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羲之圣教序集字古诗的字是什么字

章法概述

集字古诗

送王司直

塞下曲(其二)

鸟鸣涧

汾上惊秋

秋浦歌(其八)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南中咏雁

终南山望余雪

送陆判官往瑟琶峡

春晓

静夜思

独坐敬亭山

出塞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回乡偶书(其二)

春草

东鲁门泛舟(其二)

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

山行

《王羲之圣教序集字古诗》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收录了送王司直、塞下曲(其二)、鸟鸣涧、汾上惊秋、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19篇文章。临帖是为了创作,创作要讲究章法。章法是集字成篇,构成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它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正文、幅式、行列、布白、笔墨、落款和钤印。

1、正文。正文的内容应该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可以是名言警句、古今诗文,也可以自作诗文。

2、幅式。书法的幅式就写在纸上而言,通常有中堂、条幅、横披、长卷、对联、扇面、条屏、斗方、册页等。

3、行列。传统书法作品大多由上到下安排字距,由右到左安排行距。行列的安排一般有四种类型:纵有行横有列,纵有行横无列,纵无行横无列,纵无行横有列。

4、布白。布局谋篇要根据整体均衡、阴阳和谐的原则“计白当黑”〉

5、笔墨。章法对笔墨的要求也是很讲究的。从用笔来说,书体不同,其用笔要求也不同。

6、落款。落款和盖印都应视为书法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文未尽完善,可考虑用落款来补救,落款补救犹觉不足,可以考虑用盖印来调整。

7、钤印。印章的大小要和款字协调,和整幅作品相和谐。

编辑推荐

《王羲之圣教序集字古诗》编辑推荐:名碑名帖古诗集字帖。

目录

章法概述

集字古诗

送王司直

塞下曲(其二)

鸟鸣涧

汾上惊秋

秋浦歌(其八)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南中咏雁

终南山望余雪

送陆判官往瑟琶峡

春晓

静夜思

独坐敬亭山

出塞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回乡偶书(其二)

春草

东鲁门泛舟(其二)

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

山行

二、王羲之《圣教序》集字作品帖:成语 佳句 对联 诗词

【出自兰亭集序的成语】:

【成语】:崇山峻岭

【读音】: chóng shān jùn lǐng

【释义】: 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出自】: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造句】: 唐敖一心记挂梦神所说名花,每逢崇山峻岭,必要泊船,上去望望。(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回)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高大而陡峭的山

【近义词】: 层峦叠嶂

【反义词】: 一马平川

【成语】:放浪形骸

【读音】: fàng làng xíng hái

【释义】: 放浪:放荡;形骸:人的形体。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出自】: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造句】: 惟有与宝在一起,他才可以忘却自己的身份,放浪形骸,领略“人贵适意”的真趣。(高阳《玉座珠帘》上册)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很放荡

【近义词】: 放荡不羁 倜傥不羁

【反义词】: 循规蹈矩 规行矩步

【成语】:感慨系之

【读音】: gǎn kǎi xì zhī

【释义】: 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出自】: 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叹。”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人的情绪

【近义词】: 感慨万端 感慨万千

【反义词】: 无动于衷

【成语】:惠风和畅

【读音】: huì fēng hé chàng

【释义】: 惠:柔和;和:温和;畅:舒畅。柔和的风,使人感到温暖、舒适。

【出自】: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成语】:茂林修竹

【读音】: mào lín xiū zhú

【释义】: 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出自】: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造句】: 刚过了小桥曲水,又见些茂林修竹。(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二回)

【用法】: 刚过了小桥曲水,又见些~。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二回

【成语】:情随事迁

【读音】: qíng suí shì qiān

【释义】: 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出自】: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造句】: 后来大抵带在身边,只是情随事迁,已没

三、圣教序原文

《圣教序》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譬夫桂生高岭,零露方得泫其华;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

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译文: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 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流传到大唐汉地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大唐而流传着慈爱。

很早很早以前天地初开的时候,语言还没有传播,教化还没有形成,当今人们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礼仪。在漫长的等待中,人类由浑沌昏暗回归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时候,世道更替,法度发生了变化。

早先佛祖那光辉的容颜被一种颜色所遮蔽,佛光照耀不到三千大世界之上;今朝它美好的形象才得以展开,我们似乎看到了空中端坐着佛像,甚至连它身上的三十二个显著特征都清晰可见。于是精妙的语言广为流传,才得以从生死的苦难中去拯救万物。

于是先辈说的有道理的话得以长久地传播,也才能在广阔的大地上引导众生度过苦难。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真的正教很难广泛流传,各种教派不能把真教的意旨精华统一归属到一起;而邪僻的不正当的学问却容易使人依从,于是邪正之间就在教义上交错杂乱。

所以空宗派和有宗派有了各自的观点;有时沿袭着旧俗便产生了争执。于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学说,就暂时沿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或兴或衰中交替流传。

有个叫玄奘的法师,是法门的领袖人物。他从小就很聪明,心怀忠诚,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义;长大后他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的要求很是投合,他总是坚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门修行。

即使是松林涧的清风、湖水中的朗月,。

四、为什么都说集王圣教序 刘铁云本好

刘铁云在甲骨文方面的收集、整理和初步研究,编写成《铁云藏龟》,其深远影响主要是在学术文化领域;而他在社会公众中获得极为广泛的知名度,则是因为他是《老残游记》这部清末著名谴责小说的作者。

他从未写过小说,但一出手便不同凡响。这部小说在思想上比较复杂,而在人物刻画和艺术描绘上达到很高水平。

胡适认为:“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滥调,总想镕铸新词,作实地的描绘。在这一点上,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

鲁迅也说他“叙景状物,时有可观”。除《老残游记》外,在诗词方面,刘铁云也有一定成就,编有《芬陀利室诗稿》等,近人有“清新俊逸,功力颇深”的评语。

五、宋拓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全文是什么

宋拓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全文如下: 大唐三藏圣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

显复载以含生。四时无形。

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

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

贤哲罕穷其数。然而。

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

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而微。

虽愚不或。形谮莫覩。

在智者迷。况乎佛道。

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

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

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

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

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

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

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

挹之则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

区区庸鄙。抆其旨趣。

能无疑或者焉。然则大教之兴。

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

照东城而流慈。 昔者。

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虚。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

耶正于焉。分就所以空有之论。

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

乍谐时而隆替。有玄奘法师者。

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

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

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

未是比其清华。仙露明珠。

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

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

栖虑玄门。 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抒理广彼前闻。

截伪存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法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证。

积雪晨飞。途闻失地。

鹜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云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弘达周。

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

询求正教。双林八水。

味道餐风。鹿菀鹫峰。

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

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

精穷奥业。一乘五津之道。

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

波涛于口海。爰自所历之国。

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合。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

朗爰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

善以缘升。今坠之端。

惟人所托。壁未桂生高岭。

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

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

而桂质本贞。良田所附者高。

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

则浊类不能沾。 夫以卉木无知。

犹资善而成善。况乎。

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

方翼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

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朕才谢珪璋。

言惭博达。至于内典。

尤所未闲。昨制序文。

涂为鄙拙。唯恐秽翰墨于金简。

标瓦砾于森林。忽得来书。

谬承褒赞。循躬省虑。

弥盖厚颜。 善不足称,空劳致谢。

皇帝在春宫述三藏。圣记。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

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

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辄(足属)也。

综括宏远。奥旨遐深。

极空有之精微。体生减之机要。

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

文显义幽。履之者莫测其际。

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

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翦。

开法纲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

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是以。

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

道名流庆。历遂古而镇常。

赴感应身。经尘劫而不朽。

晨钟夕梵。交二音于鹫峰。

慧日法流。 转双轮于鹿菀。

排空宝盖。接翔云而共飞。

庄野春林。与天花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资福。

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

敛衽而朝万国。恩加朽骨。

石室归贝叶之文。泽其昆虫。

金匮流梵说之偈。遂使阿(禾辱)达水。

通神旬之八川。耆阇崛山。

接嵩华之翠岭。窃以性德凝寂。

麋归心而不通。智地玄奥。

感恳诚而遂显。岂谓重昏之夜。

烛慧炬之光。火宅之朝。

降法雨之泽。于是百川异流。

同会于海。万区分义。

总成乎实。岂与汤武校其优劣。

尧舜比其圣德者哉。玄奘法师者。

夙怀聪令。立志夷简。

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

凝情定室。匿迹幽岩。

栖息三禅。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

独步迦维。会一乘之旨。

随机化物。以中华之无质。

寻印度之真文。远涉恒河。

终期满字。频登雪岭。

更获半珠。问道法还。

十有七载。备通释典。

利物为心。以贞观十九年九月六日奉。

敕于弘福寺。 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

传智灯之长焰。皎幽暗而恒明。

自非久值胜缘。何以显扬斯旨。

所谓法相常住。齐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

伏见御制。众经论序。

照古腾今。理含金石之声。

文抱风云之润。 治辄以轻尘足岳。

坠露添流。略举大纲。

以为斯记。 治素无才学。

性不聪敏。内典诸文。

殊未观览。所作论序。

鄙拙尤繁。忽见来书。

褒扬赞述。抚躬自省。

惭悚交并。劳师等远臻。

深以为愧。 贞观廿二年八月三日内府。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沙门玄奘奉诏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

亦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