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如此诗韵的意境,竟有人把它雕在了翡翠上▼

雕刻它的人叫杨树明,中国玉雕大师,与许多大师从小就学习玉雕不同,杨树明21岁才接触到玉雕,21岁前,他只是一名普通打工者和杀猪匠。

当时他的杀猪摊对面,有一家餐厅,餐厅里有一个人,在学习玉雕,杨树明有空就跑去看他画画,杨树明的家乡腾冲县马场村是远近闻名的竹编之乡,村里人人都会做精美的竹器,竹器上还常常画上生动的花草虫鱼等漆画,杨树明受此感染,从小就喜欢拿木炭、瓦片在村里的墙上、地上涂画,但毕竟没有过专业学习,看着餐厅里那人每天画的精美吉祥图案、福禄寿、花鸟虫鱼,杨树名深深感叹——画得真好!

杨树明决定去学玉雕!看了一段时间后,杨树明做出了这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决定,当然,那时他考虑最多的,是做玉雕可以赚钱。

通过一名在玉雕厂帮人做饭的同学介绍,杨树明进入了当地一个玉雕厂,不过想学手艺可不是那么简单,他家里为之付出了1500元的学费,那是1993年,在腾冲这样的小地方,1500元几乎是一家人全部的家当。

而且,他学艺时间只有短短3个月,当时玉雕厂的玉雕师,是玉雕厂老板花大价钱从北京等地请来的临时指导,3个月后约定时间到,便都先后都离开了。

3个月时间,太短了!而且这些师傅在厂里都有工作要忙,杨树明只能看着谁有空了,便去请教一下,如此,3个月能学到的东西太少了。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是杨树明3个月学艺期间师傅们最常说的一句话,而这句话,支撑了杨树明在师傅们离开后,开启自学之路。

师傅们离开后,仅掌握工艺皮毛的杨树明被迫出师,然后在父母的帮助下,在腾冲珠宝交易中心开了一个10平米的小店。

“只学到了一点皮毛,要怎么靠玉雕来养活自己?怎么用工具?怎么雕?雕成什么样?”杨树明曾坦言,创业初期他也经历了不少困惑和彷徨,为了能把店面撑下来,他只好逼着自己去市场和集市里学。

没事就跑去别人的店铺里看别人怎么雕玉,然后回来自己尝试,就这样,一点点的学,一点点的练,有空时,还跑去城里看那些寺庙或老宅花窗上、门头上的雕花、圆雕、浮雕……

摸爬滚打,整整十多年,杨树明才在业界逐渐站稳脚跟。

2002年的一天,杨树明在一家商号挑选翠料时,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了一块大家眼中的“废料”,长期以来,玉雕师们都倾向于雕琢品质上佳翡翠料,而像杨树明发现的这块满是棉点的翡翠,很少有玉雕师会为之花时间下功夫,甚至连料石老板,都不在乎它,你爱给多少给多少,便可拿走它。

杨树明给了老板100块,不是他出手阔绰,而是他觉得,这块翡翠绝对有价值,虽然棉点多,但种质不错,样式也独特。

之后一年多,每天,杨树明都要把这块翡翠拿出来看一下,他心中隐隐有一个感觉,这块不起眼翡翠,会成为他雕刻生涯重要的一笔。这天,杨树明又拿出了它,然后巧合地,对着光线一看……

就这样,《风雪夜归人》创意诞生,杨树明立即拿来纸笔,画出脑海中的“雪夜深山投宿图”,一个多星期后,精美的《风雪夜归人》完成,并被一位收藏家相中,多年后(2013年),这件作品已被转让到300多万,玉虽无价,但这价格,却代表了人们对它的认同,本是无人在意的“废料”,终于成为,大家竞相争藏的绝世佳品!

《风雪夜归人》之后

2006年10月 杨树明作品《南海观音》在中国玉器“百花奖”中获得了金奖

2008年11月 作品《赤壁怀古》、《童子观音》荣获“天工奖”

2008年7月 获“亚洲珠宝玉雕大师”称号

2010年10月 获“中国青年玉石雕刻艺术家”称号

2011年9月 获“云南玉雕大师”称号

2012年6月 获“中国玉雕艺术大师”称号

2012年 作品《问路》获2012中国玉石雕神工奖金奖

2013年7月 作品《荷塘系列》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荣获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