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羊肉”是北方地区的冬季时令美食,就是将羊肉切成薄片,放进沸腾的水中里烫一下即取出,蘸上作料吃。现今很多人都喜欢吃“涮羊肉”,试想一下:屋外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室内却热气腾腾,一群人围坐在火锅周围吃涮羊肉片,岂不痛快?在今天,涮羊肉是一道非常流行的美食,那么在元代呢?他们也吃涮羊肉吗?
美味的涮羊肉是我们冬天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旧都百话》云:“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早在18世纪,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所举办的几次规模宏大的“千叟宴”中,就有涮羊肉。由于这种吃法比较少见,后来又流传到民间,还出现了专营涮羊肉的清真馆。这样看来,涮羊肉似乎是起源于清朝,其实并非如此,关于涮羊肉的发明,民间传说与忽必烈有关。

传说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一天,因为旅途劳顿,饥肠辘辘的忽必烈想吃清炖羊肉,便吩咐属下去做。然而,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忽必烈接到了敌军逼近的消息。此时,饥饿难耐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准备应战,一面大喊:“羊肉!羊肉!”伙夫知道他性情暴躁,但是羊肉炖好还需要很长时间。伙夫急中生智,生火烧起一小锅水,水很快便开了,他又飞快切下十多片薄羊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羊肉一熟,立马捞入碗中,撒上细盐,端给忽必烈。就这样,忽必烈边吃伙夫边煮,忽必烈连吃了三大碗,这才翻身上马率军迎敌,结果又打了一个大胜仗。
庆功宴席上,忽必烈特别点名要那道羊肉片。这次时间比较充足,伙夫便选了绵羊嫩肉,切成薄片,放在沸水中煮过之后,再配上各种佐料,将士们都说好吃。有将士问这道菜叫什么名字,忽必烈想了想说:“此菜尚无名称,我们不如就叫它‘涮羊肉’吧!”从此“涮羊肉”成了蒙古人的美味佳肴。

后来,涮羊肉一直都是宫廷菜,只有贵族们才有资格享用,他们在吃涮羊肉的时候讲究慢,一片一片涮着吃,如果把一大盘肉倒入锅中煮,是很被鄙视的吃法。
不过,也有人考证出涮羊肉的真正发明者是拔都,即术赤的二儿子。
西部汗国成立之后,拔都接过了术赤的权力接力棒,指挥蒙古铁骑继续向欧洲进发。蒙古将士们都非常强悍,但是长年征战,他们吃粮食根本就不扛饿,需要大量吃肉。最开始,他们习惯将羊肉切成大块炖着吃,但是炖着吃太费时间,拔都就要求蒙古兵把肉切薄了煮,然后蘸盐吃,这种吃法很节省时间,适合于行军打仗。涮羊肉的铜锅,把锅子盖上的时候,看着像是一个完整的蒙古包,而锅子盖拿掉,看着像是蒙古骑兵的军盔。现在蒙古族姑娘的帽子,都是锅子的形状。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提到,他在元大都皇宫里吃到了蒙古火锅,所以英文、法文对涮羊肉的翻译就是Mongolia;而日本和韩国朋友则把涮羊肉直接说成“吃忽必烈”或“吃成吉思汗”。
可见,涮羊肉这种独特的吃羊肉的方式在元朝就已经存在了。但是,涮羊肉真的是忽必烈或者拔都发明的吗?这些都只是传说而已。其实,在更早之前,契丹人就已经开始吃这种羊肉火锅了。
从考古资料看,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出土的辽国早期壁画中,就描述了一千一百年前契丹人吃涮羊肉的情景:三个契丹人围着火锅而坐,有的正用筷子在锅中涮羊肉,火锅前的方桌上有盛着羊肉的铁桶和盛着配料的盘子。这是目前我们所发现的描绘涮羊肉的最早资料。

比辽国壁画时间稍晚一些的,则是南宋人林洪在所著《山家清供》中所描写的关于吃涮羊肉的场景。他本人比较推崇的是涮兔肉,对用这种方式做出的兔肉非常赞赏,不仅详细记载了兔肉的涮法、调料的种类,还在诗中描写了涮兔肉时的情景:“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描写兔肉片在热汤中的色泽如晚霞一般,因此,林洪还将涮兔肉命名为“拨霞供”。他在讲完涮兔肉后又说“猪、羊皆可”,可见,当时民间便已经有了涮羊肉这种吃法,而林洪的这些文字便成为有关涮羊肉的最早文字记载了。按照林洪的记载,当时是把肉切成薄片后,先用酒、酱、辣椒浸泡,使肉入味,然后才在沸水中烫熟,这与今天的吃法又有一些出入。
所以,在元朝之前,涮羊肉的吃法就已经存在了,而蒙古人对羊肉的嗜好和行军打仗时的紧迫使得他们将这种吃法推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