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提倡职业教育,中国有很多学子都是经过职业教育之后,走上社会,进到公司,让自己走向了经济独立,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职业教育就像市场经济的输血器,为其提供新鲜的有活力的新鲜血液,时刻促进经济的大发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职业教育,可以说管仲是职业教育的创始人,是它顺应了市场的发展,并且改革市场配置,为职业教育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和条件。

如果没有管仲对商业的重视,或许职业教育会更晚出现。职业教育的出现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反过来让经济发展更加迅速。

一、原始社会并没有职业教育

人类最初通过狩猎和采集得以让自己生存下来,而这一切的活动都处于人的本能。日积月累中,人们对打猎和采集,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为了后代可以更好的繁衍,前辈们把自己一生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传递给了后代。

这个时代还未出现职业教育,更多的是生活中手把手的将经验传授给后代,后代通过观察实践获得经验,也就是经验传递和实践观察。

《白虎通·号》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从上古时期起,就有农业技术传授记载,这种技艺的传授,一般是随时的、偶然的、分散的方式,一边劳作,一边传授经验,是一种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没有规模化的,固定化的教育场所。

人口逐渐增加,人们的日常需求逐渐增加,原有的劳动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

尤其是人们实践中积累出来的农耕技术,促进了农产业的升级,使得粮食开始有更多的剩余,商品经济开始发展,主要还是以手工业为主。

大量的奴隶开始涌向各类手工作坊,在细致的工坊分工下,各司其职。因为分工相当细致,并且人员配置合理,手工坊运营有序进行,在当时已经具备了系统管理制度的综合手工业。

二、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出现了职业教育

从考古文物“司母戊大方鼎”可以看得出来,当时对于青铜器物品的制造已经达到一定的工艺水平。想要制作成重达875公斤的青铜器,必须将铜、锡、铅按照一定比例,进行严格的配比,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

生产生产商品,就需要劳动者有一定的技术,这种技术在进行生产之前,奴隶主有对奴隶的处置权,让奴隶做什么奴隶就得做什么,不能反抗。

而奴隶主对奴隶进行的这种培训,也是随机进行的,在当时并没有专门的职业分类,也没有靠某一项专门的职业来养活自己。奴隶社会有专门的职业培训,但是是强制性的,随机的,其生产的分工,没有具备职业特色。

在西周以前,商人生存艰难,主要依靠政府生存,“工商食官”,主要讲的就是工商户想要生存下去,还是要靠官府给口饭吃。

当时的官府也就是当地领主,对商人、商品的管制十分严格,稍有不慎就关门倒闭,从事经商的人虽然不是奴隶,但是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地位,更别说他们能形成独立的社会产业。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推行“四民分工”,指的是,士农工商这四大类的社会分工。从这一刻开始,社会功能的分工越来越细致,有鱼林木业,有纺织业,有制造业。

这些行业下面还有完整的细分,形成了知道社会行业分类的网络系统,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就像社会有了血液。

整个奴隶社会时期,社会阶层开始形成明确的划分,主要是因为,其生产技能以父亲教授给儿子,儿子继承父亲的官职,其它人没有学习技术性较强的生产技能的机会。

导致了当官的人世代当官,贫困的人世代贫困。比如医术,就是父亲传给儿子,还必须你是嫡出的儿子,才有传承的资格。如果父亲是医官,父亲死后,就有嫡子承袭官位。

奴隶社会的管理体制决定了,只有官学,没有国家私立的教学。所谓的官学也只能是父亲是官,儿子是嫡长子才有资格进去学习,那些庶出的儿子,和普通老百姓没有任何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和学习。

在奴隶社会,靠武装政权夺取领土资源,这样暴力的抢夺其它部落的资源,将战俘俘虏作奴隶,这不仅使得一些奴隶会造反,也同样面临其它部落的攻打和侵占。

为此国家以武治国,以武安邦。军队的训练和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庙堂根本,首先要将资源投入到军队教育当中,其次才是宗教和人伦道德的教育,这两者的教育,也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国家的统治。

商代开始基本上是沿袭了夏的教育方式,此外增加了礼乐的教育。之所以要在“为政尚武”的基础上增加礼乐教育,是因为商朝国家大小事都要搞祭祀活动。

有祭祀就需要礼仪乐队,而这些礼仪乐队需要有人负责演奏,因此国家规定,但凡世家大族的贵族子弟,统一接受礼仪音律的培训。

西周已经开始了六艺教育,教育的对象不会是平民和奴隶,而是少数的贵族子弟,让他们学习品德素质教育,也是为了巩固西周皇室的统治地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即对贵族子弟的教育,六岁到17岁,都是素质教育,只有到了17岁以后,统治者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相关技能的人才。西周教育的特征“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春秋战国之前,一直都没有从事专业技领域的教育,没有为了生产资料而专业的进行人才的培训,手工业生产需要的技能也是日常生活中的边学习边实践得来的。

这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到技术分工明确的地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更加没有像现在一样系统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以一人之力,推动工商业的空前繁荣,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分工细致化,专业化,尤其是制铜技术,达到专业水准。

炼铁技术也已经出现,制作出各种农耕工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再加上管仲征税人性化,一些土地贫瘠的地方,少征税,土地肥沃的地方多征税。百姓生产的环境更好,生活更有保障,对从事生产活动充满了积极性。

《周礼·考工记》“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高度的产业化分工,需要相应的职业人才,于是职业教育开始出现。

设置相应的官职,专门管理教育和职业,并且列出了职业教育的具体要求,还有目的。不讲诚信的商人不得从事商业活动,不讲诚信的工人和农民一样不可以从事相关活动。

教育最主要的还是素质教育,和伦理教育。尤其讲究教育的灵活性,讲究同行交流不断促进工艺技术。更讲究子承父业,父亲从出生就开始对他进行教导,将毕生所学交给自己的孩子,能让教育更有效。

三、管仲是职业教育的创始人,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史记·管晏列传》载:“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推行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国富民强,一统天下。

然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社会分工才会相应的细化,对技术要求才会更高,为了满足国家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才出现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经济进步的产物,也是经济发展必要的条件。

结语

职业教育无所不在的今天,人民为了可以通过自己的一身技艺,安身立命,养活自己。人民受益于职业教育,更提倡终身学习。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进步,私立的职业教育比比皆是,已经不再像古代那样,子承父业,平民没有学习技术的机会。

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得益于,每个技术工人在社会底层的默默贡献,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其职业教育体系,汲取古代的教育经验,在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当今社会经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专门进行培养相关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