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把考试落榜称为“名落孙山”,什么是孙山?

优质回答:

现在的高考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每次高考不仅学生紧张,家长也很紧张,连带着整个社会都紧张,高考那么几天,禁止汽车鸣笛,禁止工地施工,还要派交警维持秩序,就是想让考生们不受影响,能够超常发挥,高考过后,那些考的好考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考的不好的会叹口气说:“考的不好,名落孙山了。”

“名落孙山”是考试的人最不希望听到的,意思就是你落榜了,几年的时间白费了,而孙山不是一座山,是一个人名,是宋朝时候苏州的一个书生。

孙山是个读书人,却不是个酸儒,为人风趣幽默,很善于说笑话,乡里的人都很喜欢他,给他取了个“滑稽才子”的绰号,孙山十年寒窗苦读,目的就是要去参加科举考试,古人讲“学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读书人的梦想就是高中科举,得以“鲤鱼跳龙门”,成为天子门生。

这年孙山打点行李,准备去城里参加乡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的人为举人,乡试第一名的称为解元,只有乡试合格了,才有机会参加后面的会试、殿试。

同乡的一个老人看到孙山要去赶考,就让自己的儿子和孙山一起去,这样也能相互有个照应。

两人到了城里后,就加入乡试考场,一番苦思冥想挥墨答题后,学子们纷纷将答卷交上去,乡试完后就是等放榜的日子,官府会将考试合格的人名字写在榜上,张贴起来让学子们找自己的名字,如果榜上有名,就说明得中,反之就是没考上,要回家复读三年再来考。

孙山和同乡的儿子到了放榜那天,早早的就在那里等着,等到贴榜后,学子们就睁大眼睛找自己的名字,孙山从第一个名字开始找到最后一个,终于看到了自己名字,虽然排在最后一位,总算是考试合格,有机会参加后面的会试。

长出一口气的孙山找到同乡的儿子,问他怎么样,同乡儿子摇一摇头,沮丧的说道:“没找到。”孙山安慰他说再找找,然后陪他一起找,结果依然是没找到他的名字,孙山就安慰了他一番,同乡儿子因为没考上心情郁闷,就想在城里多玩两天散散心,于是孙山自己先回家了。

孙山到家后,家里人知道他考中都为他高兴,而同乡老人的儿子没回来,同乡就到孙山家里询问儿子考试结果,孙山觉得直说很尴尬,于是就随口念道:“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婉转的告诉同乡他儿子落榜了。

从此后就有了“名落孙山”这个成语,这个典故被范仲淹的玄孙范公偁的《过庭录》中,全文如下: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这就是“名落孙山”的来历,而“名落孙山”也成了所有考生最怕听到的成语。

其他网友观点

孙山是一个人的姓名,大概是宋朝苏州一带的人。

名落孙山是一句成语,从字面意思上解释,就是考试的名次落在孙山之后。

因为孙山是考取举人上榜的最后一名,落在孙山之后,就等于没考取,所以把考试落榜称为“名落孙山”。

成语“名落孙山”的典故出自宋.范公偁的《过庭录》,原文经过解读后的大意:

宋朝吴地有个才子叫孙山,为人幽默风趣善于说笑话,有一次,他与同乡的儿子结伴去京城参加举人考试,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不管怎么说,孙山总算是考上了,同乡的儿子没考上,自然是榜上无名。

考取举人后的孙山心情大悦,回乡的路比同乡的儿子走的快,他先回到了家里,同乡就来问他和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因为自己考取了,他儿子没考取,不好意思直说,就随口念出一句诗句:“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这句一念出,同乡自然明白了。

从此,人们便根椐这个故事,把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的叫做“名落孙山”。

谢谢阅读

其他网友观点

如果一个人考试落榜了,或者申请没有被录取,我们会说他名落孙山,这是个很常用的成语。但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什么是孙山?

孙山是不是一座山?如果是一座山的话,那名落孙山似乎有点奇怪,名字落在了某座山下,好像有点说不通。那孙山到底是什么呢?成语都是有典故的,这个成语的故事就挺有意思。

其实,孙山不是什么山,而是一个人的名字。宋朝有个自媒体人,名叫范公偁(cheng1),他是范仲淹的玄孙。他写过一本短故事集叫《过庭录》,里面有很多好玩的小故事,名落孙山就出自这本书记载的一个故事。祛风湿骨痛,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关节炎等问题,想解决就询问这个溦呺,字母DMLH和数字7724远离疼痛。

宋朝时候,苏州有个人叫孙山,这个人有个特点,讲话非常幽默,随口一句就是段子,有点像下面这位唐伯虎同学。这种技能可以说是最难的技能之一,必须要有极速的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有一次,这个孙山要去外地参加科举考试,有个邻居把自己的儿子交给孙山,让孙山带着他儿子一起去考试。考试结果有点惨,邻居的儿子没有考上,落榜了,孙山运气可以,考了最后一名。

说实话,这个成绩有点尴尬。孙山考完先回来了,别人都来问他们两个考得怎么样,最积极的是那个儿子的父亲。孙山回答了一句:“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这句话啥意思呢。宋代科举有三级考试,解试、省试、殿试。解(jie4)试是最初的一级,也叫州试,就是由各州府来出题考学生,考中的人再推荐到朝廷。宋朝的解试,就是明清时候的乡试。

解试一共考三场,第一场,老师在四书五经里找两句话出来,你来解释它是什么意思。第二场写一首诗,一篇赋。第三场给个作文题,每个人写篇议论文。这三场是逐场淘汰制,第一场通过了才能进第二场,第二场过了才能进第三场。如果你很会写诗词写文章,但是四书五经背得不熟,死记硬背功夫不够,那等于没用。

解试很难考,每一场只取前十分之三的人晋级,第一名称为解元。而所有中举的人,称为解名,或者解额,因为解试都有一定的名额。这就是孙山说的“解名”的意思。

孙山回答的“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就是中举排行上,最后一名是我孙山,您儿子还在孙山后面呢。这就是名落孙山的来历。

这句话在我们这个语境里可能体现不出它的幽默,其实它在宋朝还有一个文化背景。宋朝是词的天下,民间的流行歌曲就是大词人们写的词,很多著名的词几乎人人都会吟唱,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当时欧阳修有一首词传遍大江南北,《踏莎行·侯馆梅残》,这首词最后一句是: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孙山其实是化用了一句当时的流行歌曲来回答问题,当时人听起来会觉得很好玩。好比今天如果有人问你:老哥,你这么会装B,能教教我吗?

你可以回答他:装B不是你想学,想学就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