史上那些创造了盛世的帝王,无一不是宵衣旰食,励精图治。然而,事情往往有反例,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崇祯皇帝,还有一位国君勤政忧民,却加速了国家的衰亡。他,就是金朝倒数第二位皇帝-金宣宗。

  一、意外登基

  公元1189年,有着“小尧舜”之称的大金雄主-金世宗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早在四年前,他苦心栽培二十多年的太子已经去世,身后留下两个皇孙-完颜珣和完颜璟。虽然完颜珣年龄居长,但继承皇位的却是他的弟弟:庶子的身份,让完颜珣在这二选一的抉择中毫无竞争力。

  时间一转眼就是十九年,当初的新皇帝完颜璟已经重病缠身,他的六个儿子先后夭折,而后宫中尚有两位嫔妃有孕在身。精心考虑之后,完颜璟把皇位传给了最懦弱无能的叔叔-完颜永济,因为他信誓旦旦地答应,如果完颜璟的嫔妃生了男孩,就立为皇储。

  讽刺的是,貌似忠厚老实的完颜永济刚上位,就迫不及待地除掉了侄子的两位嫔妃,随后把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这时,完颜珣依旧是个王爷,血统的疏远,让他离皇位似乎更远了。

  不过,机会有时来的很突然。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的大蒙古国兴师南下,日渐逼近金朝的都城-中都。强敌压境之下,掌握军权的右副元帅胡沙虎却在打猎游乐,完颜永济催促他领兵出战,反倒惹恼了这位飞扬跋扈的大将,他摔死手中的猎鹰,干脆发兵谋反,废掉完颜永济,打算自己来上位。

  胡沙虎没有想到,以丞相徒单镒为首的朝廷大臣并不买账,他们抛开被废的完颜永济家族,从上一代皇帝-完颜璟的兄弟中寻找继承人,而完颜珣就成了这唯一的人选。众意难违,胡沙虎悻悻地打消了皇帝梦,他派人迎立完颜珣,顺便把完颜永济灭了口。

  就这样,毫无心理准备的完颜珣稀里糊涂地做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金宣宗,他能承担金朝的中兴大业吗?

  二、城下之盟

  金宣宗确实有励精图治的志向,但形势比人强,胡沙虎拥立有功,朝堂上是他才说了算。蒙古军已经接近中都,胡沙虎却还忙着给同党加官进爵,儿子猪粪也被封为兵部侍郎。直到蒙古铁骑打到城下,他才派大将术虎高琪迎敌,结果屡战屡败。胡沙虎面子上挂不住,以性命相威胁:“今日出兵果无功,当以军法从事矣。”然而,术虎高琪又一次战败了。

  胡沙虎素以凶狠无情著称,他的军令可不是闹着玩的,面对死亡的威胁,术虎高琪选择铤而走险。精心准备之后,术虎高琪率领手下将士包围胡沙虎府邸,砍下胡沙虎的脑袋去向金宣宗请罪。生性胆小的金宣宗不但没有治罪,反而任命术虎高琪为左副元帅执掌朝政。可是,这个败军之将胡作非为堪称胡沙虎第二,金宣宗将在不久之后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城内是乱哄哄的暴动,城外则是加紧进攻的蒙古大军。但是,当年完颜亮为了营建中都,征发了120万人历经两年时间才修筑起来,可谓城高壕深,易守难攻。蒙古军长于野战,短于攻城,对高大的中都束手无策,转而攻略金国腹地,两国就这么耗到了第二年春天。

  公元1214年三月,城内缺粮的金国向蒙古军求和,成吉思汗见中都久攻不下,也想暂时休兵罢战,于是趁机勒索。金宣宗不敢有任何异议,他按照蒙古人的要求送出完颜永济的女儿岐国公主,童男童女各五百人以及大批金银财宝和马匹与蒙古军达成和议,又放弃在半路截击的大好时机,派丞相完颜承晖护送蒙古军风风光光地回到了草原。

  三、迁都避敌

  蒙古军前脚刚走,金宣宗唯恐他们再来,马上提出了向南迁都。徒单镒坚决反对,他认为固守中都才是上策,即便迁都,也要去金国的东北老家。然而,金宣宗急于离得蒙古远远的,根本听不进去。不久,徒单镒去世,南京开封府的大小官员纷纷上书请求迁都南京,更加坚定了金宣宗南渡的决策。

  公元1214年五月,金宣宗抛弃了定都61年之久的中都,率领文武百官向开封进发。为了稳定中都的人心,他留下丞相完颜承晖辅佐太子留守。

  金宣宗迁都的消息马上传到了成吉思汗耳边,他愤怒地认为金国不讲信用,依然与蒙古为敌,同时也看透了金宣宗的懦弱无能,因此决定再次南下。此时的中都内缺粮饷,外无救兵,难以再坚守下去。金宣宗舍不得太子,赶紧把他召回开封,负责留守的完颜承晖成了光杆司令,城内人心更加动摇了。

  公元1215年初,蒙古军再次兵临中都,金宣宗派出三路大军北上救援,正中蒙古军围城打援的下怀。金军主力携带大批粮草,行动迟缓,领兵大将又贪杯误事,结果丢了自己性命不说,把全军将士和粮草也搭进去了。

  完颜承晖苦苦等待救援,术虎高琪却唯恐他坚守中都立功,抢了自己风头,暗中阻挠援军进发。金军主力覆灭后,另外两路也先后溃退,这下中都彻底没了指望。到了五月,束手无策的完颜承晖仰药自尽,中都陷落。

  作为沟通东北、蒙古高原与中原的战略要地,中都的失守使金国失去与东北老家的陆上联系,蒙古军可以随意出入华北平原。不久,河北山西等地被蒙古军尽数攻占,山东又发生了声势浩大的红袄军起义,金国已经离末日不远了。

  四、结怨于宋

  金宣宗南迁时,赖以维持统治的几百万军户也跟随到达河南,他们每年需要360万石粮食,而河南每年的租税只有156万石,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这时,金宣宗想起了自蒙古和金国开战起,就被南宋以道路不通为由赖掉的岁币。他摆出大国的架子,接二连三地派人到南宋督促岁币,让南宋君臣伤透了脑筋。

  南宋有大臣建议不妨给金国岁币,支持它抵抗蒙古来作为南宋的屏障,但遭到了血气方刚的太学生的反对。几番争论过后,朝廷采取折中办法,派人去金国要求削减岁币,可金宣宗口气强硬,咬住原有数量就是不松口,南宋坚决不答应,两国关系从此日益紧张。

  金宣宗见蒙古军不停地南下征伐,朝廷财政又严重吃紧,急于想个捞取财物,扩张领土的法子。对内,他竭泽而渔,加重了对百姓的赋税,又派亲信监督文武百官,极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外,环顾四周过后,他被蒙古军打怕了,西夏又没有油水可捞,于是把目标锁定在了南宋。

  除了金宣宗,以术虎高琪为首的朝廷大臣也卖力鼓吹南伐,他们认为“吾国兵较北诚不如,较南则制之有余力。”对术虎高琪等人来说,南征于公可以扩充疆土,缓解财政危机;于私可以带兵掳掠,中饱私囊。金宣宗君臣一拍即合,在公元1217年兵分三路,向南宋发起了大规模进攻。

  然而,胜利并没有像金宣宗君臣幻想的一样到来,南征在道义上本就站不住脚,而南宋也不是当年那个软柿子,这仗一打就是七年。南宋军民凭借水网和城池奋力抵抗,金国虽然攻陷了一些州县,但缺乏人力物力来占领,不得不大肆抢掠一番后撤退,而这时候又往往被宋军追击,损失惨重。

  这场得不偿失的南伐,没有给金国带来任何好处,“枢府武骑尽于南伐”,“ 士马折耗十不一存”,南宋也被彻底推向了金国的对立面。反倒是蒙古趁金国主力南征,逐步蚕食金国的州县,金国的形势变得更加危急,重镇太原也在此期间陷落,蒙古军可以俯瞰黄河,开封已经近在咫尺。

  五、国势倾颓

  金宣宗并非没有励精图治的雄心,但缺乏扭转时局的才能,又不能知人善任的他,不仅没能成就中兴大业,反倒把金国拖入了难以挽回的深渊。

  在内政方面,金宣宗因胡沙虎的政变登上皇位,就对胡沙虎感恩戴德;胡沙虎被术虎高琪诛杀,他又重用术虎高琪,在同一问题上连续犯了两次错误。迁都开封后,他压榨百姓,重用亲信监视朝廷大臣和地方官员,导致上下离心,农民起义也愈演愈烈,造成了严重的内耗。

  在对外关系上,金宣宗欺软怕硬,对蒙古唯唯诺诺,一味采取逃避做法;对南宋重拳出击,企图把在蒙古人身上的损失补回来,但在国力对比发生变化的当时,南宋君臣岂能容他任意宰割。后来,金末文学家刘祁在评价这段历史时忍不住吐槽道:“夫己所有不能保,而夺人所有,岂有是理?”“避强欺弱,望其复振,难哉。”

  对于金宣宗来说,比崇祯皇帝幸运的是,他没有亲眼看到金国最终的灭亡。他的儿子金哀宗接手了这个财政崩溃,四面受敌的烂摊子。这时的金国,或许是史上最难以翻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