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你上一次去KTV是什么时候吗?

放在十年前,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太大意义,对于那时候的年轻人来说,去KTV是家常便饭。

在无数80、90后的青春记忆里,KTV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环。不论是学生时期伴着港台音乐大声唱出各种青春萌动的美好,还是工作以后陪着同事领导尴尬赔笑、喝酒鼓掌叫好的无奈。

一间间灯光闪烁的KTV包厢,见证过很多人的酸甜苦辣人生场景。

在过去的那些年,唱K绝对是娱乐消遣活动中无可撼动的王者地位。酒足饭饱,携亲朋好友去KTV高歌一曲,是大部分人的最佳选择。

如今的KTV可以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年轻人早已将其抛之脑后。昔日的繁荣景象也已成为过眼烟云。

KTV脱胎于日本的Karaok(意思为无人乐队),是个地地道道的舶来品 ,最初是指将歌曲原唱消音只留下伴奏的唱歌方式。发展到现在有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在国内,卡拉OK的出现改变了很多家庭的娱乐方式,著名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宋丹丹饰演的和平,就带着全家老小在家一起大唱卡拉OK,并积极参与社区举办的卡拉OK大赛。

在卡拉OK盛行的九十年代,饭店里、酒楼里、宾馆里、大街上、胡同里……有人的地方就有卡拉OK歌厅,甚至将粮店、菜站都改成了卡拉OK歌厅。

由于市民过于热情,北京文化局甚至将歌厅的营业时间从0点放宽到凌晨三点。

九十年代,精明的台湾商人将卡拉OK改装成小型包厢的方式,将卡拉OK和MTV相结合创造出KTV,既能引吭高歌,又能欣赏视频画面。

KTV这种新型的娱乐方式随即风靡大江南北,坐上娱乐休闲产业的头号交椅。在一边吸引无数喜爱唱歌的顾客的同时,逐渐发展出量贩式KTV和商务KTV两大类型。

一类是主打低价消费的量贩式KTV,量贩一词源于日本,是“大量批发超市”的意思。量贩式KTV凭借着足够低廉的价格和透明健康的服务,成功取代CD,vcd,dvd等家庭式卡拉OK,成为大众休闲娱乐首选。

商务KTV则价格更高,装修和服务也更上档次,为商务人员提供发展业务兼具娱乐的场所。商务KTV也通常是大众印象中纸醉金迷、红男绿女,各种地下交易灰色地带的典型代表。

从1994年KTV进入大陆,到巅峰期的2014年,这段长达二十年的KTV发展黄金时期,大大小小的KTV在街头遍地开花,巅峰时期全国KTV总数达到惊人的12万家,钱柜、纯K、好乐迪等连锁品牌人流如潮,一座难求。

可以说,KTV发明于日本,发展在台湾,成熟在大陆。

以曾经的KTV品牌领头羊钱柜KTV为例,这家首位入驻大陆的KTV品牌,凭借着奢华的装修和美味的自助餐,曾一度是时尚与潮流的代名词。

钱柜生意最旺盛的时候,需要提前两天打电话才能抢到包间,预订电话无时无刻处于占线状态,即使是工作日的晚间,钱柜也座无虚席。

巅峰时期的钱柜,一个月的营业额达500万是常态,甚至达到惊人的一千万,节假日等特殊时期,诸如圣诞夜、跨年夜等一夜收入70万,称得上是日进斗金。

当时的钱柜,被各位大大小小的影视明星,时尚达人们列为“时尚圣地“。大牌如音乐天后王菲与那英等,都是钱柜KTV的座上宾,王菲粉丝更是罗列出偶遇王菲的十大地点,朝外钱柜KTV赫然榜上有名。

至于普通的潮男潮女,则更是无法抵挡KTV的魅力,朋友聚会、公司团建、情侣约会等等各种活动都首选KTV。吃完饭再唱个歌是都市潮流标配。

从一线北上广,到十八线小县城,大街小巷中的KTV装修贵贱不一,音响质量参差不齐,然而大家手握话筒纵声高歌的激动心情却毫无差别。网络上也催生出无数关于KTV的段子和攻略。

这个时期的KTV,装修豪华、音响一流、大腕云集,可以说是风光无限。

从2014年左右开始,KTV行业逐渐式微,曾经风头无二的钱柜KTV宣布关闭,其他的KTV品牌也抵挡不住浪潮,纷纷关门歇业。

数据显示,在最低谷的2016年,传统KTV数量断崖式下降60%,到19年,KTV门店数量仅剩44765家,远不及巅峰时期数量的一半。

KTV行业迎来残酷的寒冬。

从以前的门庭若市,到现在的门可罗雀,那些曾经活跃在KTV的身影都去哪儿了呢?

为什么那些曾经在KTV留下过诸多美好回忆的年轻人,又纷纷“抛弃”了KTV呢?

互联网带来的新型娱乐方式分流是最大原因。

从2012年开始,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移动端的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各种短视频APP和网络游戏涌现,占用了青年群体的闲暇时间。

数据显示,有近七层的年轻人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6.5个小时。睡觉、吃饭、玩手机,成了年轻人最常做的三件事。手机上的各种社交软件和游戏等APP,吸引了他们的大部分精力。

朋友聚会,大家面对面人手一部手机玩的不亦乐乎的场面早已见怪不怪,哪里还能挤出时间相约去唱KTV。

两款关键的手机唱歌APP——全民K歌和唱吧——更是给了无数KTV经营者致命一击。

大家拿着手机就能唱歌,随时随地,真正做到了想唱就唱。而且可以跨越地域,和远方的朋友一起在APP内的虚拟包房内同唱,唱完还能修音渲染增加效果,并且分享朋友圈。这些功能大大超过了老式KTV。

最关键的是,手机上的唱歌软件不用钱,免费。

早在2019年,在线K歌软件的用户就已经突破了十亿大关。爱好唱歌的人群纷纷从线下转至线上,留给KTV的客人数量可想而知。

此外年轻人观念的转变也是另一重要原因。

在KTV发展的黄金时期,大陆的娱乐产业并不发达,彼时港台文化伴随着音乐纷纷涌入,带给年轻人极大的新鲜感,可谓引领诸多潮流。那时候的年轻人并没有太多选择,只能通过唱K紧跟时尚。

而现在,各种新兴的线下娱乐活动令人应接不暇,狼人杀、蹦迪、剧本杀、音乐节,哪一个拎出来都比闷在不透风的小包间唱歌要有趣得多。

更何况各大KTV里现在流行的,依然是二十年前那一批歌手,翻来覆去能唱的,也都是那几首耳熟能详老掉牙的歌曲,早就没了新意。

早年间令人无比心动的欧式奢华装修,现在被年轻人戏称为会所风,和他们所追求的性冷淡风、莫兰迪色系、网红质感背道而驰。

在诸多新一代的年轻人看来,KTV根本就是复古、怀旧的代名词,一股子陈旧气味,根本不想多看两眼。

而对于本来就偏内向、社交恐惧症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最忍受不了的就是KTV这种密封式的社交环境,以前大家都没得选,只好尴尬地随大流,硬着头皮坐在包房沙发上听别人唱歌发呆,现在既然选择多,何必还要去KTV“找罪受”。

生活压力的增大,也迫使人们放弃K歌活动。曾经的KTV主力军,80、90后那群人,大部分都已步入社会,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他们疲于奔波,996加班、成家立业等重担早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好不容易有点空闲时间,只想躺在家里一动不动。

一没时间,二缺精力,原本那批热衷唱K的主力军也日渐佛系,自然“抛弃“了青春记忆中留下浓墨重彩的K歌活动。

多重因素夹击之下,曾今辉煌的KTV现在无比落魄,几经挣扎也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KTV兴起的那些年,更为老式的歌舞厅等娱乐活动被其碾压,成为老旧的代名词。同样的戏码如今降临在KTV自己头上,令人不胜唏嘘。

曾经一位难求高高在上的KTV,也俯下身子开始招徕其他年龄段的客人,比如在日间的冷门时段,用各种优惠券吸引那些退休的老年群体。虽然赚不到多少钱,好歹也能维持一下繁荣景象。

其他的KTV也在尽力挖掘除唱歌之外的其他服务,比如纯K,这家KTV则以美食闻名,各种时令美味和地道的风味小吃,抓住了一大批年轻人的心和胃。

在各种社交媒体上涌现出大量纯K美食攻略,更是有人大呼,“纯K这么好吃,为什么不干脆去开个餐厅”,被粉丝们戏称为“一个来了就别想空着肚子走出去的KTV”。

KTV行业的衰弱,其实是社会发展的正常趋势,毕竟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消费者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一家独大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门店数量拦腰砍断的KTV,依然在2019年拥有高达1034.4亿元的巨大市场规模,占音乐产业总值的26.18%,可见市场潜力依然存在。

只是式微之时又碰上疫情年份,不少KTV又一次遭受重创,未来之路依旧迷茫。

而即使年轻人再次回到KTV,握着话筒时的心情怕也不复当年。

不知道你们还有没有保留着去KTV唱歌的习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