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魏征,为何下场那么惨?

优质回答:

唐太宗中国古代上最有当作的帝王之一,贞观之治就是唐太宗创下的政绩。

唐朝时候,到处是莺歌燕舞的繁荣景象,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风气非常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

你在大路上丢东西都没有人捡,外出了不用关门,生意人累了倒在路边呼呼大睡,不担心人身和财产安全。那时候不但小偷,连强盗都改邪归正了。唐太宗的时候,国泰民安,万国来朝,唐朝是当时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

取得这么骄人的政绩,当然是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劳,但也和一个人密切相关,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得力助手魏征。

魏征原本不是唐太宗李世民身边的人,而是唐太宗李世民政敌李建成跟前的智囊。捡来的智囊。

魏征博古通今,才华出众,对当时的局势看得非常透彻,他对太子李建成说,虽然你是太子,但你弟弟唐太宗李世民处处都比你厉害,你应该早做决断,要不然迟早要吃你这个弟弟的亏。但李建成不以为然,优柔寡断,结果被唐太宗李世民跑到了前头。唐太宗李世民先下手为强,玄武门政变发生,李建成命丧黄泉,魏征也做了阶下囚。

玄武门政变后,唐太宗李世民马上控制了朝中局势。唐太宗李世民早听说哥哥李建成身边有个魏征,足智多谋,还建议哥哥把自己给做了。于是就专门把魏征带到跟前,奚落他说,你小子行啊,竟然挑拨我们兄弟的关系,事到如今你还有什么高论,说来听听。

魏征不但没有垂头丧气,反而梗着脖子不服地说,要是太子听了我的话,今天站在这里的就是他了。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有点好奇,心说你小子都到这地步了还嘴硬,我倒是要看看你有多大能耐。就这样,魏征不但没有杀,反而被唐太宗留在身边。

唐太宗其实是因为好奇,想把魏征留下来羞辱他,想看到这个失败的谋士怎么在自己跟前怎么战战兢兢的丧家犬的样子。谁知道魏征不仅嘴硬,而且有真才实学,勇气过人。不但没有一点自卑和惶恐,反而挺直腰杆,对唐太宗品头论足,直言不讳。可唐太宗一点都不生气,反而如获至宝。为何呢??

因为这魏征每次都能说到点子上,及时指出自己言行或者决策中的失误,说的头头是道,让自己少走许多弯路。而满朝文武没有一个能做到这一点。要么他们的没有敏锐的洞察力,要么他们没有勇气敢当面指出。

就这样魏征不但没有被唐太宗处置,反而得到重用,被提拔为尚书左丞,当了唐太宗的纪检委书记。魏征成了唐太宗的高级智囊和超级纠错机,为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立下了不朽功勋。

魏征给唐太宗李世民打工,兢兢业业,一干就是17年,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主仆情深。唐太宗对身边这个智囊非常器重,一向宠爱有加。不止一次对外国使节夸赞魏征,说大唐搞得这么好,而是因为朕身边有魏征的缘故。

魏征病重的时候的时候,唐太宗隔三差五到魏征跟前看望,每次去都带来好多礼物,还下令宫中最好的御医用最好的药让魏征早日康复,有时候在魏征家中一待就是半天。还把自己心爱的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 ,从精神上给魏征支持。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非常惋惜,也十分怀念,经常到凌烟阁的功臣纪念馆去悼念魏征。还写下了那段“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千古名言。

物是人非。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就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从爱惜、怀念、到憎恶、仇恨。答应公主嫁给魏征儿子的事再也不提;而且派人推到了魏征的墓碑。这时候,魏征尸骨未寒。

是什么让唐太宗这个英明的帝王做出如此反常的举动呢??三事惹得君王怒。

让唐太宗改变对魏征态度发生重大转变的有三件事。向皇上推荐自己的河北老乡杜正伦。两个人一个是河北巨鹿的,一个是河北魏县的,两人私交很好。杜正伦也是唐朝宰相,两个人官级相当,也轮不到魏征推荐。只是当年魏征曾推荐杜正伦当太子的老师,杜正伦如何努力,太子李承乾都不把他放在眼里,还是走上了谋反的道路。

杜正伦虽然没有和太子同流合污,但对太子的教育是失败的。唐太宗因此怨恨魏征推荐人不当。交友不慎。

侯君集是唐朝军中大佬,手握重兵。魏征跟侯君集关系不错,两人常在一起走动。但侯君集最终带兵参与太子谋反,兵败被杀。唐太宗把魏征给太子推荐老师和跟魏征和侯君集私交很好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让他对自己这个信赖的大臣产生了怀疑。

《旧唐书》中说“太宗始疑征阿党”。对于帝王来说,手下人结为朋党是最忌讳的事情,哪怕是一点兆头也要及时掐灭。但这两件事对唐太宗来说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也不至于让唐太宗发那么大的火;这第三件事才是让唐太宗恼恨魏征,失去理智的真正真相

第三件事就是泄露国家机密。魏征死后没多长时间,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到史官那里视察工作,无意中听史官说魏征曾经把上奏的密疏拿给史官看过,唐太宗李世民听了勃然大怒。心说,好你个乡巴佬,我们君臣的决策过程那可是国家最高机密,只有被我批准才干有选择地送到史官那里。你竟然为了自己显摆,把机密文件都泄露了。原本如何多年你不是为了大唐江山,而是为你自己青史留名,让我给你当陪衬。你把我这皇上当猴耍呀。

于是唐太宗李世民一怒之下,“手诏停婚”,还派人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并且特别关照把墓碑上的碑文也磨掉。平反昭雪。

唐太宗李世民一气之下推倒魏征的墓碑,心里也有几分懊悔。魏征死后第二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征讨高句丽失败,劳师动众、劳民伤财,这才想起魏征的好处。心想如果魏征在,一定会出面阻止我的,我就不会犯这么大的错误了。

回京之后,随即下令给魏征“平反昭雪”,重新给魏征立碑,还举行了隆重的立碑仪式。

其他网友观点

说起魏征,大家肯定都会想到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废;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个“人”,指的就是魏征。魏征生前颇得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的器重,但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竟派人掘断了魏征的墓碑,让魏征死后都不得安宁,这又是何缘故呢??

早年经历

魏征,原名为“魏徵”,字玄成,早年时期的魏征在李密帐下为官,因其写得一手好奏疏,颇得李密欣赏,认为他文采非凡。魏征曾为李密献上过能够壮大自身的十条计策,但可惜没有被李密采用。

后来魏征跟随李密投降了李唐,但这也不能阻挡魏征那颗蠢蠢欲动的心。魏征在投降之后又转去了李神通的麾下,不久李神通被窦建德大败,魏征又改投于窦建德麾下,两年之后,窦建德又败于李唐之手。

不得不说,魏征就像历史版“柯南”,,走到哪,哪就兵败。

按照惯例,像魏征这种身份的人早就被处死了,但是这次魏征依然没有被处死,反而受到李唐太子李建成重用。不得不说,魏征眼光独到,看出唐太宗李世民不甘于屈居人下。他曾经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建议李建成把唐太宗李世民调走,但还没来得及实施,就爆发了玄武门之变。在玄武门,李建成、李元吉等被诛杀。唐太宗李世民成了最后的大赢家。那之后,魏征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境遇呢??

效忠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将魏征带来,责问他为何要离间他们兄弟?魏征非常直接回答道:“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唐太宗李世民见魏征直言相告,认为这个人可用,便赦免了魏征,并让他担任詹事主簿。

唐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称帝,魏征的官职也随之水涨船高,官拜尚书左丞。不得不说,尽管魏征曾效忠过李建成,但唐太宗李世民还是很信任他的,所谓用人不疑,大抵是这个样子的。唐太宗李世民心怀大志,想要打造一个空前盛世。便重用魏征,还曾多次在床榻上召见魏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的得失。魏征也尽心尽力的回答,直言相告。

据记载,贞观六年,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长乐公重要嫁给长孙无忌的孙子长孙冲。唐太宗李世民十分疼爱这个女儿,想让她风光大嫁,便和大臣们商量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嫁,礼数欲有所加。”说白了,就是想给女儿多点嫁妆。这也是人之常情,大臣们都附和,并进言说长乐公主的嫁妆可以双倍于她的姑姑永嘉长公主。但是魏征对此事却表示反对,认为这违反了礼制。唐太宗李世民不太高兴,回宫之后将这件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听了之后对魏征赞不绝口,并派人恩赐了他,并传话给魏征,“听说你正直,如今见识到了,希望你保持下去,不要改变。”魏征听闻之后十分感动,而且有了长孙皇后的话,魏征更加敢于进谏。

久而久之,帝王看见他都十分头疼,胆怯魏征说他的错处。但是对魏征的信任,也是与日剧增的,还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魏征以自己患病来推辞,唐太宗李世民却认为患病的魏征也可以保全太子。可见魏征恩宠之盛。

因病逝世

贞观十七年,魏征因病去世。唐太宗李世民伤心异常,罢朝五天。这在当时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殊荣。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征,但被魏征的妻子裴氏以魏征生平喜好简朴为由拒绝。灵柩就以一辆小车装载,唐太宗李世民召集文武百官出城相送,痛哭流涕,并且亲自为魏征刻写碑文。还说下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废;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同年,唐太宗李世民将魏征的画像置于凌烟阁,在二十四位功臣中,位列第三。可见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真是非常重视了。

但自古伴君如伴虎,谁能想到唐太宗李世民竟将魏征的墓碑给掘断了。

死后断碑

这重要是因为魏征曾向唐太宗李世民举荐过两个人,侯君集和杜正伦,说这两个人有做宰相的能力,应该重用他们。结果侯君集竟然造反了,唐太宗李世民大怒,将其处死,又罢免了杜正伦。

转念一想,这两个人都是魏征推荐的,魏征生前有可能也参与了谋反,唐太宗李世民越想越生气,就派人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大概是觉得魏征沽名钓誉,不是个好人,如何能用帝王亲手刻写的墓碑呢?!不仅如此,还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的婚礼

但魏征墓碑也没有一直断着,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亲自率兵征讨高句丽,损失惨重,也没能灭了高句丽。这时的唐太宗李世民又想起了魏征的好处,说如果魏征在,能够劝谏我,我也不会这样了,于是又派人修好了魏征的墓碑,并且按照少牢之礼祭祀他。

自古君心难测,谁能想到唐太宗李世民那么信任魏征,居然断了魏征的碑。我猜想,可能不仅仅因为侯君集谋反的案子,也有可能是因为魏征提了太多谏言,惹得唐太宗李世民不高兴了,生前不好意思处罚他,毕竟唐太宗李世民想要当明君,如何能随便处罚臣子呢?,所以只好在死后找个由头折腾折腾魏征,这也是有可能的。

其他网友观点

对不起,”悟空”先生,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纠正一下您的说法,名相魏征死后只是被推倒了墓碑,取消了公主与其子的婚约,东征高丽失败后,唐太宗又为其重修了墓碑,恢复了名誉,而且让其子继承了他的郑国公爵位。所以谈不上“下场”,更谈不上“惨”。

至于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为何在魏征死后与之反目,推其本人墓碑、削其爵位封号、悔其子婚约的问题,评家各有说辞,归纳其来有三:第一个真相是太子李承乾围宫效“玄武门之变”谋反,肇事者吏部尚书侯君集、涉事者中书侍郎杜正伦,正好是魏征薨前向唐太宗推荐的两个宰相人选,于是唐太宗疑心顿起,认为魏征与谋反有关联或结盟“太子党”。第二个真相是关陇集团与山东集团的抗衡,关陇集团是李唐赖以起家的嫡系世家,而以贵族自居的山东世家集团自始至终明里不说暗里不服,较量始终在水底潜行。唐太宗一度起意从山东集团派兵攻打高丽,以削弱山东集团实力,均被魏征以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竭力劝阻,唐太宗后来让史官编写家族史,将关陇世家排位第一,而山东世家降位第三,魏征、杜正伦均为河北人,按地缘关系都属山东集团。唐太宗之所以借“太子案”对魏征下手,也是对山东集团实施实质性打击的手段之一。第三个真相是魏征私自将与唐太宗讨论议事的记录本交给史官观看,暴露了君臣隐私,折损了唐太宗权威和形象,引燃了唐太宗怒火。

对于上述三个真相分析,窃以为都是正确的,符合当时的古代客观场景,但基本是就事论事,菜叶网,而未涉及深层次的根源。

首先,我们试想一下,唐太宗为何向大臣特别是魏征善纳谏言几乎到了俯首贴耳的地步?回首古代,历朝历代所有有当作的帝王除了唐太宗没有一个能做到的,之所以强调唐太宗而不说唐太宗李世民,是因为所有帝王在真正大统之前都能做到,而一旦当稳帝王就肯定做不到,唐太宗李世民却成了例外的另类。事有其异,必有其因,这与唐太宗李世民取得政权的方式有绝对的关系。“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以血腥的方式,囚父、杀兄、轼弟、诛亲族,尽管皇权争夺的残酷性早已决定了不是对方死、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一方死,但毕竟是上百条亲人的命和上千条将士的命换来的,特别是亲手自己的手足至亲,唐太宗李世民的心理能不受到打击和折磨吗??想当初,在玄武门唐太宗李世民亲手射杀兄长李建成后,就已连吓带愧地魂飞魄散六神失主坠下马来,若不是尉迟敬德及时赶到,恐怕早已被李元吉用弓弦勒死了。随后的大肆清算,虽然唐太宗李世民没有亲自动手,但是那么多侄孙辈亲人的命能让唐太宗李世民安心定神吗??史载,一直到驾崩,唐太宗李世民都经常被恶梦惊醒,做法事超度、驱鬼、镇宫,包括吃药都无济于事。而且,迫父禅位也是违背天伦之举,唐太宗李世民也知道这是要遭众民唾弃的。为了改变臣民对他的看法,为了笼络人心,更为了用自己的态度取得臣民的谅解,用更好的业绩得到臣民的肯定和古代的认可,弥补自己轼亲的罪过,安抚自己受折磨的良心,于是一位纳谏如流、低调亲民、敬业勤政的好帝王登上了古代册页,贞观之治的不世之功纵然不能完全抵消唐太宗内心深处抹之不去的恐惧和愧疚,但唐太宗也知道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大多数人心,但他至死也一刻不敢松懈,生怕做错什么事生前或死后被人翻出旧账。这应该就是唐太宗最真挚的执政心理,也是他为何如此纳谏的根本真相。

接下来,再看看唐太宗和魏相的关系。唐太宗和魏征的关系是完全由唐太宗李世民上述执政心理决定的,而绝不是正常的君臣或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不说魏征之前是干什么的,单拿魏征做为太子幕僚并且力劝李建成提早诛杀唐太宗李世民来说,即便唐太宗李世民心胸似天胜海,两人感情又能好到哪里去?比父亲兄弟还要深吗??招揽对方手下人才是唐太宗李世民明智的策略,也是做给天下人看,看他的仁慈睿智,而魏征只不过是这些人中最优秀最敢直谏的一个。所以他们的个人关系和感情绝非表面的“好”和“深”!那么在这种关系感情之下,魏征屡屡在朝堂之上公然犯颜直谏,甚至指责唐太宗的过错,做为一国之君的唐太宗李世民脸面就真的能过得去?内心就真的能承受得了?毕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但出于他的执政心理,为了内心无法言表的隐晦,唐太宗只能一忍再忍,一让再让。同时,魏征的谏言大多是正确的,而且魏征的口才总能以理服人,既然听之无咎,又能换来美名,唐太宗即便受再大的委屈也得打掉牙咽肚里。魏征的直谏,有时让唐太宗很没面子。唐太宗也有实在忍不下去的时候,曾对魏征说:“你可不行别当着大家面指责我,等咱俩单独在一起时再说我行吗??”唐太宗已经低三下四如此了,魏征又拿舜的故事教训唐太宗,乖乖,唐太宗只好又鼓着腮帮咬着牙低下头了。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宫时,十分生气地对长孙皇后说:“早晚杀却此田舍汉”,已经说表明了唐太宗的内心。

那么为何唐太宗在魏征病死后才对他反目?魏相薨后一段时间,再也没有人像魏征那样玩个鸟、偷个懒也要管他了,朝堂之上,他说啥就是啥,没有人像魏征那样上来就指责他东边不对西边该那样,弄得他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朝纲之事处理起来容易多了,而且一切如常,按部就班,有条有序,所发指令照常例行,也没有发生什么像魏征经常危言耸听的结果。逐渐逐渐,唐太宗觉得日子比以前舒服多了,朝堂之上群臣的唯命是从竟然让他找回了帝王的尊严与权威,下班之后消遣玩乐一下也轻松多了,唐太宗发现这才是帝王应该过的生活,以前的日子简直是白过了。再想想魏征在时对自己横挑鼻子竖挑眼,让自己在众臣面前颜面无存,威严扫地,过个业余生活也要横加干涉,不得自在,到底魏征是帝王还是我唐太宗是帝王?!甚至连魏征曾是李建成的手下还曾屡次想加害他等种种不是,一个一个在脑子里晃悠,唐太宗对魏征的恼恨发酵了。而恰在此时,太子谋反案发生了,你魏征死前向我推荐的两个宰相人选居正好是主谋侯君集和从犯杜正伦,哪有这么巧人不的事?你安的什么心?难不成你就是太子党的军师,太子谋反难道是你生前就预谋好的?人就是这样,一旦关系有裂痕了,就不自觉地把对方往坏处想。好吧,我索性就查查你!这一查,别的没查出来,倒查出了在唐太宗看来更大的问题来,魏征居然把和唐太宗两人私下议事的记录本给了史官褚遂良,这让唐太宗大为恼火。如果此事发生在魏征生前倒也不算什么,毕竟帝王的点点滴滴史官都要记载,况且魏征谏帝王纳、君臣共议也是美谈之史,但这时的帝王心态和心理都已发生了变化,对魏征的意见的不断集合导致唐太宗凡涉及到魏征都是往坏处想,他就想这是魏征故意拿他当猴耍,用折损他帝王的智慧和威名来树魏征自己名臣、贤臣、能臣的美名,把他卖了还替卖他的魏征数钱给封赏。于是,被舒服日子迷昏了头的唐太宗越想越气,越想越恼,干脆立帝王之威,下旨砸掉他亲手为魏征书写的墓碑,取消魏征之子与公主的婚约,剥夺对魏征的追封。

问题又来了,唐太宗后来又为何重修魏征墓碑呢??经过一个时期的舒服日子,由于沒有了束缚,唐太宗执政思想已经膨胀,认为帝王想做的就一定能做到还能做好。于是,不安分的高丽再次激起了唐太宗不安分的心,如果不是魏征,几年前就已经平了你,现在灭你也不迟,我还要亲自出征,展示我太宗威名、大唐雄风。征战高丽的旨意一下,居然高捧赞同的占多数,反对的声音几乎没有。征战高丽的结果不出之前魏征意外,唐太宗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在回军路上,痛定思痛的唐太宗终于从膨胀中彻底冷静了下来,反复思量魏征以前对自己的规劝和冒死直谏,反省魏征死后自己的态度和表现,才发现自己误解了魏征的忠心,是啊,一个将死的人其言也善,如何会故意将两个谋反之人推荐为宰相人选呢??更加不会参与太子谋反啊!宰相把帝王言行告诉史官记入史册,也是宰相的职责,何况又树君美名,我当时怎会因此恼怒于魏征呢??!

魏征啊,魏征,如果你还活着,一定会阻止我征战高丽,最起码也替我选择最好时机,谋划最完善的策略,我唐太宗也不会有今日之惨败!该如何回去面见长安臣民呢??长安臣民会不会因此不再信任我?我的权威会不会一落千丈?人们会不会私下议论我?贬低我?甚至拿玄武门之事损毁我?我好不容易树起的英明形象难道就这样被颠覆了?再想想对魏征所做种种,一时恐慌相错、悔恨交加。亡羊补牢也得及时,不能等回到长安,唐太宗当即在路上下旨:重修魏征墓碑,恢复魏征名誉,准予魏叔玉袭封郑国公。

以上为一家之言,不喜勿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