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是阴历还是阳历?

阴历

农历指的是阴历,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又有华历、夏历、中历等名称。农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它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并把一个太阳回归年划分为24段,形成二十四节气。通过参考太阳回归年,设置闰月使其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融合阴历与阳历形成为一种阴阳合历历法。农历又有夏历、阴历、旧历、华历、中历等称。因使用“夏正”,旧时多称为夏历,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历法,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依历岁、历年、历月,分为星辰历、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合历。总体历法分四种:阴历(月亮历)、阳历(太阳历)、星辰历(北斗历)、阴阳合历。以朔望月为基本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基本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以北斗七星旋转为基本单位的历法是星辰历。农历,其基础历法规则经历多代逐渐完善形成,其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农历是在夏历(阴历)的基础上融合阳历成分从而形成的一种历法。农历在民间通常被错误地称作阴历,其实它是属于阴阳合历。

农历是月亮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农历的一个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农历只管朔望月,不管回归年,所以和一年四季无关。由于阴历(华历)是以月相变化为依据,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不能反映季节转换用以准确指导农事。农历虽不能反映季节准确指导农事,但其有一大作用是可以反映潮汐,潮汐现象是月亮起主导作用,以月相变化为依据的阴历是古时指导海事活动指南。远洋航海、海上捕鱼、海水养殖,海洋工程及沿岸各类生产活动等都受潮汐的影响。潮汐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在中国古代称白天的潮汐为“潮”,晚上的称为“汐”,合称为“潮汐”,它的发生和太阳、月球的引力都有关系,也和农历(阴历)对应。在农历每月的初一即朔点时刻处太阳和月球在地球的一侧,所以就有了最大的引潮力,所以会引起“大潮”,在农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附近,太阳和月亮在地球的两侧,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你推我拉也会引起“大潮”;在月相为上弦和下弦时,即农历的初八和二十三时,太阳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互相抵消了一部分所以就发生了“小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