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逢在株洲

当年株洲麻纺厂全景图

1956年4月,我怀着依恋的心情,辞别了繁华的大上海,西行的列车载着我奔向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株洲。

来株洲之前,我曾在上海绢纺厂任计划员。当时我国正处在“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时期,各地特别是内地的建设急需人才,奉组织之命,我被调往株洲参加纺织工业部毛麻丝局三项重点工程之一的国营湖南第一织麻纺织厂(株洲织麻纺织印染厂初名)的筹建工作。

筹建处首先设在株洲市交际处内,报到后我才知道,参加筹建工作的人员,大多是纺织工业部毛麻丝局从全国各地的麻纺企业中抽调来的。有来自哈尔滨、大连、北京、上海、杭州、武汉及省内长沙、湘潭、安江等地的各类专业管理是部和工程技术人员 ;还有天津纺校的一批应届毕业生,共计70余人。当时人员尚未全部到齐,以后才陆续报到。

筹建处主任任惠民同志,是1949年随军南下的干部。到湖南后,曾担任过湘潭纺织印染厂组织部长、工会主席等职务。1954年,他受省工业厅委派,带着寻民权、唐金科、朱正等人开展调查试验,探索麻纺厂拟采用的工艺路线,为麻纺厂筹建做前期准备。1955年,他们被纺织工业部派往上海国棉九厂练麻工场, 在著名纺织专家丰云鹤、熊子鳞博士指导下,经过近一年的试验,探索出了“原麻预酸处理”和“二级煮练”的苎麻脱胶方法及卧式煮麻锅的选型。任惠民是筹建工作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当时正是年富力强,又有着丰富的组织才能,加上他为人厚道,与同志们相处融洽,对完成筹建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1959年他担任了麻纺厂的第一任厂长。

还有几位比我晚一点来到麻纺厂的领导同志,在我们多年的相处中,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如分管生产的副厂长兼总工程师施树芳,筹建处临时党委书记、后连任麻纺厂一、二、三届党委书记田莉,以及傅学珍、朱瞻云、翟淑坤、潘达元、成身江等等。我们起初素昧平生,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各有差异,但都是为了开创我国现代苎麻纺织工业的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彼此之间互相信任,工作中相互支持,即使有矛盾也都能坦诚相待。筹建期间,党员只有10多人,但组织生活很正常,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发挥得很好。我当时是年仅20岁的党员,喜欢与年轻的同龄人在一起,但对年长的同志很敬重,工作中只讲服从。当时业余活动很少,打打乒乓球,看看书,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大家都觉得十分充实,很有意义。

二、艰苦创业

1959年3月1日朱德来株洲视察

1956 年7月,筹建处由株洲市交际处迁到工地。从贺家土沿湘江而下至白石港,建设路以西均为麻纺厂范围,总占地19.16公顷。整个工地水塘连着荒丘, 杂草丛生,间隔有耕地数亩和当地贺姓农民的几幢草屋,还有原永利化学公司修建的单层红砖仓库一栋和第八完全小学二层砖木结构校舍一栋。新中国成立前此地沿江无堤,每遇洪水可将厂区全部淹没。当地人有“涨水汪洋一片,水落塘洼纵横”之说。1955年后筑起防洪大堤,洪水为患的局面才得到控制。

初进工地一切条件都很简陋,住的干打垒土房,吃的是集体食堂饭菜。由于市政主干道建设路正在修建,出门一片泥泞。这对来自上海、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同志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

朱德的题词

筹建处设人事、保卫、财务、计划、供应、土建、总务、秘书八个组,后根据工作的进展又增设了劳动工资、预决算组和安装大队等,我被分配搞计划统计工作。筹建任务很繁杂,主要有征收土地,组织建材,监督施工,招收和组织工人培训及后期安装调试设备,试生产等。由于人员少,工作量大,往往一个人刚干完一件事,又会被安排干另一件事,甚至同时负责几件事。记得天津纺校毕业生当时主要是实习,1956年6月通过统考招收第一批工人后由于人员不够,只好让天津纺校毕业生领队,分别带一部分工人到上海、湘潭等地培训,同时兼作实习,而后来安装任务吃紧时,培训期未满,他们又被召回参与突击安装设备。

筹建工作总体上进行得比较顺利。1956年12月17日第一期工程破土动工,首先是平整场地。因厂址内塘洼密布,平整场地的土石方总量达6.5万立方米, 而且缺少施工机械,全凭人力搬运,每天有上千辆人力独轮车穿梭往返于白石港临时搭建的大桥两岸,日夜抢运土方。每当夜幕降临,运土队伍中火把通明,远看宛如火龙游动,甚为壮观,仅三个月时间,数万平方米场地平整告捷。

一期工程的土建设计由纺织工业部基本建设局设计公司负责,施工由中南建筑五公司承担。1957 年初,纺织工业部委派高作彦工程师到工地移交图纸,王永昌工程师驻工地监督施工。当时天寒地冻,但施工仍在紧张进行。负责监督施工的王永昌工程师为保证工程质量,夜间也要到施工现场巡视察看,有时一直工作到凌晨,回到宿舍,头发眉毛都挂上了一层白霜。

一期工程的工艺设计主要由纺织工业部毛麻丝局负责,筹建处只有施树芳等人参加空调、除尘部分的设计工作。一期工程采用的工艺生产设备,通过中国运输机械进出口公司从日本“明和”洋行引进,主要有日本产RMC 型纺纱设备, 平野 44 吋自动布机和石津式苎麻脱胶、梳麻自动化设备等。引进设备于 1957 年运抵上海,除留一部分在上海国棉九厂试车鉴定外,其余陆续转运株洲。从1957年10月3日起,一边土建,一边开始安装。1957年9月,从上海传来了日本引进的石津式苎麻脱胶、梳麻自动化设备试车失败的消息,筹建工作顿时陷入被动,怎么办?纺织工业部及省市各级领导都非常关注,经过慎重和充分讨论后, 纺织工业部作出决定,工程建设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按期建成。并确定由纺织工业部毛麻丝局负责修改工艺设计,总工程师施树芳带筹建处的几名技术人员即赴北京协助修改空调、除尘部分设计。

修改设计立足国内实际,采用国内既有的绢纺脱胶、梳理设备加以改造,替代日本引进的苎麻脱胶梳麻设备,修改设计方案经纺织工业部批准立即实施。为了抢回被延误时间,上海中孚绢纺厂以最快的速度给我们调出5台圆柱梳机、6台小切机和1台开绵机。上海、广州、武汉、湘潭、安江等兄弟厂分别选派15名技术水平高的老师傅前来支援指导设备安装。筹建处当机立断,提前召回正在上海、广州等地培训的保全、保养机修人员,组织起一支170余人的安装队伍, 边干边学,夜以继日地工作,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数百台机器的安装任务。1958年4月开始试车,经过近4个月的调试,全部设备都达到了正常负荷的运行条件。

三、攀登高峰

2018年9月27株洲麻纺厂原址远眺

株洲麻纺厂筹建前,我国只有上海国棉九厂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生产苎麻线或少量织一点股线织物。因此,株洲麻纺织厂一期工程也仅作一个试验厂安排。故一期工程设计,也是以生产股线织物为主,主要有25分支合股纯麻布,供苏联海军作服装面料。能否有所突破,生产出难度较大的纯麻单纱织物,当时在工艺技术上尚无把握。但筹建处的同志,特别是从事工程技术方面的同志认为 :既然我们是国内第一家现代化专业苎麻纺织厂,如果在生产工艺方面没有一点突破,仍旧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脸上无光。强烈的责任心鞭策我们给自己挑重担,加压力。

朱瞻云同志是从纺织工业部干部学校调来参加筹建工作的高级工程师,是一位作风严谨很有造诣的科技工作者。当时织麻纺织没有可供借鉴的工艺路线,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他凭借自己牢实的理论基础,在收集整理一些零星试验资料加以分析论证后,为株洲麻纺厂的生产提出了第一份完整的工艺技术方案。为了冲破单纱织物的技术难关,他和其他技术人员一道深入现场,边试验边调整技术参数,解决技术难题。浆纱是织造前的一道关键工序,原设计采用日本单纱上浆机,但单纱上浆机的效率很低,不适合大批量生产的要求。能否改用涨幅上浆, 经过对浆料配方的反复试验对比,筛选工艺参数,终于取得了突破。于是我们采用郑州纺机厂1491热风浆纱机成幅上浆,满足了大批量生产的要求,生产出了合乎质量要求的36公支纯麻单纱织物,并将该产品定为主导产品。直到今天,新建的苎麻纺织厂一般仍将该产品当作衡量自己技术水平的一种代表产品。

朱瞻云同志后来担任株洲麻纺厂工程师室主任、副总工程师、第二任总工程师。在他的主持下,株洲麻纺厂先后研制生产了麻棉混织物、麻的确良等产品, 填补了国内空白。1980年他根据到日本考察收集的情报,采用新型工艺,组织高支单纱薄型织物攻关,试制成功60公支纯麻爽丽纱,再次填补了我国纯麻高档产品的空白。1990年,该产品荣获国家金质奖。为此,朱瞻云当选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可惜,病魔过早地夺走了他的生命,1981年,他因患肺癌在上海逝世。

四、难忘的日子

筹建期间,有两个日子在我的记忆中最难忘怀。

株洲石峰工业(封面)

一次是1957年3月25日。这天上午我们正在工地施工,远远看到沿着湘江的大堤上,缓缓走来了一群人,他们指指点点,兴趣盎然。是谁 ? 开始我们都在猜疑,但很快就知道是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刘少奇同志亲临我们工地视察,顿时我们心中涌上一股暖流。筹建处的同志都激动不已,停下了工作跑出去看望。刘少奇同志一边巡视工地,一边询问身旁的同志,了解基建占地及进度情况。离开工地后,刘少奇同志又走进职工刘银珍的家中,了解他家及职工群众生活情况,之后又同职工董玉福的孩子合影。望着少奇同志那慈祥的笑容,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少奇同志离开工厂后,筹建处号召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份光荣,以更大的干劲,圆满完成筹建工作。

另一次是1958年 8月15日。这天,株洲麻纺厂一期工程正式投产,工厂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厂内厂外彩旗飘舞,一片喜庆,省长程潜、省委常委工交部长于明涛、省总工会副主席陈素、省轻工业厅长梁春阳、纺织工业部处长丁超、市长吴占魁、市委副书记孙天彪及其他兄弟厂的党政负责人200多人莅临工厂祝贺。

陆树工程师专程从北京赶来,宣读了纺织工业部发给株洲麻纺厂的贺信。省长程潜为开工典礼剪彩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株洲麻纺厂经过艰苦的建厂工作,已经全面开工,今天举行开工典礼。请让我代表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向全厂职工、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致以热烈的祝贺。

……

“同志们,光荣属于忘我的、富有创造性的、勇于革新的劳动者。我祝贺你们将会取得伟大的胜利!”

30 多年过去了,少奇同志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 ;程潜省长的寄语时时萦绕我的心头,鼓励我一步一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