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说山东人最讲义气,也很骨气,有哪些案例吗??

优质回答:

山东人的节气傲骨曾让汉高祖汉高祖刘邦感动到落泪,秦国末年,田儋在山东建立了齐国反抗秦国,他手下有500山东义士,山东人在楚汉时期的古代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西楚霸王楚霸王项羽是楚汉时期最辉煌的人物,他也是“天下共仇”,山东就曾遭到他的荼毒。

秦末起义刚刚爆发的时候,齐国(大致就是现代山东省)的王室后裔田儋,是狄县人,他在狄县掀起了起义,很快就占据了山东,建立齐国。在当时,反抗秦国的诸侯建立起来的国家也只有陈胜的“张楚”、武臣的赵国、熊心的楚国、魏咎的魏国、韩广的燕国,和田儋的齐国。

初战告败

秦将秦国名将章邯进攻魏国,魏国不敌,魏咎向齐国请求援助。田儋义不容辞,立刻带领齐军前往救援。可惜秦国名将章邯老谋深算,他半夜袭击魏、齐联军,在临济这个地方大破联军,魏咎和田儋都战死了。

齐国人听说田儋战死,就拥立了战国末期齐国最终一位君主齐王建的弟弟田角做齐王。

当时田儋的弟弟田荣率领残兵败将逃亡东阿,又遭到秦国名将章邯军事的威胁,楚将项梁率领楚军前往救援,在东阿大败秦国名将章邯。

田荣立刻率领军事返回齐国,驱逐了田角,立田儋之子田市为齐王。

田角就逃到楚国,受到了楚怀王熊心和项梁的庇护,田荣要求楚国交出田角,楚国不肯,齐、楚两国的梁子就这样结下了。

东阿之战告捷后,项梁邀请齐军与与自己一同追击秦国名将章邯,田荣因为楚国庇护田角的缘故,坚决不肯出击,除非楚国交出田角。两方互不相让,关系彻底破裂。

没过多长时间,秦国名将章邯得到了朝廷的援军,实力大增,又用了半夜偷袭之计,大破楚军,楚将项梁战死。

项梁是楚霸王项羽的叔叔,齐、楚两国自此以后结下了仇怨。

齐楚之争

楚霸王项羽后来在巨鹿之战和其后续的战斗中彻底击败了秦国名将章邯,他进入咸阳后,将天下分封给十八路诸侯。

由于齐楚两国的仇怨,田荣并没有派兵帮助楚霸王项羽的联军入关,楚霸王项羽也用这个借口,没有封他做诸侯,而且他还把齐国拆分成三分,齐王田市被改封为小小的济北王。

楚霸王项羽的分封指令到了齐国后,田市马上就要带着人去济北国就职,田荣十分恼怒,觉得这个侄子太过软弱,坚决不允许他去。田市怕楚霸王项羽,就偷偷溜走了,田荣得知后就派人去杀死田市,赶走了楚霸王项羽立的王,自己独占齐国成为齐王。

楚霸王项羽就带兵进攻齐国,大败齐军,齐国人杀死田荣投降。楚霸王项羽战胜后,在齐国烧杀抢掠,他的军事所过之处寸草不生,齐国人又聚集起来背叛了楚霸王项羽。

田荣的弟弟田横,又立田荣之子田广做齐王,他聚集了田荣的溃兵,在城阳反攻楚霸王项羽,楚霸王项羽的主力就被牵制在了齐国。

汉高祖刘邦此时已经占据了秦朝,正率领56万诸侯联军进攻楚国,没多长时间,楚国的国都彭城都被汉高祖刘邦占领。楚霸王项羽不得不放弃了对齐国的包围,亲自率军回援,齐国从此再楚汉战争中处于。

齐国的结局

大概过了几年,楚汉一直打得不可开交,而齐国一直偏安一隅,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变。

汉高祖刘邦派韩信攻打其他国家,韩信的军事已经先后攻占了魏国、代国、赵国,还降伏了燕国。汉高祖刘邦又派韩信进攻齐国,同时派郦生劝齐国归降大汉。

田广、田横都在郦生的劝说下同意归降大汉,并解除了与汉国边境的军队防备。韩信妒忌郦生的功劳,以汉高祖刘邦没有下令自己撤军为由,攻打没有防备的齐国,齐王以为郦生出卖自己,将他杀死。

后来齐军被韩信击败,田广战死,田横又自立为齐王,带着手下的500义士躲进了海中小岛。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过后,认为:田儋、田荣、田横三兄弟能接连成为齐王,说明他们贤能且能得到齐人拥护,让田横一直躲在海边小岛不去管他,对自己始终是一个威胁。

于是写了一封信交给田横:“现在来归降的话,我就封你做王,封你的手下做诸侯。你若不归降,我立刻派军事攻击你。”

田横没有办法,只好跟着使者赶往长安觐见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也令郦生的弟弟不得找田横报仇,走到距长安100里的地方后,田横对使者说:“郦生是被我杀死的,我听说他的弟弟是大汉的诸侯,现在陛下令其不得向我寻仇,这是顾及了我的感受。我杀了他的哥哥,现在还要与他在一个朝廷里做官,我不忍心这样做。而且当年我与帝王同样是一方诸侯,现在竟然要向他俯首称臣,我内心也感到羞耻。帝王令来长安,不过是想看看我的面容罢了,这里离长安只有一百里,从这里把我的头颅送过去,应该能保持面容的完整。”于是自刎而死,令使者割下他的头颅献给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极为震惊,很佩服田横的壮气,用王者的礼节给他下葬,流着泪为他说悼词,立刻要跟他来的两个人做大官。

没料到这两人说:“我们之所以不随着主公一同死,就是为了完成护送头颅的任务。”于是跑去田荣的墓地自刎而死了。

汉高祖刘邦当即认为田荣的手下都是贤人,想拉他们到自己手下做官,就写信给这些人,让他们来长安。

没料到岛上的500人听说田荣死去后,集体在岛上自刎而死,无一生还。

汉高祖刘邦这才知道田家三兄弟是多么能得人心,才知道齐国人多么高节傲骨。

其他网友观点

讲义气,有骨气,都是相对的,山东有很多讲义气有骨气的人,也有不讲义气,没骨气的人,别的地方也一样。

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案例。

我们都知道,满清入关,平定江南,就开始搞”削发令”,让中原和江南的汉人都剃头,甚至当时有传闻,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可是,满清刚入关时,并不完全是这样,那时候,有很多汉人官员,仍然穿明朝传下来的官服,留明朝传下来的发型,自然老百姓也都是这样。

一开始,上朝时,满人官员和汉人官员也是分开站立,满人穿满服,汉人穿汉服。顺治帝王年龄小,不管这些,多尔衮当作摄政王,似乎也没太在意。

这时候,有个山东淄川人孙之獬,原本是明朝的官,有可能还是个东林党,他为了讨得更大的荣华富贵,就卖祖求荣,首先站出来提出削发。

这个孙之獬,我为何说他是东林党呢??因为他在明朝的时候,要求朱由检帝毁掉一部叫《三朝要典》的书,这本书是魏忠贤和其党徒为了陷害东林党而编撰的,里面记载的是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涉及明末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大案的一些奏疏批示等档案,当然,为了诬陷东林党,阉党自然混淆是非,在里面胡乱篡改,添油加醋。

孙之獬因为要求毁了这本书,被阉党下狱。此时,孙看起来还挺有点骨气。因为反对阉党,所以我才怀疑他可能是东林党的人。

满清入关的时候,孙之獬在老家淄川,也表现出来一点骨气,他散尽家财,招募乡勇,要带领官兵一起守城,颇有城亡我亡的气概。

谁知道,北京的满清朝廷一纸诏书发到孙之獬手里,这货就投降了,去满清朝廷那里任职了。投降不可谓不快!这时候,同为淄川人的蒲松龄还是个婴儿吧。

孙之獬在北京做了清朝的官,其实是站在汉人官员那边的,穿的是明朝官服,顶的是明朝发型,可是他不满足,他想往上爬。

往上爬呢??他也立不了什么大功,汉人里文有洪承畴,武有大汉奸吴三桂,自己算个屁啊,于是他想,不如去满人堆里试试。

于是孙之獬主动剃发易服,跑到了满官队伍里。

然而,满官不认孙之獬,还认为他是汉人,把他赶了出去。孙之獬没办法,又要回汉官队伍。结果,汉人官员也不认他了,觉得他穿着满服,看见就恶心。孙之獬说来真下贱,闹得里外不是人。

孙之獬在被两边嫌弃之后,又羞又愧,既愤又怒,于是,他无耻地给顺治帝上书一封,要求下削发令,改易服饰。

于是羞愤上疏,大略谓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于是削发令下。

满清朝廷削发令一下,中国老百姓可就遭殃了:

而中原之民,无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斗,处处蜂起。江南百万生灵尽膏野草,皆之獬一言激之也。

说山东人都讲义气,有骨气,像孙之獬这样,最不讲义气,最没骨气的人,也不少啊。

可是,山东人人里,讲义气,有骨气的人更多。

孙之獬上书满清朝廷下削发令,自然搞得老百姓人怨鼎沸,处处要揭竿而起了。

这时候,山东有个叫谢迁的,不愿剃头易服,更加痛恨孙之獬,奋而带人反抗。

他组织义军,不但要反抗满清朝廷,还要铲除削发令的始作俑者孙之獬。

当时谢迁起义军在山东攻城掠地,颇有收获,清廷称他为“山东第一巨寇”,派兵大肆镇压。谢迁起义也遇到了挫折,有一次谢迁被围剿,只身逃脱,他的手下多人英勇就义,宁死不降。

谢迁逃走,并非不讲义气,而是为了活下来,找孙之獬这个狗贼报仇。后来,谢迁继续拉起一支队伍,不久之后,终于打破淄川城,活捉了孙之獬和他的一家老小上百口。

为了惩罚这个狗贼,谢迁带领义军,虐杀了孙之獬全家!

谢迁奋起,攻破州县,入淄川城,首将之獬一家杀死,孙男四人,孙女、孙妇三人,皆备极淫惨以毙。而之獬独缚至十余日,五毒备下,缝口支解。

谢迁深恨孙之獬无耻,当众宣布了他的罪状,并用锥子遍刺其身,都插上头发,恨声不绝地骂道:“我给你这个狗贼种上头发!”孙之獬自知众怒难犯,已无活理,破口大骂,于是义军又将其口缝上,最后将他凌迟处死。

后来,清廷更加疯狂镇压谢迁起义,最后抓到谢迁。

多尔衮看谢迁文武双全,是个人才,不想杀他,亲自劝降,谢迁不为所动,他说:

“子民只为自由生活,江山易主非我百姓阻扰,但绝不雍缚异族之习惯,如今逼我汉人子民弃祖万万不能,更勿想吾人替清朝卖命。”

为了维护汉人的生活习惯,他英勇不屈,誓不投降,最终被清朝杀害于淄川。

你说谢迁,他讲义气,有骨气吗??讲,有。他比那个嫌水太凉的东林党大佬钱谦益有骨气,讲义气的多。这才是山东人的脊梁!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有一篇《鬼哭》,就是根据谢迁起义后的事编写的。

其他网友观点

这里的义气二字改为忠义似乎更为贴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齐鲁大地,有着独特的人文气息。

自古至今,忠义和骨气就在齐鲁大地上提倡和践行。

义的思想基础:

孔子提倡:仁、义、礼。

孟子加了一个字,提倡:仁、义、礼、智。

董仲舒再加一个字,提倡:仁、义、礼、智、信。

这就是儒家崇尚的做人标准,也是评价一个人品格的标准,义排在前面。

比如:一个人被评价为不仁不义之辈,那他基本上就被钉上耻辱柱了。

再来说有关骨气的思想基础。

1.《论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男子汉要有志气!

2.《论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矢志不渝,杀身成仁,生死看淡!

3.《论语》: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信念坚定,绝不妥协!

4.《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就是大丈夫!

5.《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志向就是这么高尚!

孔子是山东曲阜人,菜叶网,孟子是山东邹城人,他们的思想、言论,对山东人的影响很大。

山东人对忠义和骨气的践行。

山东人在古代上名相如云,有伊尹、姜子牙、田单、孟尝君、管仲、诸葛亮、王导、王猛、房玄龄、刘墉等等,像诸葛亮,感恩于刘备三顾茅庐之情,在刘备逝世后,竭力辅助幼主,无丝毫取代之念,这种忠义为先的人物,君主如何会不欣赏?

田横岛五百义士,令人扼腕,更是被传为佳话。

山东人怎样,和山东人打过交道的朋友自然会做出评价。

据说许世友选择警卫员,有一个主要条件,那就是候选人必须是山东人。因为他在山东工作的时间相当长,山东人的忠义、憨厚、本分、勤快等,是他特别喜欢的。

本来,纵观中国几千年古代,不仅仅是山东,忠义、骨气早已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

关羽是山西人,挂印封金,义薄云天。

李白是甘肃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陶渊明是江西人,不为五斗米折腰。

文天祥是江西人,留取丹心照汗青。

朱自清是江苏人,饿死不吃救济粮。

闻一多是湖北人,面对敌人的枪口拍案而起。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做有情、有义、有节、有骨气的中国人,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