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了一场OH卡的活动,主题是个人愿景探索,也是一次生命主题的探索。结束后,脑海中忽然出现关于活出自我的议题。

有的小伙伴问:“OH卡是什么啊?”

OH卡

所以先介绍一下OH卡,是心理学的一种潜意识投射卡,是德国心理学家莫里兹和一个墨西哥艺术家共同发明的,通过一些图片,可以和右脑链接,激发一些潜意识的部分。玩得人常常会发出“OH”的惊呼,所以由此得名。OH卡可以帮助我们探索我们的内在,促进人际关系,更好的表达自己。

好吧,回到正题,继续聊聊关于活出自我。

此时我脑海中浮现出阿部正雄的书中写到的深山天籁:“我是谁?”

在一个风和日丽,景气和畅的清晨,有个人来到山中。茂林修竹,蜿蜒的小径开满了野花野草。“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时候有个念头不其然的浮现:

花是花,草是草,那我是谁呢?

他站在野花野草的中间,心里想着:“花不会问‘我是谁’,花就是花;草也不会问‘我是谁’,草就是草;那是谁在问‘我是谁?’”他看看四下无人,那当然是“我在问‘我是谁?’”了。

“我在问‘我是谁?’”

这里有两个我,一个是被问到的我,还有一个是发问的我,让我想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最早于1890年提出自我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即主体我(i)和客体我(me)。

客体我的英文me是宾语,比较像别人眼中的我,有着不同的面向,包括兴趣,能力,价值等,你对你自己的理解程度,我们会称为“认同”。

而主体我,英文是I,是我所经验到的我,主观的我,是独特的自我。只有当你理解到你主观经验到的兴趣、能力、价值,你会发现你的生命主题,也是我们说的“天命”。

我们往往会活成家人,社会期待的样子,举个例子:比如你家人觉得律师很好,即便你不喜欢这份工作,可能是为了生存,也可能是为了父母的期待,也可能整个社会觉得这是好的,于是你做了这份工作,慢慢的你也很成功,可是你隐隐约约觉得好像缺了什么,那个让你“隐隐约约觉得缺了什么”的我是主体的我,你可能内心的生命主题是“自由”,于是这两股力量在某个夜深人静时撕扯着你,你搞不懂你为什么苦恼。如果活成客体我,总觉得缺了什么,如果真的“活出自我”,是打引号的哦,你可能无法生存,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可能就需要探索看看自己的生命主题,看看如何能整合到一起,我知道我在做什么,跟我不得不做什么是不一样。可以选择不做律师,也可以选择继续做律师,同时做一些内心真正喜欢的事,这样的我才是真正的活出自己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