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为什么荀彧收到曹操赐的空饭盒后就服药自杀了?

优质回答:

曹操刚刚创业的时候,荀彧一直是他的坚定支持者,但两人毕竟不是一路人,最终曹操用猜哑迷的方式害死了荀彧。

曹操在山东的时候,得到汉献帝逃难到洛阳的消息,谋士荀彧建议曹操兵发洛阳,迎接汉献帝,

首倡义兵,奉天予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

在荀彧心里,汉氏江山是天下的正统,汉献帝虽然落魄,是名正言顺的天子,是民心所向,荀彧让曹操率领正义之师,接纳汉献帝,借以收服民心。荀彧这也不单单是为了曹操着想,他是要借助曹操的力量,匡扶汉室。

曹操也有自己的打算,当时诸侯割据,但名义上都是汉朝臣子,就算当个郡守,没有汉天子的诏书也是名不正,言不顺。曹操是想把汉献帝控制在手里,借助汉天子对诸侯发号施令,也就是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两人迎接汉献帝的目的有很大区别,曹操野心勃勃,想自己当老板,荀彧想让曹操做个匡扶汉室的忠臣。决裂是难以避免的。

随着势利扩大,曹操野心逐渐显露出来,手下大臣也看出曹操的意思,董昭对曹操说:“丞相的功绩比起周公,姜太公强多了,小小的丞相之位哪配的上你,应该受魏公,加九锡。”曹操心里非常得意,正在兴头上,荀彧站出来反对说:

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

要曹操继续保持做臣子的本分,做汉献帝的乖孩子,曹操能接受吗?曹操听了荀彧的话是非常愤怒的,

曹操闻言,勃然变色。

众人都看出曹操的意思,都同意上表请尊曹操魏公,加九锡,荀彧一人之力哪能阻止。见于事无补,说了句作死的话。

吾不想今日见此事。

这时候的曹操有当皇帝的野心,当个魏公荀彧还出来阻止,这不成了曹操升迁路上的绊脚石,以后要当皇帝荀彧还不造反吗?于是曹操对荀彧动了杀心。

荀彧是国家重臣,不能随随便便就杀,总要有个杀他的理由,机会终于来了,建安十七年,曹操准备攻打孙权,按以往经验,应该是留荀彧守许都,曹操率军出征。这次曹操一反常态,点名要荀彧随军出征,他想在南征的路上,找个理由把荀彧杀了。

荀彧多聪明,马上明白这是曹操要对自己下毒手。荀彧也在苦想对策,大军走到寿春,荀彧请病假,说自己病势沉重,不能随军出征。曹操见这招不灵,又想了一计。

他派人以探病为名,送来个食盒,荀彧开始也没多想,自己病了曹操派人来看很正常,等他把食盒打开了,见盒子里空无一物,一丝恐惧浮上了荀彧心头。

曹操的空食盒是什么意思,他这是告诉荀彧,你不是认为自己一直食汉禄吗,汉朝俸禄是空的,你吃不着了,想吃就要顺从我曹操,吃我的俸禄,这是要荀彧在汉天子和曹操之间做出选择,顺从我曹操有得吃,想继续跟着汉天子就饿死。荀彧选择忠于汉朝,所以自杀了。

还有一种说法,曹操借空食盒告诉荀彧,盒子是用来装东西的,现在什么也没有,就没什么用了,意思是荀彧和这空盒没什么两样,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自行了断吧。

其他网友观点

荀彧尽管是曹操的重要谋士之一,但是他的屁股始终坐在大汉王朝的位子上,多次阻挠曹操称魏王,因而引起曹的极大不满。在曹操率军南下征伐孙权途中,借此示意荀彧自杀。荀彧早已料到有此一天,他也知道曹操连献帝就能送空饭盒不给饭吃,何况自己只是曹的属下呢?自尽以报朝庭,也可以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有所顾忌:天下还有很多跟我一样的人盯着得。

其他网友观点

这就和中国历史有很大关系,或者说,曹操这么做,并不是第一回了,是跟前人学的,这种做法,既给领导留了面子,又不至于把事情弄得太难看,毕竟用这种方式下手的都是有功之人,下面这几个例子就是这样。

范例一:秦昭王赐剑白起

说起白起,就不得不提他的丰功伟绩,作为秦国统一路上的绝对功勋,他由于功高震主,他的功劳简直不亚于秦昭王。

白起,秦国人,祖上原本姓嬴,由于嬴白在党羽之争中失败,失去了王位的竞争权,一怒之下就不姓嬴了,老子以后的子孙就姓我的名字,白。于是有了白起这一脉。

白起的父亲极其崇拜魏国名将吴起,于是给小儿起名白起。在秦国全民皆兵的氛围中,白起根本等不到他当兵的年级,很早入伍而且迅速建立功劳,逐渐被提拔了上来。

白起的功劳真的太大。

首先是对周边国家的征服,在秦昭王的指挥下,白起对魏、韩、楚国大肆进攻,在白起的屠刀下,这些国家简直就是待宰的羊羔,白起走过,片甲不留。

其次,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这场世纪大战几乎决定了天下的走向。有意思的是,赵国派出了看家将领廉颇出战,而秦国则没有,派出了一个叫王龁的左庶长。双方在长平僵持不下的时候,赵国受不了了,阵前换将,派出了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改之前廉颇的防守策略,可谁知,秦国秘密派出杀手锏白起,白起作为军事顾问的身份在王龁身后全面指导,诱敌深入,最后一举歼灭赵国,建立了不世功勋。大家都知道,这一仗,把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以来攒的家底打完了,秦国活埋40万,赵国从此退出竞争牌局,失去了和秦国掰腕子的实力。

那白起为什么被赐死?

迷信的说法叫杀降不详。

实际是这样,白起势头正劲的时候,力主进攻赵国,一举攻破邯郸,直接灭了赵国,但秦昭王当时有个丞相,叫张禄(范雎),在秦昭王跟前各种叨叨,于是,白起万般不愿意,但被迫撤兵。

过了一年,秦昭王再次起兵攻赵,让白起挂帅,白起托病,这是第一次白起拒绝;接着,秦国在攻打路上屡屡不顺,秦昭王再次派白起,白起依然不去,当然,白起的说法是正确的,当年赵国元气大伤,应该一口气拿下,结果错失机会,现在人家一口气提起来,再灭就难了,于是白起不愿意,秦昭王大怒,换帅进攻赵国,就有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秦国的无功而返,白起的屡屡不去让秦昭王自然不高兴,你再功高,但你毕竟是臣子。

于是,赐了一把剑。这把剑,肯定不是奖励,白起又何尝不明白,挥剑自刎,历史上第一个大魔王,就这样死了。

当然,说到杀降不详,后面还有一个大魔王,项羽,不过他并非赐死,有兴趣的朋友另行了解。

范例二:
嬴政给吕不韦下书搬迁

吕不韦对于秦始皇的帮助,可以不是一星半点的。吕不韦从秦始皇老爹异人开始操作,这是一盘大棋,先让秦始皇老爹过继到华阳夫人名下,然后才有继承王位的资格。

异人可以继承,嬴政才有权利做王,而且可怕的是,吕不韦在嬴政还小的时候,作为掌权丞相,一手扶持嬴政成长到一个君王。

或许因为吕不韦和嬴政母亲的关系太过微妙,或许因为嫪毐的介入让嬴政实在脸上无光,吕不韦最终没有善终,嬴政给他发了文,内容是: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
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大意是:秦国与你有啥关系,还自称我的仲父,你搬家到四川去吧。

这已经是很客气的做法了,这种赐,言外之意就是差不多了解吧,别等我用刑。

范例三:曹操给荀彧赐餐盒

楼主提问的荀彧,对曹操的功劳真是大。

荀彧对曹操的帮助,和张良对刘邦的帮助是一样的,曹操对于荀彧的依赖,也是继郭嘉以后,最值得信赖和可靠的谋士。

荀彧之所以被赐死,核心在于两个人价值观的差距。

曹操是什么人,枭雄,政治家。政治家的眼中,获取胜利是唯一的目标,为此他不惜一切代价。

荀彧则不同,忠君爱国的儒家士阶层是他的价值取向,在他的价值观中,天下属于国君。

曹操最初打的旗号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目的在于安天下,并不是坐天下,正是这个因素,荀彧才会跟从他征战。

可后来,曹操的的帝王之心逐渐浮现,刘邦当年杀白马约定:非刘姓不能封王。可曹操身边谄媚之人越来越多,曹操也蠢蠢欲动,这让荀彧越发不满。

荀彧作为一个谋士,属文人,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这种人的力量也是无穷的,比如陈琳,一篇讨贼檄文用曹操的话说,抵得上十万大军,由此可见,荀彧很有力量。

当然后期,曹操的实力越来越大,荀彧的不满也让他越发觉得不爽,索性,给你个餐盒,你走吧,因为我不杀有功之人。

也许,荀彧死后曹操会哭,白起死后秦昭王会哭,但政治家的眼中,你们的功劳在我心中,但你们的死,唉,不好意思……

也许,这就是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