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革命后,大自然环境被破坏,很多动物都面临生存空间锐减的压力。再加上人类的有意控制和过度捕杀,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很多物种面临灭绝甚至已经灭绝。为了维持或改善生态平衡,不少国家或地区会引进合适的物种,参与生态循环。
小时候,在老家稻谷丰收的季节里,大人们最头疼的就是老在院子里偷吃晾晒的谷子的麻雀了,时不时就要驱赶一次。而在冬天,尤其是下了雪的时候,小朋友们最喜欢的游戏也就是用小木棍支楞住簸箕,洒上几粒稻谷,拴着的长绳一头牵在手里,就等着小麻雀们“自投罗网”。
但在我国,如今随处可见的麻雀基本都不是本土原有品种,多半是从前苏联进口而来的。这里面又有什么故事呢?
 

 
麻雀
麻雀(Passer)不单指一种鸟类,而是世界范围内同一属中27种小型鸟类的统称。这些小鸟的外观大致相同,多以棕色添有黑斑的羽毛为主要特征,“雀斑”也就是这么来的。翅膀短而圆,不适合长久高远的飞行。
作为一种杂食性鸟类,禾类植物种子和以此类植物为食的昆虫都是它们的食物。
根据人类观察,麻雀是非常团结的一种鸟类,当遇到其它鸟类入侵到它们的地盘时,就会集体攻击它,直到这个不速之客被赶走为止。
自古以来,这些小家伙是典型的群居动物,习惯靠近人类聚居地,活泼胆大的同时还保持着极高的警惕性。它们生活在稀疏的林木群或者灌木草丛中,多在河谷草坡、树枝果园和城乡房前屋后觅食活动。只要麻雀一出现,就会伴随着不停歇的鸣叫声,让人们颇感烦躁。
 

 
因为麻雀的繁殖能力非常强悍,且对幼鸟的保护也十分霸道,和其它鸟类相比,麻雀的数量就显得十分庞大,这就让它们对于食物的需求量更多。对于农民来说,这显然不是一件好事。
在秋天的时候,多数情况下麻雀会以一个庞大的群体聚集起来,数量十分可观。当它们站在一颗树上,几乎和满树的黄色枯叶没有什么区别,只有惊动到它们,才会一跃而起,露出光秃秃的树枝。
当一大批麻雀的将目光投向丰收的稻田和其它作物的时候,人类几乎要将一整天的时间都耗在这些聒噪而顽强的“猎食者”身上,庄家也会受到影响,这样庞大的活动被称为“雀泛”或“雀害”。
麻雀的记忆力较强,且容易相信人类,比如被人救助过的麻雀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动亲近救助过它的人。
而近年来本土麻雀逐渐消失的主要缘由,还要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中去找。
我国在早期发展农业的时候,农民认为麻雀影响到了庄稼的收成,国家盲目将麻雀定成为“四害”之一。
 

 
灭“四害”,打麻雀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掀起了一股“打麻雀运动”热潮。
这是一场全国性质的大规模运动,主要是由毛主席发起的“除四害运动”而来,麻雀正是当时“四害”之一(早期“四害”:麻雀、老鼠、苍蝇、蚊子)。
在1957年1月,《北京日报》上刊登了生物学家周建人题为《雀是害鸟无须怀疑》的文章,将麻雀肯定为“害鸟”:“麻雀是害鸟,害鸟应当扑灭,不必犹豫”。
后来的中共会议上,经过全体人员的讨论,最终同意了这个观点。认为麻雀既然以粮食作物为主要食物来源,会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所以直接将麻雀定为“四害”之一,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除四害运动”。
由于老鼠的繁殖力量和避祸能力超强,蚊子和苍蝇身材太小,都不好寻找踪迹,于是人们将主要目光投向了麻雀。
喜欢靠近人类居住地的麻雀毫无防备的在屋檐下筑了巢,最后被人类捣毁,鸟蛋和幼雏被掏。
 

 
同时,针对麻雀不能长时间飞行的弊端,民众会特意挥舞鲜艳的旗帜、拿着点燃的火把和明亮的手电筒,或者放鞭炮、敲锣鼓,发出噪音和其它动静惊扰和驱赶麻雀,让它们长时间不停的飞行,这就极容易造成心率过快而心脏爆裂,直接猝死。
据《人民日报》记载:从4月19日至21日,北京市300万人连续突击三天,共歼灭麻雀40余万只。广州全市共围剿消灭31万只(包括雀蛋2.8万个),捣毁雀巢3.9万个,就连广州驻军也参加了这次“打麻雀”的战役种。
在这样近乎疯狂的活动影响下,麻雀几乎从人类的活动范围完全消失,当人们正在欢欣鼓舞的时候,接下来的面临的问题却让他们犯了难。
麻雀被灭的“后遗症”
自“打麻雀运动后”,农村田间的麻雀基本消失得无影无踪,于是,原本那些被麻雀用来喂养幼雏的昆虫少了天敌,开始大肆生长和繁殖,导致虫害泛滥。
于是,次年农民的粮食收成严重不足,后续甚至还爆发了极为严重的饥荒。
 

 
事情影响太大,为了找到粮食歉收的主要缘由,很多鸟类学者赶赴野外,对麻雀和其它鸟类饮食习惯做了详细研究。最后在《人民日报》上公开证实:人工种植谷物类食物在麻雀的主要食谱中连一半的比重都不到,而剩下的50%几乎都是会影响谷物生长成熟的害虫。
终于,麻雀的“罪名”被平反,蟑螂接替了它原本“四害”的位置。但这个时候麻雀几乎已经寻不到踪迹,田间的害虫只能用人工杀虫喷剂来抑制,这样对环境的影响也相当大,间接导致了三年饥荒。
生态
为了解决被破坏的生态平衡,减缓农名作物生产压力,国家将麻雀从“四害”中择取出来。通过《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向全国公布关于麻雀的处理办法:
“全面权衡利弊、宁可遭受粮食损失也要容忍麻雀”
但这场活动太过激烈,当时在全国范围内都找不到几只麻雀了,这对田间的害虫来说更是完全可以忽略的对象。
仅靠这些极少树量的麻雀自己繁殖壮大,是万万等不起的,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让麻雀可以解决虫害问题呢?
 

 
政府不得已做出决定,向苏联进口了上百万只树麻雀。进口而来的的麻雀品种和本土的“家麻雀”不同,它们是”西伯利亚树麻雀“,比家麻雀略小一些,除此之外,西伯利亚树麻雀比较习惯在树上筑巢。
由于两种麻雀之间没有生殖隔离,所以常常会有一个家族两个种类的父母和“混血”幼雏的存在,渐渐的,原本就稀少的本土麻雀数量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