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刚到银行一般会做哪些事?

银行的黄埔军校——ICBC(业内人这么说的,别打我)的惯例是,请忽略招聘时的那些岗位,你进来做的第一份工肯定是柜员,之后会依照你的当初的人脉关系、 岗位空缺情况、岗位申报、个人专业兴趣志向(按照重要性排列)分配你到其他岗位。这个时间会有多长?我不知道,请参照上面的顺序等待,很多人就是等不起选择离职的。

一般来说可能的选项如下:公司客户经理、个人客户经理、部门综合员、客户经理助理(可能很快没有这个岗位了,很多地方一直就没有过)、贷款放款主办、专业部门。

银行职位,岗位那么多,选择有迹可循吗?

其实各个银行一直在做一些职位和岗位整合的事,但实际上很难,主要是国内银行的体制实际上还是国家控制的衙门(国有银行尤甚),专业人才不能完全发挥所长,最保险,最有效益的职位还是各级领导。

理论上,银行作为一般的企业,岗位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台和后台,前台就是所谓的销售营销人员,直接面对客户,直接创造经济及各方面效益;而后台就是为前台提供技术或是服务支撑的岗位。

在ICBC里,岗位被分为四类:销售类、运行类、专业类和管理类,管理类和销售类比较好理解,就是各级领导和各种客户经理,运行类是你可能天天看到的柜员他 们,专业类是指从事专业支持工作的岗位,如各个专业部门的人员,实际上是除其他三类之外的人员,由于上述岗位类别是与绩效工资系数挂钩的(销售和管理类是 1.5,专业类是1,运行类是0.67,就是说同样做到了1元的业绩,销售和管理类拿到1.5元,专业类拿到1元, 运行类拿到0.67元),部分岗位因为人员待遇需要诡异地分到了这个类别(比如市分行专业部门的科长全部是专业类)。

所以说岗位的选择(很多时候你自己没有自主权),最重要的是想清楚是不是适合,是不是能够坚持在销售这条不归路上。现在还不知道?正常的,下面还有很多故事让你了解和感悟。

柜员的日常工作是怎么样的?

说实话,我已经有点忘了,毕竟过去比较久了(快5年了),做的时间也实在比较短(三个月),只记得当时经常要因为账务和钱对不上,延迟下班。总的感觉,银行 没有轻松的岗位,相对于其他岗位,柜员的压力是最小的,但体力损耗真的很惊人。有篇几年前写的小文贴出来,大家看看,也许能管中窥豹下。

《监控生活》有人曾对我说,离开工行的底层有两个显著的标志,一是上正常班,从周一到周五卖命,有正常节假日;二是有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内部邮箱。我深以为然,不过我认为他漏过了很重要的一点–工作时不会有个一直对着你的监控…

对于这个始终悬在头上的摩什么什么之剑,人们有着不同样的态度,坐立难安有之,处之泰然有之,如履薄冰也有之,谈笑风生亦有之,但我劝各位千万不要有自做聪 明的想法,不然像我们伟大的陈阿扁大总统在绝食期间偷吃养乐多和小熊饼被抓包,就不是件挂得住脸的事了。毕竟谈笑风生若谈的是行长八卦,也只能自求多福, 连后悔自己嘴欠的机会估计都没了。

领导常说,监控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客户的好东西。我反正没觉得,每次日终结帐多钱的时候,我总是对着监控录像看不出哪位RP不怎么样的老兄多给了我钱,反而是看着画面模糊的自己每每有想笑的冲动:“这哥们也太挫了吧~”

真人秀真的不是好做的,特别是还要在镜头前不停地制造爆点,连我每天都只在卡美拉前平静工作都觉得有点糁得慌,只能说对他们的景仰有如涛涛江水连绵不绝。监控生活,战战兢兢地面对工作与生活,从这层面来说,现在工作的人都概莫能外。也许在他人的注视下本也是生活的本义吧。

如何评价的柜员生涯?

“银行为什么要求所有招聘的应届生从柜员做起?做过柜员对于以后的工作有什么好处?”

其实这个问题里大家都有很精彩的表述,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首先,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诚如很多人说的,后来其实做银行的各个岗位,与最初的柜台业务关系不会特别大。但作为一个金融机构,核算毕竟是基础,确实也有很多人没有经过这个阶段,像我一样也经历时间不长,但初涉银行这个行业,如果不是专门的学校(我指的是银行学校,对,就是那个出了好多行长的学校)之外,对 于工作的认知和感受需要一定时间来积累,在柜台是个比较自然也平常的手段。

其次,这是一个很磨人的阶段。紧张枯燥和 全方位的监视,让很多人不能适应,大学生包括现在很多的研究生,面对于此,在长时间的重复下,很容易选择放弃,因为看不见未来,感觉就像机器。特别不是在直属的网点,领导关爱的目光比较少达到的地方。这个时候就看你的条件和选择了,是否要坚持下去 。举个例子,11年吧,进入我们支行有六个大学生,到现在就还剩两个了,大部分是有更好的出路或是家里有关系就走出围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