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词中句式是如何变换的

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们对语序常常作适当的变换。

正常情况下,句子的成分是有一定前后顺序的,若有些成分正常语序在前而后置,或正常语序在后而前置,这种现象就是语序倒置。固然多数为了 适应诗句平仄格律之需,但这一技法如运用得当,还起到浓化诗词韵味的 作用。

例如杜甫《秋兴》(第八首):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渓陂。香稻咏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其中的“香稻琢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有人认为应该是“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样虽然意思对了,但是如果“香稻”、“碧 梧”放在前面,表示诗人所咏的是香稻和碧梧;把“鹦鹉”、“凤凰”挪到前 面去,诗人所咏的对象就变为鹦鹉与凤凰,不合秋兴的题目了。

二、什么是古诗的句式

句式是就诗句的“意义单位”而言的。

五言诗的句式以“二三式”最为常见,例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浑。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杜甫《春望》) (李白《塞下曲》) 也有的句式很复杂,偶尔使用可以起到抑扬顿挫之妙,例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后庭花/ 一曲。

(刘禹锡《金陵怀古》) 念/尔/独何之。(崔涂《孤雁》) 七言句式以“四三式”最为常见, 例如: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 船。

(张继《枫桥夜泊》)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 来。(苏轼《有美堂暴雨》) 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例如: 李将军/是/旧将军。

(李商隐《旧 将军》) 可怜/无定河边/骨。(陈陶《陇西行》) 可见古人作诗在句式上是力求多变的。

当然,句式一定要与诗句的节拍 相符合,否则,写出来的就只是五字或七字的散文了。

三、【像这一类的诗句有那些啊从句式手法上相同】

唐人咏草诗 唐 张祜 【树中草】 青青树中草,托根非不危.草生树却死,荣枯君可知.崔国辅 【长信草】 长信宫中草,年年愁处生.故侵珠履迹,不使玉阶行.唐 曹松 【春草】 不独满池塘,梦中佳句香.春风有馀力,引上古城墙.杜牧 【和令狐侍御赏蕙草】 寻常诗思巧如春,又喜幽亭蕙草新.本是馨香比君子,绕栏今更为何人.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曹邺 【庭草】 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回一寸心,不敢怨春风.韦应物 【对萱草】 何人树萱草,对此郡斋幽.本是忘忧物,今夕重生忧.丛疏露始滴,芳馀蝶尚留.还思杜陵圃,离披风雨秋.唐人咏花诗 李煜 【梅花】 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钱起 【梨花】 艳静如笼月,香寒未逐风.桃花徒照地,终被笑妖红.钱起 【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石莲花】 幽石生芙蓉,百花惭美色.远笑越溪女,闻芳不可识.司空曙 【石莲花】 今逢石上生,本自波中有.红艳秋风里,谁怜众芳后.刘禹锡 【柳花词三首】 开从绿条上,散逐香风远.故取花落时,悠扬占春晚.元稹 【桃花】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白居易 【和微之叹槿花】 朝荣殊可惜,暮落实堪嗟.若向花中比,犹应胜眼花.雍裕之 【芦花】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元稹 【樱桃花】 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花砖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郭震 【米囊花】 开花空道胜于草,结实何曾济得民.却笑野田禾与黍,不闻弦管过青春.王建 【看石楠花】 留得行人忘却归,雨中须是石楠枝.明朝独上铜台路,容见花开少许时.元稹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王维 【红牡丹】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韩愈 【芍药(元和中知制诰寓直禁中作)】 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四、古诗可否有重复字

可以啊,很多古诗中都有

例如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苏轼《海棠》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德古草原送别》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德古草原送别》

五、古诗从句式上分为什么

古典诗词中,大部分诗词的句式结构是按常规语序安排的,但由于表达的需要、或韵律的需求,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下面就几种情况举例分析如下.

“意象组合式”.所谓“意象组合”,是指将几个表示事物、景象的名词并列在一起,构成诗句.对这些诗句的理解,无法通过语法分析实现,只能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名词所代表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画面,从而创造一种意境,借助意境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运用这种句式,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完全是用九种意象并列构成的.这九个体现意象的名词,本没有动词将它们连在一起,但借助于我们的想象和联想,就可以将九种不同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进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愁思.

“互文见义式”.即在诗句的构成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句子的含义.“文”是修饰的意思,所谓“互文”,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如果理解成“主人下了马,客人留在了船上”就错了,应当把“主人”和“马”结合起来理解,“下马”“在船”是其共同行为,即: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又上了船.类似的例子,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互文见义式”的诗句,在理解上要讲究完整性,不能将互文的两个词语拆开理解.在表达效果上,“互文见义”的结构句式,可以便于句子的整齐、押韵,可以使语句简约,避免重复叙述,可以使表达的内容圆满而富有亲和力.

“语序倒置式”.即在诗句中,出现了各种成分前置、后置现象.读诗时,必须将这样的句式分辨出来,否则就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话报平安.”中的“故园东望”正常的语序应是“东望故园”,诗句将“故园”和“东望”倒置,突出了作者对“故园”(长安)的无限思念之情.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园,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倒置的目的在于突出作者因“多情”而“华发”“早生”.

“省略跳接式”.这一句式是表现在句子和句子之间的,由于表达的需要,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内容有所省略,出现了跳跃式发展.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看不出任何叙述顺序上的联系,诗歌内容的表达,全然是按照作者感情意念的自然流动(物随心转)而进行的.例如,陶渊明的《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忽而跳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其间并没有必然的叙述顺序上的联系(既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全是为了表现作者恬淡、闲适、自得的感情需要而安排的.“省略跳跃式”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由甲跳到乙,再由乙跳到丙的过程中,甲、乙、丙三种事物表面上没有联系,作者在叙述中也没有明确的叙述顺序,甲、乙、丙三种事物的联系,靠的是作者内在情感意念的某种追求.

古典诗词的句式是复杂的、灵活而多样的,唯其灵活而多样,才呈现出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因此,了解古典诗词的一些特殊句式结构,对于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