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里有振的诗句有哪些

1、六月莎鸡振羽

先秦

诗经

《七月》

2、高举振六翮

汉无名氏

《古诗十九首》

3、朱华振芬芳

魏晋

阮籍

《咏怀》

4、振衣千仞冈

魏晋

左思

《咏史》

5、酒酣气益振

白居易

《轻肥》

6、城头铁鼓声犹振

王昌龄

《出塞》

7、直北关山金鼓振

杜甫

《秋兴八首》

8、新声玉振

向子諲

《点绛唇·春蕙秋兰》

9、北风振野云平屋

苏庠

《菩萨蛮·北风振野云平屋》

10、传与陪都振鹭行

王安中

《鹧鸪天·茜雾红云捧建章》

11、等闲舞雪振歌尘

朱敦儒

《鹧鸪天·通处灵犀一点真》

12、犹振画梁尘

王之道

《满庭芳·雪霁风温》

13、乐振海门潮

曹勋

《临江仙·连夜阴云开晓景》

14、寰海振淳风

史浩

《满庭芳·玉阙朝回》

15、数百银袍振鹭飞

史浩

《鹧鸪天·晓日曈曨花露稀》

16、振空破地

史浩

《念奴娇·银塘江上》

17、玉振更金声

侯置

《水调歌头·天地孕冲气》

18、云度岩扉风振谷

姚述尧2

《临江仙·云度岩扉风振谷》

19、浩歌声振林杪

管鉴

《念奴娇·登高作赋》

20、振袂早归来

魏了翁

《水调歌头·烟雨敛江色》

21、当年玉振於江表

刘克庄

《贺新郎·何必游嵩少》

22、遐迩振欢声

无名氏

《导引·民康俗阜》

23、箫瑟振和声

无名氏

《导引·元符锡命》

24、玉振复金相

无名氏

《十二时/忆少年》

25、振珩璜、神格至诚

无名氏

《导引·清都未晓》

26、振鹭玉珊珊

无名氏

《六州》

27、自是振振佳公子

无名氏

《贺新郎·路入蓝桥境》

28、声誉振螺川

无名氏

《水调歌头·阿谁煎凤髓》

29、还解振家声

无名氏

《水调歌头·玉琯届良月》

30、明朝早振蓐收权

无名氏

《鹧鸪天·此夕薰风息舜弦》

31、振袂蓬莱阆苑

无名氏

《木兰花慢·本轻清体妙》

32、振水禽山兽

无名氏

《喜迁莺·厌离尘垢》

33、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

先秦

屈原

《渔父·屈原既放》

34、招唤振衣起;此是鄙夫事

陆游

《示儿》

35、晞春振藻

魏晋

曹摅

《答赵景猷》

36、振厥弛维

魏晋

卢谌

《赠刘琨诗二十首 一》

37、露柱振腮摆尾

释慧远

《偈颂一百零二首》

38、颓纲振举是其人

释慧远

《偈颂一百零二首》

39、桃华浪里振修鳞

释正觉

《偈颂二百零五首》

二、有关激昂的诗句

1.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2.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4.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5. 洗兵条支海上波, 放马天山雪中草。 —— 李白《战城南》

6.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 杜甫《岁暮》

7.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 常建《塞下曲四首·其一》

8.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9.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10.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 杜甫《岁暮》

11.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 李白《古风·其十九》

12.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 陈与义《送人归京师》

13.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 徐锡麟《出塞》

14.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 杜甫《悲陈陶》

15. 四边伐鼓雪海涌, 三军大呼阴山动。 ——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三、最激昂,宏伟的诗句

古代诗歌中最有气势的诗句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黄金若粪土 肝胆硬如铁

策马渡悬崖 弯弓射胡月

人头做酒杯 饮尽仇雠血

扬鞭慷慨莅中原 不为仇雠不为恩

只觉苍天方溃溃 欲凭赤手拯元元

十年揽髻悲羸马 万众梯山似病猿

我志未酬人犹苦 东南到处有啼痕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戎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一门七进士 父子三探花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天下风去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摧。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今宵一场醉!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它强任它强,轻风拂山冈, 它横任它横,月光照大江.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十年磨一剑, 霜寒未曾试。

望门头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

慷慨过燕市, 从容做楚囚, 引刀成一快, 不符少年头!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八百里分为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四、牧童的古诗句

1.《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译: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2.《牧童诗》——宋代·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译: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在前村走过,轻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译: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3.《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4.《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译: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5.《牧童词》——唐·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译: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译: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译: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译: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五、关于新事物的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解读]在沉船旁边又有千万只船驶过,枯树前面又有千万棵绿树在茁壮成长.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和白居易在扬州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诗赠刘禹锡,为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鸣不平,刘禹锡写诗作答.虽然也感叹自己遭遇不幸,埋没一生,自比“沉舟”、“病树”;但又相当达观,看到的是千帆竞发,万木争春,自己并不感到颓唐.诗句形象生动,比喻新颖,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至今仍被人常用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千帆过:船只来来往往很多.万木春:万木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解读]苍茫的沙漠中,升起一缕孤单的狼烟,直立而上;长长的黄河上,映照着将落的太阳,又红又圆.诗句将塞外奇特的风光,写得开阔鲜明,气势雄浑,如在眼前.“直”、“圆”二字传神,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巧妙地表现了诗人的亲切感受.诗人把自己只身赴边的孤寂的情绪溶化在自然景观的描绘中.近代王国维称这两句诗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沙漠. 孤烟:指狼烟.烧狼粪的烟,直上而且不散开,容易看得见,古代用来做军事报警.直:孤烟高而不散的样子.长河:指黄河.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解读] 平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每年一度秋枯春荣.无情的野火哪能烧尽,温暖的春风又使它发芽滋生.前两句写出了野草一枯一荣的自然规律,后两句写出野草绵延繁荣的具体形象,热情赞颂了野草虽备受摧残,但枯后复荣,顽强坚韧的生命力.现常比喻革命的力量是阻挡不住,扼杀不了的.此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传说后来他从江南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谒见老诗人、著作郎顾况.顾况看到他姓白名居易,就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接着看诗卷第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说:“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因此替他宣传,称道他的才能,于是白居易名声大振.离离:形容春草茂密繁盛的样子. 枯荣:一年一度,秋枯春荣.枯,枯死,荣,茂盛.

六、《牧童》的诗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 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

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

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

“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

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