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二十九,家人都起了个大早,今天又是忙碌的一天。

老爸要忙着去赶集,去买年货,准备好大年和正月初吃的菜。而我妈、我哥、我姐和我,则要忙着磨豆腐、炸豆腐、干塘、打扫卫生,以及清理房屋四周的水沟。

做豆腐

八九十年代的农村,这些事情在我们这是少不了的,家家户户都需要做。

手工磨豆腐很累,得磨一个多小时,磨得双手软绵绵的无力,但好在有我期待的豆浆和豆花吃。但比起吃豆花,我更喜欢干塘放水,可以下塘去抓鱼,虽然每次都弄得一身泥巴,但是每年都乐此不疲,摸鱼,是农村孩子的最爱。

农历腊月三十,今天就要过年了,天还未亮,村里就开始响起了鞭炮声。

之所以有人这么早放鞭炮,是因为我们这的胡姓人有规矩,他们是在天还没有亮就要过年的,据说是和“年关”有关系。古时候,老百姓过年如过关,半夜和家人过完年后,天亮还要出去避一避。

但对于其他的村民来说,我们一般是在大年三十的中午和晚上过年。

我家是中午过年,匆匆吃过早饭,老爸点好三支香,就要开始杀鸡、杀鸭了,其他的人杀鱼的杀鱼,备菜的备菜,烧柴火的烧柴火,家里祭祀的食物,必须在十二点以前置办好。

在我们这边的农村,过年祭祖、放鞭炮太晚,是会被人嫌弃的,宜早不宜迟。谁家放鞭炮放得早,就寓意着这家人勤劳、富足,谁都不甘落后,都想讨一个好彩头。

压岁钱

我们这的农村,大年祭祖的贡品其实很简单,一只鸡上面插一双筷子,让鸡头立起来,再加上一块猪肉、一杯酒、一杯茶就可以了。先提着贡品去祖屋,点好香和蜡烛,再放一串长鞭炮和十二个大鞭炮,然后再回到自己家里再来一遍,祭祖的流程就走完了。

之所以要放十二个大鞭炮,是因为它象征着一年的十二个月,驱除十个月的灾劫。这时候放大鞭炮,最忌讳的是扔出去没响,寓意着这个月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中午的团圆饭很丰盛,有炖土鸡、白斩鸭、红烧鱼、长命菜、豆腐、粉猪肉等等,一般会有十二个菜。小孩子和上了岁数的老人,每人都会有一只鸡腿,但相比吃鸡腿,我更喜欢吃白斩鸭蘸辣椒酱。

大年和初一,是农村孩子玩得最疯的时候,经常会去偷鞭炮玩和买零食吃,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两天大人是不会骂人的,要忌口。

说到忌口,也叫做讨彩头,意思就是这两天要说好话,不说脏话和不吉利的话。比如“碗碎了”要说“岁岁平安”,“盐没有了”要说“盐多了”,“春联贴低了”要说“步步高升”等等。

贴春联

年饭过后。

女人忙着洗刷生活用品,因为我们这的正月初一是要吃斋的,吃斋寓意着“吃掉灾劫”。抛开这些迷信的说法,大年那天吃多了大鱼大肉,初一吃一天素对身体也有好处。

我哥就则开始写春联、挂年画、挂灯笼,他在小学时,就有毛笔字课,不像我连毛笔都没有握过,只有打下手的份。

一切都忙完后,全家人都开始洗澡,换上新的衣服,家里变得气象一新。

在我们这边的农村,正月初一有不洗澡、不洗头、不洗衣服的习俗。听农村老人说,万物皆有灵,初一是水的生日,所以不能洗澡。此外,初一洗澡,寓意着会把财运、福气洗掉,农村老人比较忌讳,这就和正月初一不倒垃圾差不多。

其实,过年的许多习俗,真的和迷信不搭边,它只是一种文化传承,是古人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一种方式。

穿新衣、贴春联、打扫庭院,是告诉我们新年要有新的气象、新的精神面貌;初一要吃斋,一方面是节约食物,留着招待客人,另一方面是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大年和初一要忌口、讨彩头,是希望我们改掉一些爆粗口的坏习惯;过年要留鸡腿和祭祖,是教导我们要尊老爱幼。

过年放鞭炮

中秋、重阳和大年,都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可不单单是吃一顿饭那么简单,失去了文化传承的节日,肯定没有了节日的气氛,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年没有了年味的原因。

人之所以区分于草木,就在于我们人类有思想、懂礼教、讲文明、有传承,否则与草木何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我们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不要忘记了讲精神文明,更不要忘记了传统的年味,那是无数中华儿女团圆和希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