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已过,《明朝那些事儿》依然会被人提起,甚至于不少人还将它奉为历史佳作。这一现象级的小说曾在网络之上引起了极大的热度,一时之间成为了人们口耳相传的大作,甚至于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人们闲暇交流之时的必谈之物,中国兴起了一股“明史热”,人人说历史成为常见之现象。

在《明朝那些事儿》走红之后,也有人模仿它的文风出版过《清朝那些事儿》、《唐朝那些事儿》等等,希望能够借着它的余晖再造一波新的热度,但事实告诉他们《明朝那些事儿》的传奇不可能再被复制,在这部现象级小说之后,很难能够出现与其相比拟的网络文学作品。

这几天,关于《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石悦拟任新职的消息再一次让人们对他及他的作品《明朝那些事儿》加以关注。十几年过去,很多人可能不了解石悦,他的作品却一直在坊间多为流传,虽然它常常被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虚构历史,但作者本人也未曾想过自己要写一本正史,无非就是想要用简单的语言写出一部大众能够喜欢的历史小说,但总有人喜欢给它上纲上线,这就好像要那些写玄幻小说的人让他们在生活之中找到现实案例,不就是强人所难吗?

当年明月其人

当年明月本名为石悦,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如果没有写小说,他可能会读完大学,考公,然后步入老年。但人生的改变往往是这么突然,当他将自己写的历史文章发布于论坛之上的时候,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尤其是不少人还催促他继续更新,让他对此坚持了下来。

当年明月曾在成名之后,说起过自己童年时期的经历。在和父亲一起逛书店,当时他执意要买一套《上下五千年》,虽然那套书的价格才五块六角钱,但父亲一个月的工资也才30元,对于当时的这个家庭来说,这绝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看着儿子的满脸喜欢,父亲问当年明月是不是喜欢历史?说实话,当时当年明月根本不知道历史是什么。当时的他只是单纯地对这部书籍感兴趣。最终,父亲咬咬牙,为他买回了这部《上下五千年》。

之后,这部书便一直陪伴着他,其中广阔的知识自然也打开了他的眼界,同时也让真正开始对历史颇有兴趣。在上中学之前,他就已经将《上下五千年》读了12遍,内容基本上已经十分熟悉。

在有了更好的读书环境之后,他开始扩大自己的阅读面,他最先便是先从中国的二十四正史以及《资治通鉴》读起,这样能够最快的了解各个王朝的历史脉络。在今天的社会之中,能够读完一部正史的人都是极少数,但对于当年明月来说,因为兴趣使然,让他不断坚持了下来。在通读之后他发现,他最感兴趣的还是明史,因此又读了《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国榷》、《纲目三编》等书,因此,能够完成《明朝那些事儿》的创作本身也是他自己的积累所致,并不是随随便便完成的水文作品。

大学毕业之后,石悦参加了公务员考试,成为广州德顺海关公务员,此时的他已经抱上了铁饭碗,获得了让人羡慕的工作机会。

2006年的时候,因为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学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发展时期,如今不少成名已久的网络作家都是起步于那个阶段。而石悦当年也是在读了一些网络小说之后,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同时也觉得自己也可以写,因而便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

他先在“天涯论坛”之上开始连更“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一时之间很快达到了两千万阅读量,之后便转战博客,依靠着平台优势将作品传递给更多人,这也让他明白了历史确实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因此白天的他做着自己平凡的公务员的工作,晚上还需要熬夜找资料、写小说,一刻也不停歇,可能是真的出于对历史的喜爱,让他有了这样的坚持,因为在当时谁也不知道,之后的《明朝那些事儿》会成为影响大众的现象级小说。

《明朝那些事儿》的走红

《明朝那些事儿》现已销量过千万册,为改革开放以来发行量最大的十五套书之一,为三十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多次获得“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等荣誉,位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2007-2008年度系列畅销书第一名,该系列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在当年的时代里,《明朝那些事儿》是绝对的热销作品。

至于《明朝那些事儿》会在当年快速走红,这与文化的开放性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文化也在追求着新的发展方向。当时央视推出《百家讲坛》栏目,将一些晦涩难懂的古文、史藉等在一些学者的平实的讲述之下受益给更多人,为全社会的文化兴趣营造了很好的氛围,提高了人们的接受度。

其次,当年明月也正是借着这股文化潮流,用轻快的语言为大众讲解历史。可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历史一直被认为是殿堂之学,因为史书中的历史往事往往让很多人难以阅读,即使有心买几本古籍,但常常会因繁体字、文言句而让人难以理解,最终也只能放弃阅读。当年明月以普通的语言和风趣的写作手法讲述历史故事的时候,自然就可以满足这些人的阅读需求,因而就会影响到众多人。

同时,正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作品有了更多的传播途径。按照传统的文学形式,一部作品从完成到出版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但网络文学流行之后,作者可以每天创作,读者可以每天追更,这种模式之下也让文学作品快速发展,产生了许多兼职作者。同时因为网络传播的快速性,也能让一部作品的受众面提高,在相互影响之下,最终形成了一股热浪潮流。

最后,还与作者的身份有关。因为当年明月本身是公务员,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公务员就是一个相对忙碌的与固定的工作群体,所以当知道作者是公务员的时候,更激起一部分读者的好奇性与猎奇性,更想看一看这部作品的内容,这也促进了这部书的走红。

当然,当年明月能够走红,完全是多方面的原因,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与他本人的积累有关。当时写历史小说的不是没有人,但是在小说与历史同时兼顾且做得十分出色的应该只有当年明月一人,很多人以为网络小说常常会脱离现实,但当年明月的创作却是来源于现实。他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因而在他笔下的历史,往往是将人物形象刻画得十分饱满,就好像一个真实的人在表演,在倾诉。尤其是他将明朝历史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展示出来,反而能够有更多的接受度。而且当时明史本身就有着一定的认可度,因为作为汉人王朝的一部分,它常常会受到人们的怜惜。

最终,《明朝那些事儿》一出世,很快便成为热销小说,受到人们的喜爱,而当年明月本人也成为了著名作家,他曾数次登上作家富豪榜,单单凭借着版权费,他就有了4000多万的收入,完成了许多人难以企及的人生高度。

但人红自然是非也就多了,在《明朝那些事儿》走红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争议。

网络上有一个很典型的段子是国外有人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认为目前中国的明史水平十分不堪,甚至于没有丝毫进步,反而还退步了,因为这并不是一部正经的历史类著作。

这部书本身就不是标榜着历史书籍的作品,他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错误与疏漏之处,因为仅仅靠找文字是难以将大明王朝的历史完整描绘出来的,就好像我们很难将历史往事讲清楚一样。而他最大的功效就是为我们梳理了明朝的时间线,最起码能够对明朝的历史有一个更为清楚的了解,让那些刻板的历史人物更加鲜活。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周枝羽在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之后,称之为“一个流行文化研究的经典案例”。他表示,“这部书几乎具备了流行文学传播的一切因素。只是我没有想到一部具备了这些因素的作品居然是一部历史作品,而且是正史,完全不是戏说,我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把它称为小说,因为它几乎是完全忠实于《明史》的。”

因此,对于《明朝那些事儿》的认识应该更加客观。

当年明月为何再无新作?

如果当年明月能够借着《明朝那些事儿》的余温,抓紧写上几部新的作品,一定会大卖,并且也会赚得更多,但为何在这部作品之后,他便没有新的作品出现呢?

首先,《明朝那些事儿》是建立在历史基础之上的,要想完成这样一部作品,是需要大量的历史积累的,这不可能和那些玄幻小说一样凭空想象,因此如果没有过多的历史储备,很难完成相应的作品。而当年明月正是因为对明史的热爱,读了不少关于明朝历史的古籍,因而才能完成相应的创作,但是如果要让他写其他朝代的故事,可能就是大打折扣了,如果把握不好,很容易招致骂名,这也是当年明月没有提笔再写的重要原因。

同时,他本身也是公务员的身份,写书也只是他的副业。很多时候,有人认为靠写书就可以养活自己,何必再工作了。但写书本身也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历史往事本身就给我们讲清楚了这个道理。而熟谙历史教训的当年明月也明白,这样的道路不是自己选择的方向,所以他选择了回归自己生活的常态,不再被这些所谓的名利所羁绊。

他曾对自我有很明确的认知。他表示:“我的书我希望它流传很久,但是我认为可能性不大。我的书卖得很好,但是我一直认为钱穆的书虽然可能一年卖不到100本,但是100年以后,他的书还是有它的价值和意义,还是会被翻出来重新出版。”因而少写反而会给自己减少诸多的麻烦,这也是让他逐渐选择放弃写作的重要原因。

结语

《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能爆红一个时代,并不是证明他写历史有多优秀,而是表达了一种对于历史的态度,那就是历史可以幽默,可以诙谐,但最内核的东西是不能破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