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将时间回拨到1998年,6岁的小王妙觉得自己头顶的天都和小伙伴们不一样。

身患成骨不完全症(俗称“脆骨病”“瓷娃娃病”)的王妙曾因走路一闪,腿骨就断成几截,手术固定上钢板钢钉,没多久骨头又从钢钉钉入处骨折。望着窗外蓝天下自由玩耍的小伙伴,她只有艳羡的份儿,因为“婶婶大娘们都嘱咐过不让靠近”她,怕碰折了她的骨头。王妙感觉到“被欺侮的委屈”,她甚至听到周围人议论她“三天两头骨折,弄不好将来养了也是白养”。

煎熬的日子里,直到她看到一篇名叫《七色花》的童话,好像“一下子抓到了命运的橄榄枝”,在她的内心,有个声音仿佛越来越清晰:接受该接受的,改变可改变的。

被一个童话改变的童年

童话《七色花》,是苏联作家瓦·卡泰耶夫写的,讲的是小姑娘珍妮通过七色花实现自己的愿望的故事。故事里,珍妮将最后一片花瓣,用来帮助他人,并从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

王妙的家在鹿邑县邱集乡东大王村,读这个故事时,她7岁,正被各种负面情绪包围着。“脆骨病”在她出生不久即被确诊,因为这个病,她无法入学,整日守在家里看各种图画书。

普通人的日常行走,相较王妙却像是横亘在面前的一道山岗。幼时借助一个四方小板凳移动,时间久了,四个板凳腿竟被磨下去四五厘米。

稍大后,拄拐走路,但她的腿很难承受身体的重量,被压得弯成了弓形。身上断骨多,每遇天气转冷或变潮湿,断骨处就开始刺心地疼,但她早早学会了在家人面前忍住叫喊。她说:“父母都够难过的了,你再喊,他们怎么过?!”

因病没入成学,王妙的拼音全是弟弟教的,借助拼音识字,王妙可以拼出课文里的汉字读音,然后连成一句句话,知道书上面讲的内容。也正是因为此,她读到了《七色花》的童话故事。“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得到一朵七色花,然后我就可以把它的花瓣给撕掉,接着我就可以走了;或者把那一整朵的花瓣都给撕掉,我就可以跑了……”

一本本课外书,为王妙打开了一个个新奇的世界,书中花花绿绿的插图也让王妙爱不释手。王妙喜欢把书上的插图用笔描摹下来,描得多了,王妙开始把喜欢的景象画下来。“我经常想象自己也能出去玩了,然后把我想去的场景认真地画下来” 。

随着年龄一天天增长,王妙8岁时,妈妈用五彩毛线给她和弟弟织毛衣的情景深深吸引了她。她想为妈妈分担下生活的负担,于是,她开始学起织毛衣。她用废弃的线头一针一线笨拙地编织着,终于做出她的人生第一个编织作品——小钱包,从此,王妙开启了不向命运低头的全新人生。

3月14日,王妙在鹿邑县明道宫景区内设置的公益展位上编织手工艺品

自学编织 从仿制作品到开始接订单

2014年,王妙来到天津看病。在这里,她不仅做了一次成功的手术,还在病友QQ群里收到一则免费教编织手艺的公益课堂链接。王妙点了进去,明显觉得这和她小时候妈妈教过的花样很不一样。王妙说:“以前以为毛线只能编织裤子、毛衣这些比较大件的东西,没想到还可以做小玩偶、小饰品这些很好玩的东西,我就特别想学会。”

一开始动手仿制这个课堂上的作品,做到一半发现不对,或是做完之后觉得不好,王妙狠狠心就下手拆了重做。“那时候一心想要做成图片上的那个样子,晚上常常学到十一二点钟,但就是不觉得困,精神特别好。”有时候,王妙发现所学习的样品也有些“不妥之处”,就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动。

每学完一件作品,王妙都要认真拍一张照片,发布在自己的QQ空间里。有人点赞好评,王妙就会成就感满满。王妙在QQ群上结识很多和自己一样的编织爱好者,大家互相交流学习。包、鞋、袜、玩偶、挂件、盆栽……王妙学完一个紧接着又学下一个,手上的技艺进步很快。

相对于平面的作品,立体造型的编织物品技术门槛更高。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王妙需要依据使用的线材的软硬粗细估算出准确的针数范围,以便在恰当的时机变换针法;还要保持手法的稳定,使针脚匀称、严密地分布,不能疏密不一、高低不平;同时在配色上力求时尚悦目。

王妙在网上分享的作品多了,渐渐地有人留言想买下一两个送人,或者自己使用,或者要批量定制。有了订单,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挣到钱,王妙的干劲儿更足了。

2019年,王妙接到一家口腔医疗机构的订单,一口气设计制作了10款牙齿造型的“牙牙战士”抱枕。神情各异、自带风情的“牙牙战士”或清新自然、或佛系呆萌、或粉嫩娇美,一下子就赢得了客户的青睐。王妙一下接到了对方上千个“牙牙战士”的订单,同时还凭此作品在一次公益作品创作比赛中获得2000元奖金。

王妙抱着自己编织的“牙牙战士” 抱枕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倔强的王妙开始真正体会到泰戈尔这句诗里的含义,走出自我的阴霾,她开始又一次新的挑战。

用毛线带动百名农村留守女性致富

王妙接到订单后,常常是坐在丈夫开办的机电维修店里制作。日久天长,越来越多过往的乡邻留意到了这个姑娘和她手里的活计。

王妙说:“这些村民就很好奇地过来问,你这是织啥的,你的手怎么这么巧?!然后就问能不能跟着我学,我说管!之后她们能来我就教。”教会了这些人,有新的更多的订单下来,王妙就可以带上她们一起干了。

王妙说,这些对编织感兴趣的姐妹、大娘多是20~50岁的农村留守女性,现在已经有100多人的规模;她们从小也从长辈那里学习过编织,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和情结,平常也有不少空闲时间;做得好的话一个月可以挣1000多块钱,对于经济紧张的家庭帮助很大。

王妙在编织作品,村里不少留守女性成了她的学员

订单在增加,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如果一次只做一个订单,那我们怎么样做都可以。但要是一次做100个订单,我们不能做得大小不一,参差不齐了”。王妙记得,制作“牙牙战士”抱枕的时候,正常情况是两卷线做一个抱枕,但有一个姐妹拿了4卷线,却做出了三个半大的“战士”。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妙想到了标准化和流水线生产:一个产品,分成几个部分和流程,一些人专做其中一部分,以保证质量水平的稳定。王妙往往是整个流程最后的把关人,为了如期交付订单,她常常紧张忙碌到很晚。

王妙了解到,在离她很远的地方有不少想要学习编织的特殊人群在等待着她的帮助,于是王妙开始在腾讯课堂上录制免费教学视频。录视频的时候,王妙把镜头对准手上的工作,一边讲述一边示范,录完的视频还要进行细致的剪辑制作才能上传。

“把那些重复的给剪掉,该快进的快进,该慢放的我给弄慢了,然后我还要配上字幕,这样就方便一些聋哑的小伙伴一块儿学。录视频的时候如果录上了别人在旁边说话的杂音,我还要再给它重新配音。”

对于这些听上去略显复杂的技术,王妙却笑着说:“没事,这其实也好学,只要用心没有学不会的。是吧?”

看着乡亲们在她的帮助下,在家门口凭一双手都能挣到钱,王妙说,她的内心是幸福的,就像《七色花》童话里说的一样,她也撕开了“最后一个花瓣”,去帮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