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春江花月夜诗句

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 【朝代】唐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二、求《春江花月夜》全诗

春江花月夜》全诗如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悠悠去,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

三、古诗《春江花月夜》全诗是什么

古诗《春江花月夜》全诗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首诗出自唐代的张若虚作者简介: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

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

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赏析: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

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

四、春江花月夜的古诗和释意

春江花月夜是由唐朝诗人张若虚创作.这首诗主要描述了夜晚的景色和人类的情感,并从文字里幻化出此夜晚的画面.从第一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和海是连在一起的,当它们聚集在地平线时,海产生了月亮的倒影,“海上明月共潮生”也因此而生.第二行“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描述了月光照耀海水的景色,并表示月光永远伴随着江水.从第三行开始,作者开始了岸上的描述,“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描述了江水慢慢的冲向岸上的花草,第二段描述了月光照耀着树林和花朵.在第四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依旧在描述着月光的照耀,它从空里流下,让我们感觉不到飞翔,它的照耀让地上的白沙看不见.月亮的描述从第五行开始结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再一次描述江水和天空.它们不带灰尘,还有月亮高挂于天空.从第六行开始,月夜与人开始有联系.第六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河年初照人?”的意思是谁最初看见月亮,月亮又什么时候第一次照耀到人.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作者在描述着人的历史,直至最古老的人.下一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描述了人的不同,每一个时代都不同,但只有江水和月亮每年都总会一样.从第八行开始,作者开始注入生动的描述,“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前段描述了月亮在照耀江河上的人,下一段让我们想象出船只在江河上被江水带动着前进.第九行,“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枫浦上不胜愁”讲述了白云的离去和一个人在烦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里的白云是描述着某个人,而因为这个人的离去,另一个人在不断的相思离去的人.下一句,“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再次描写了人的离去和另一个人的思念,作者想描述的是有很多人都在等待自己所想念的人回归.第十一句,“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这一句给予读者一种孤独和悲哀的感觉.它勾出了月光照耀着离开之人所有物的情景.使用第十一行的感觉,第十二行“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映照了思念之人的情感,这思念无法消失,而且还越来越大.思念之人的思想在第十三行再一次显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思念之人和离开之人,互相看着月光却也无法对话,思念之人希望月光永远保护并照耀着离开之人.第十四行使第十三行更为突出,“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思念之人描述了用鸿雁和鱼龙的联络无法跟月光相比.思念之人继续着她的心情描述,“昨日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此行描述了她梦见花朵在水潭上,却表示即使是春天过了一半,他还不能回来.从第十六行开始,景色再次回归,伴随着思念之人的情感.第十六行,“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此行描述了时间的流动,前段展现了江水的不断流动,后段描写了每天晚上的月亮落下.第十七行再一次描述了时间和两人的距离,“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作者使用斜月和海雾,描述着上一行的时间,在后段使用在岸上的碣石与离去之人有着无限的距离.最终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前段疑问着有多少离去之人可以回归,后段描写了那月亮摇荡着思念之人的情感,把它洒满江边的树木.春江花月夜是一个描写情感的诗,它使用了春天的夜色和月亮作为背景,阐述着思念.由于开头的描写使读者进入一个夜晚的世界,随着诗词,读者更加无法把场景去除.思念之人的情感充满了整个夜色,让读者感觉到浪漫和悲伤.在结尾的第十八行,它描述着渺茫的希望和思念人的浩荡情感,这些都让读者感受到人类情感的真正姿态.。

五、诗词《春江花月夜求春江花月夜》全文,作者,年代,作者其他诗作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

此诗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 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作者简介 张若虚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

唐中宗神龙(706-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其二为《代答闺梦还》。 前者是七言长体诗,后者为五言诗。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

六、谁有《春江花月夜》的诗词

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体裁:【乐府】 类别:【】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 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