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关注下毕业生和城市发展政策的大家,肯定都发现了。近几年很多城市的人才吸引政策越来越优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落户的优待政策。

这其实涉及到关于户籍、籍贯等等行政方面的信息。借这一点,阿族想跟大家聊聊关于籍贯、祖籍、户籍等概念的区别。

籍贯和户籍是如何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呢?

籍贯源自于氏族制度,是人类血脉得以延续的维系纽带。

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祖父子孙依序传递,姓氏诞生,这样才可以追本溯源,又利于区分血缘远近,从而推动人类伦理的产生。

因而氏族制度是籍贯制度的最早根源。

封建小农经济时期,耕作需要大量人口;加上封地属国发展需要纳贡,人口其实成为了一种财富象征,统治者开始对人口进行统计和区分,就有了籍贯。

史料显示,周朝就已经对全国人口进行统计造册。

春秋战国时期,还按照不同身份进行不同登记,不同的身份用不同的簿书记载,后来“籍”逐渐分为演变成“籍口”(户籍)、“籍戎”(编入军籍)、“籍地”(官宦门第)等等。

籍贯的“贯”,是用来形容序列和顺次以及人的祖籍地。

后来慢慢有了有“贯序”(按顺序排列)、贯系(籍贯世系)、贯址(籍贯和地址)等词。

籍贯合在一起,大致最早见于三国魏晋时期,

关于祖籍

隋唐以后,出现“贯籍”,并且籍贯和贯籍混用,一般来说贯籍指的是重新登记,而籍贯多指原有的祖籍地。

在古代,籍贯主要和税赋以及职业关联较多,并且籍贯和出生地基本相同,因而籍贯就是祖籍地。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迁徙,在传统的家国思想影响下,渐渐产生了“祖籍”概念,以示怀念。

之前咱们也讲过过历史上的几次大型人口迁徙,大致是由北到南,将北方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带到南方,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快熟发展。

但无论如果,祖先难忘、故土永存。

纳税登记时,就出现了贯籍地和祖籍地完全不同的现象,籍贯和祖籍就有了区分。

在南北朝时期产生的九品中正制,使得门阀制度崛起,于是私修《族谱》、《氏族志》成为风尚。

而隋唐时期,为了打压门阀士族,一则是重新编修《氏族志》、《姓氏录》,收缴焚毁以前的族谱;再则是开科取士,从而门阀制度衰败。

再到后来宋元明清几个朝代更迭,以前的家族族谱大多被毁,以至于后人只能凭记忆修撰,五代以上大多湮灭不可考。

族谱网族谱样式其一

当时局趋于稳定,后人的后人逐渐以可以记述的祖先居住地为祖籍地,祖籍地和籍贯地在不发生迁移时,就会逐渐融合,因此后来逐渐二者所指相同。

而与缴纳税赋相关的“籍贯”或“贯籍”逐渐用“户籍”代替,而“籍贯”则专指祖籍地。

那么,如何来确定人们的“籍贯”?

根据户口登记政策来就好了。

籍贯其实就是祖居地或者原籍地。

国家规定了三代,有的人填写的时候可能会在朝上追溯一两代,因而基本上是曾祖父的家乡作为籍贯。

户籍,多以长住工作地和生活地为准,因而,每个人的籍贯和户籍地以及出生地有可能不同。

族谱网族谱世系图样式其一

综上所述,如果谈及每个人的籍贯,那么指的是该人的祖籍地。

如果谈及现有户籍或者身份证,则是以登记地为准。

而出生地,我国和其他国家不同,基本上户籍登记以父母户籍地为准。

不同姓氏的根源在哪里

这里大家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我国姓氏分布图出炉,快来看看自己的根在哪里?不要认错老家了 部分姓氏分布图第二期,快来看看自己的根在哪里?不要认错老家了

那么各位朋友,你们当地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概念说法吗?可以在评论区相互交流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