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从设立自由贸易港后,受到了无数人的关注,有人看好,有人唱衰。有人觉得这是中国独一份的高度开放的自贸港,未来可期;也有人认为海南都发展两次还是发展不起来,第三次肯定也是潦草收场,其中,就包括不少海南本地人。

正在喝老爸茶的海南人

为什么连本地人也不看好海南自贸港的未来发展呢?自贸港的未来发展究竟如何?我们今天就来简单聊聊。

首先从海南的历史背景聊起。我们都知道海南是1988年才从广东分出来独立建省的,至今建省已有33年。这其中,海南先后有两次重大的历史机遇,但是都没有好好把握住,错失发展机会。

第一次就是建省初期,成立经济特区那会。要知道90年代初,经济特区搞得如火如荼。在有深圳的成功例子在前,国家雄心勃勃地想要把海南打造成第二个深圳。于是在1988年,海南脱离广东建省同年就成立了经济特区,也是国内7个经济特区中唯一的一个省级经济特区。这对海南本地人而言可以说是,天上掉馅饼—坐享其成啊。无数人抱着巨大的期待等着海南变成“深圳第二”。

2018年海南建省30周年庆典

但往往期待越大,失望就越大。建省以后的海南,先是经历了1989年的“洋浦风波”,后又经历上世纪90年代初的房地产“泡沫经济”以及接踵而至的金融信用危机,使得海南陷入到了自顾不暇的困境之中。短短3年,房价增长4倍,带着几万元“闯海”的个体户,一夜暴富;一栋未完工的大楼,私底下已经被转手了几十次……但这种繁荣只是表面的,缺乏产业支撑以及最终消费需求的房地产热只能是一场“击鼓传花”式的游戏。直到1993年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戳破了“炒房”带来的泡沫,大雾散去,海南除了留下四处林立的烂尾楼,什么都没改变。

时间来到2008年,在国务院的支持下,省ZF首次发布了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这也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基调已经定下来了,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不得不承认,这一次的国际旅游岛确实把海南带火了。三亚至此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度假天堂,中国“夏威夷”。三亚的高房价也是从那会一路高歌猛涨到今天这个均价近4万一平的地步。

三亚海棠湾

但如果确切地说,其实也只是把海南的房地产带火了。除了房地产业和旅游业,海南其他的产业仍旧没有得到改善和提成,仍缺乏坚实有力的经济产业作为支撑。同时,房地产热以及旅游热带来的高房价高物价,也让海南本地人常常自嘲为“一线城市的房价物价,五线城市的工资”。第二次的发展机遇,对本地人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福利优惠,反而因为两次发展都微妙地陷入了“炒房”热里,让本地人更加失望。因此对于如今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事,很多本地人都是抱着观望的态度来看待的。

抛开历史背景因素,目前海南自由贸易港面临的一些问题也是不被看好的部分原因。海南想要发展自贸港,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主导产业的多样化,一个就是交通。

首先说他的产业。海南想要发展,必须要进行产业升级,实现主导产业的多样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此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就业。但就目前来看,整个海南发展得最好的支柱性产业就是房地产和旅游业,产业比较单一。而海南自贸港的规划是想打造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也没啥基础,到底能不能发展起来,未来如何,也很难界定。

其次是他的交通。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便利的交通无疑是能带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很多时候甚至成了决定性的因素。海南岛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小岛,和内地的交流不是靠飞机,就是靠轮船,交通极不方便。来过海南的都知道,去海南过一趟琼州海峡的基本都要几个小时,特别麻烦,且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坐飞机的,成本太高。那交通不方便,如何吸引人才来此建设呢?此外,交通不方便,也是造成岛上物价高昂的一个重要原因。海南由于是个小岛,很多生活物资都需要从内地运输过来,无形中增加了当地的生活成本。

海南过海轮船

除此之外,其他的诸如还有就业机会少,工资低,教育落后,医疗水平不高,城市设施以及基础配套的不够完善等等因素,都成了外来人才犹豫的原因。若是缺乏人才,海南自贸港的建设还能继续如期完美落幕吗?

其实抛开刻板印象,客观地去看待海南这次的大饼,可以发现和以前还是有所差别的。并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喊口号上,而确确实实有在落实到行动上。包括提出的“去地产化”,加强对楼市的严格调控限制,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知名学校,对引进人才的各种优惠政策,设立重点产业园,提高产业多样化,零关税,跨境金融等等,力图想把海南打造成一个真正可以比肩香港的离岸金融中心。不管未来海南自贸港的发展如何,相信至少都是越来越好的。或许也可以也期待一下它的未来,说不定真的会有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