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苹果手机系统进行了更新,大致的内容是可以支持用户是否选择APP读取我们的“使用习惯”信息,如果用户拒绝读取,那么今后APP将不会采集用户的使用习惯。

这对于在当下的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消费者来说非常重要,行长认为银行APP也应该加强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保护,防止信息泄露。

但是问题还是出现了。工信部披露了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

广州农商行“珠江直销银行”、广东南粤银行和微众银行“微众企业爱普”3款APP均因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等原因,被工信部通报点名。其中:

1、广州农商行“珠江直销银行”:违规收集个人信息。

2、广东南粤银行:违规收集个人信息;APP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

3、微众银行“微众企业爱普”: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

据行长梳理,自2019年以来工信部已经通报了13批次的APP违规事项,其中金融领域的APP获取个人信息是“重灾区”,就连国有银行交通银行旗下太平洋信用卡中心推出的“买单吧”APP也位列其中。

为什么在如此频繁的通报批评之下,APP违规问题依然不减?

首先,与银行机构程序开发流程有关。

一般情况下,银行自身还不具备开发APP的人力和技术实力,尤其是对于一些小银行来说更是如此。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国4500多家银行机构中,仅有14家银行成立了科技金融子公司,负责银行日常APP的开发。

对于绝大对数银行来说,要开发一款APP并非易事,一般是委托给第三方服务公司来完成,如果在合作过程中,第三方公司没有履行好保密义务,或者违规读取用户信息,并且发生隐私泄露,对于银行来说也是“没办法”控制的。

其次,与监管力度不够大有关。

纵观当下的金融监管环境,虽然早几年前央行就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中增加了用户隐私保护条款,但是对于银行来说,违规的成本依然不高。且监管部门检查力度有限,不可能每家银行都去排查此类问题。这也是造成许多银行疲于应付的一大因素。

最后,与大数据信息发展速度有关。

在大数据时代,消费者想要保护隐私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时期。

比如在发布短视频信息的时候,就算我们勾选了“不推荐给认识的人”,但系统还是会“不听使唤”地推荐出去,这就是大数据在“捣乱”。

因此,在这些金融APP获取信息频繁的情况下,如何有效保护个人隐私?行长认为只有一个办法:能不使用的尽量不适用,要使用尽量使用大型银行的APP。大家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