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一生玩弄权术,活了81岁,为什么在56岁时坚决要求退位?

优质回答:

公元1127年,金人攻破北宋时期首都汴梁城,宋钦宗被迫脱去龙袍,和太上皇宋徽宗一起成了金国女真人的俘虏,北宋时期灭亡。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宋钦宗的弟弟)侥幸逃过被俘之劫,于同年即位于南京应天府,建立了南宋。

1162年5月,就在金太宗欲再度南侵之际,时年56岁的赵构不理当朝宰相劝谏,毅然以“老且病,久欲闲退”为由禅位于养子赵昚(宋孝宗),自己做起了太上皇。要知道赵构活到了81岁的高寿,证明他在56岁时身体是没毛病的,为何却急流通退甘于幕后?而且还将皇位禅让给了宋太祖赵匡胤一脉呢??

先说赵构禅让帝位的
真相

*赵构是一位“命运多舛”的帝皇,同时又是一个很予盾的人,他禅让帝位的真相很简单,但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这过程也可以看作是赵构心路的历程。

《宋史·卷二十四》载:靖康元年春正月,金人犯京师,朝廷方遣同知枢密院事李棁等使金,议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遣宰臣授地,钦宗召帝谕指,帝慷慨请行。

这里说的是1126年初,北宋时期开封被金军包围,宋钦宗弟弟赵构自动请缨前去金营议和,北宋时期想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地当作议和条件。都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北宋时期低估了金军的无耻程度,强行将赵构扣留了十余日。

金军元帅元颜宗望更是以“赵构不是真的皇子”为由,要求宋朝廷另换一位皇子来议和,后来五皇子赵枢来替换,赵构才得以脱身回朝。

(赵构)

割让太原等三地并没有满足金人的欲望。1126年12月金军再次包围开封府。当时赵构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这时赵构做了一个影响整个宋朝国运的“主要决定”。

《宋史·本纪》载:“宋廷令其率河北兵马救援京师,但他移屯
北京大名府,继又转移到东平府,以避敌锋。

赵构这是公然违抗命令了,帝王命令他率领兵马支援京师,他却跑去山东东平府躲了起来,他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非也,相反赵构这是怕了,一年之内北宋时期都城汴梁开封府两次被围,可见宋朝军事积弱成疾已久,面对从穷山黑水出来的女真悍匪,赵构非武将出身,他的兵马又没有三头六臂,看不到可以获胜的希望。赵构为了小命着想,当然是有多远跑多远了,即使是抗诣也在所不惜。

*事实证明赵构的选择是对的。公元1127年五月,金兵攻破汴梁城,徽、钦二宗,连同北宋时期朝延大小官员、妃嫔等大约3000人被金人连根拔起,一起俘往北地,史称“靖康之耻”,北宋时期灭亡。“漏网之鱼”赵构沿用宋朝国祚,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成了南宋的“开国帝王”。

*南宋政权建立,虽然国土面积不比北宋时期,少了大概三分之一国土,但地处相对富庶的南方,对意欲一举侵并整个宋朝的金国来说,绝对是不能忍受的,必须除之而后快。

1128年正月,金军兵临山东,赵构不顾主战派宰相李纲等人的劝阻,毅然放弃了南京应天府,逃到了扬州。一听说金兵奔袭扬州,赵构又狼狈逃到了杭州。迫于舆论压力,罢免了宰相李纲,免得李纲对他的逃跑行径说三道四。

金军在完颜宗弼的率领下,发出“搜山检海抓赵构”的口号,渡江南侵对赵构穷追不舍。赵构也是了得,逃命功夫一流,先后途经浙江绍兴、宁波、舟山、温州,最终还上了船,在海上飘荡了四个月。

幸好水战一直是金军弱项,韩世忠率8000人围堵完颜宗弼10万大军,经黄天荡之战,大挫了金军士气,到了1130年夏天,才使得属于旱鸭子的金兵北撤,“亡命达人”赵构的逃命之旅才告一段落,暂时在浙江杭州安定下来。

*在逃亡期间,赵构一直想着和金国议和,但金国鸟都不鸟他。迫于无奈之下,赵构决定重用岳飞、韩世忠等武将,开始进行“北伐”事宜。另外,对主和派秦桧予以重用为宰相,用来牵制岳飞等主战派。

这时侯南宋才有了一丝喘息之机,而“北伐”事宜也在紧密进行。在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带领下,从1140年开始,各路宋军开始在对金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收复了大量失地。

*但在同时,宋朝有一个传统,那就是猜忌武将。从宋太祖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将全国的正规军区别划归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三衙掌管,但是这三司却无调兵之权,有权调兵的是枢密院。

自南宋与金朝战争以来,岳飞的“岳家军”,韩世忠的“韩家军”都是从战争中建立起来的军事,实际上就是岳飞等人的“私家军事”差不多。随着岳飞北伐不断取得胜利,也越让赵构坐卧不安。加上岳飞情商确实很低,不时喊出“迎二圣”口号,让赵构对他更是不能容忍。

另外,赵构北伐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打胜仗,而是为了在和金国的议和中添加谈判筹码,这时候金军节节败退,赵构认为到了处理岳飞、韩世忠的时机。

公元1141年,赵构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向金表明议和的决心。之后,在奸臣秦桧的推波助澜下,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岳飞、岳云父子。而南宋和金朝签定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南宋除了向金国俯首称臣,每年还得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的代价,来保天下太平。

*赵构的神操作让南宋享了20年的太平日子,得到了难得的休保养息。直到1161年秋,靠弑君上位的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大举南侵。这时候赵构却流露出禅位之意。

当朝宰宰相朱倬进谏劝道:“靖康之事,正以传位太遽,盍姑徐之”,

朱倬的意思是宋朝的“靖康之难”,有宋徽宗的太急于禅位给钦宗的真相在内,劝赵构不要蹈徽宗之覆辙,禅位之事只好暂时作罢。

而金朝连年南下征战,除了消耗损伤,南方的财宝和美女,也逐渐腐蚀了金军的斗志,金人对完颜亮的再度南侵政策有巨大的抵触情绪。而完颜亮就在南侵途中,惊闻金朝后园起火,完颜雍已发动政变登基称帝,完颜亮更是在南侵期间,在手下的哗变中丢了性命。完颜亮一死,本就无心南侵的金军迅速北撤,南宋危机解除。

之后宋高宗赵构不顾朝臣劝谏,于1162年以“倦勤”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赵构自称太上皇。

(宋孝宗)

*公元1163年,继位的宋孝宗决定北伐,史称“隆兴北伐"。由于宋军内部将帅不和,被金军所乘,兵锋一度逼近长江。太上皇赵构听闻消息,虽然表面镇定,却在暗里“日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随时准备跑路。

*根据上述赵构的遭遇历程,总结如下:

从1127年“靖康之难”开始,赵构目睹徽、钦二宗被俘的惨状,深怕也遭受同等遭遇,所以一听说金军南侵,连忙不管不顾溜得比兔子还快。赵构在逃亡途中由于惊吓过度,还失去了生育能力。

宋、金于1141年签订了“绍兴和议”,赵构也享受了20年的安乐日子,到1161年完颜亮再度南侵,宋高宗依旧在胆怯,20年的时间抚平不了赵构的心里创伤,是真的被金军吓破了胆。

所以,赵构禅让帝位的真相很简单,那就是胆怯恐金。因为胆怯,所以赵构禅位高挂免战牌,释放出这样的信息:“这可不关我的事哦,冤有头债有主,帝王可不是我”。禅让皇位给赵昚,有什么事都有赵昚担着,自己想何时跑路都可以,不会被人诟病。

赵构为何禅位给太祖一脉?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表面看来,太宗一脉似手在“靖康之耻”中被俘被杀而消失殆尽,事实上并非如此。

太宗一脉中,比校有实力的有濮王的三个儿子赵士从、赵士街、赵士篯,还有扶持过赵构登基建立南宋的安郡王赵士㒟,加上赵构的其他叔伯的后代众多,所以并不存在说太宗一脉无人继承皇位。偏偏赵构却禅位于属于太祖一脉的赵眘,这是为何呢??

*宋朝的江山是宋太祖宋太祖赵匡胤打下来的,但在此之后皇位却是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继承(继承还是篡位先不说),所以南宋的大部分朝臣都认为,若宋高宗能传位给太祖后裔,将是功德无量的事。

宋朝一向重文抑武,菜叶网,经太祖、太宗二帝之后,重文轻武的弊端便逐渐开始显现,特别是金人灭辽崛起之后大举侵宋,之后更是如狼入羊群隔一段时间便来掳掠一通,弄得原来富庶的宋朝疲于对付、残破不堪。所以南宋群臣希望太祖后裔继位,也有点怀念宋朝初期国力强盛、宋祖英明神武的味道。

此时上虞丞娄寅亮向高宗上书:“昌陵之后,寂寥无闻,仅同民庶。艺祖在上,莫肯顾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祸也。”

娄寅亮的意思是说,太祖后裔其实应该得到福荫优待,但太宗一脉继位后,太祖后裔地位每况愈下,和庶民差不多,惹怒了太祖帝王的在天之灵,是宋朝遭受“靖康之难”的重要真相。 宋高宗对娄寅亮的上书深有同感,之后便下了一道诏书。

《宋史》载:“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

宋高宗同时宣布将从太祖后裔的“伯”字辈中选择皇位继承人,最后赵昚和赵璩被选入宫,成了宋高宗的养子。

*皇子有了着落,高宗却迟迟没有进行立储。因为,北宋时期曾经出现过宋仁宗传位给养子赵曙的先例,赵曙也就是宋英宗,后来却出现了宋英宗坚持追封亲生父亲赵允让为帝王的闹剧。

(孝宗)

有了宋英宗的前车之鉴,加上赵构一直认为自己不能人道的暗疾可以治好,所以高宗一直不急于立储君。这时候,宋朝收到一条情报,并经由岳飞之口转述给高宗听。

据张戒《默记》载:“虏人欲立钦宗子来建康,欲以变换南人耳目。乞皇子出阁,以定民心。”

这份情报意思是说:“钦宗的儿子赵谌曾在靖康元年被立为皇太子,在靖康之耻中也做了金军俘虏,此时金人说要把赵谌送回建康,有图谋不轨之嫌,是金人的阴谋。而宋朝只要另立了皇太子,这样金人的阴谋就不攻自破了。”

这也是关于岳飞干扰高宗立储的由来。本来岳飞情商没有低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只是对于当时的形势来说,立储已是最有效最正确的选择,岳飞情急之下心直口快而已。

说回正题,此时朝中形势、大臣的不断进谏,加上赵昚又是没落皇族,并没错综复杂的势力对南宋皇室产生威胁,而娄寅亮又对高宗进谏,说可暂立赵昚为储君,侍日后产下皇子再行另立。综合以上种种真相,宋高宗终于选择妥协,于1162年5月28日立赵昚为太子。

宋高宗立赵昚为太子并不是自愿的行为,而是多方真相迫使造成的结果。而赵昚博学多才,最重要是性格恭顺,始终对高宗恭敬有加,让其退位后还尊享了25年的太上皇滋味,直至去世。赵昚也就是宋孝宗,是史学界公认的南宋有为之君,也是南宋后期得以和平稳定的因素之一。其他网友观点

赵构何许人也?赵构是宋代的一位特殊的帝王,又称宋高宗,北宋时期末代皇子,南宋第一位帝王,古代上著名的岳飞和秦桧就出在他统治下的朝廷,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同父异母弟。

赵构的人生经历有哪些?这要从他的父亲宋徽宗说起,宋徽宗儿子众多,有三十一人,其中除个别早夭之外,大部分都活到成年。

宋徽宗爱好广泛,热衷女色,赵构的生母年龄大了,容貌日常,不得宠爱,小时候的赵构渴望父亲注视的目光,好学勤奋,每天能背诵默写几千字的文献,获得博闻强识的美名,但在众多的子嗣中仍然不突出,没有得到父亲的偏爱,太子是没有异议的嫡长子,如果没有意外,赵构会从闲散的皇子过渡到富贵亲王,安逸的过完一生。

然而纷乱的北宋时期末年,内里经济疲软,土地兼并严重,百姓们不堪高额赋税压力,衣食皆缺,大大小小的起义军层出不穷,国库紧张,政治上重文轻武,文官集团党羽倾轧严重,有才有德之人得不到重用,帝王偏听偏信,蔡京和宋徽宗说要恢复宋神宗时期的政治变革,实际上政治投机家蔡京是想把朝廷大部分权力揽到怀里。而北宋时期周围强敌一波一波的涌现,辽,契丹,金,军队软弱而占据中原富饶之地的宋国就是群狼追逐地最美味的肉。

公元1126年即靖康元年春,金军挥师南下,包围开封,赵构当作不受宠的皇子迎来了命运的转折,去金国营地当质子,虽然他表面看似主动请缨,实则也是发现自己尴尬的处境,当作不受宠的儿子和不亲近的兄弟,赵构主动去还能换取帝王父兄的感激,让母亲过的更好一些,被别人推出去自己处境只会更危险。

赵构在金国军营呆了一段痛苦的时光,撕掉了亲情的那面纱布,后面是皇权下血淋淋的现实,没有权力的赵构亲王终于奋发图强,开始思考如何能保护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很快他被金国帝王释放回宋。

赵构回到宋国几个月,同年金国又来第二次围城,而且规模更大,时间更久,破坏性极大。开始赵构被兄长宋钦宗再次派去求和,守将宗泽偷偷的劝告他留下,以免成为俘虏,这和赵构的想法不谋而合,这次金军大举进攻不仅俘虏宋徽宗,宋钦宗以及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还搜罗烧杀整个都城,导致北宋时期灭亡。

靖康二年,金国掳走两位帝王,赵构当作皇室直接血脉被宋朝遗臣推举上位,但赵构这个帝王当的并不顺心,他最大的愿望是保全自己,但身边的位高权重的臣子总有不一样的想法。主弱臣强,外敌环伺,赵构从父亲宋徽宗那里继承了擅长艺术的细胞,却不得不琢磨起政治,他秉持着不抵抗的投降政策,希望金国能看自己可怜给一条活路,你打到哪我就跑到其他地方,后来他逐渐培养了一批武将,军队上有了依靠,金国也停止了南侵,好不容易站稳了脚,没料到岳飞的节节胜利又引起赵构的心事,自己这个帝王得来是因为乱世,如果岳飞打败了金人,放回了徽宗还好,好歹是自己的父亲,但是钦宗回来,一山不容二虎,到底自己能不能继续当帝王,能不能好好活着就要看运气了。

既然岳飞伐金对自己弊大于利,那利己主义的赵构一定会选择阻止这件事。于是古代上有名的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的莫须有冤案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赵构在战乱中失去了儿子和生育能力,于是他在25岁时收养了两名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赵构为什么要选择宋太祖赵匡胤一脉过继子嗣?为何不选择更近的赵匡义的血脉呢??据后人推测,赵构可能怕有家族背景的养子长大后会亲近亲生父母,对自己不孝顺。

赵构收养的这两个孩子虽然是宗室之后,但家族已经远离权力中心,成为普通的官僚,赵构收养时特意选择年仅六岁的和七岁的赵伯玖,也是希望从小培养一个满意的接班人。

经过三十多年的考察,赵构很满意赵伯琮的处事能力,尤其是对待自己的孝顺恭敬,就有了放手的打算,但真正促使他下定决心早早退位让宋孝宗即位的真相是公元1161年秋,金国再次大举南侵,面对强敌,赵构又想再次逃离临安府。

然而赵构却被权臣劝留,身为帝王,代表一国根基,不可轻易撤离,虽然最终侥幸获胜,但赵构难免想起了父兄被掳的往事,既然儿子这么孝顺听话,朝堂上还有一手培养的心腹,退不退位实际权力都在自己手里,当帝王还得早起,为了方便逃跑,还是退位吧!于是第二年,赵构宣布退位,宋孝宗登基。

退位后的赵构游山玩水,享受生活,玩的不亦乐乎!宋孝宗事事以赵构为先,但凡赵构有要求,全部满足。宋孝宗一直有北伐雪耻的想法,却抵不过赵构要求议和的想法,由此可见赵构在宋孝宗心中的地位之高。

其他网友观点

宋徽宗,也就是赵构他爹,一共有三十二个儿子。除了长子赵恒,也就是宋钦宗死于1156年,再就是赵构,宋徽宗第九子、康王、南宋高宗死于1187年外,其他三十个儿子,不是早殇,就是不知所终。最大可能是,靖康之变后,与徽、钦二帝一起,被金朝掳掠到了北方,最后不了了之。

康王赵构是因为与宋钦宗不应付,与张邦昌一起,被派往金营议和,钦宗本想借金兵之手除掉赵构他们,不想被他们将计就计,成功脱逃,反而让他成了漏网之鱼。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赵构在当了三十六年帝王后,以“倦勤”为由,想多修养,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自称太上皇。

也就是说,帝王这个活太累,干着也没啥意思,自己提出退休,想过几天不操心的日子。

之所以传位赵昚,有几方面的真相:

第一,赵构自己就一个亲生的儿子赵旉,三岁的时候就死了。别无儿子,就收养了赵昚。

第二,宋太宗赵光义这一支,比较亲近的就是宋徽宗的后裔。但由于靖康之变,宋徽宗的儿子几乎都被金朝虏获走了,没有子孙留在中原,可供宋高宗选择的机会没有。

第三,既然是养子,或许血缘关系越远越有利吧。毕竟赵构自立为帝,可以说置徽钦二帝于不顾。与徽钦二帝血缘较近的皇族,对于赵构不满的情绪较大。而宋太祖赵匡胤一支,血缘较远,突然得到了皇位继承,自然是喜出望外,感恩戴德。

至于为什么禅让养子,或许是赵构真心不想干了,并不存在阴谋逼位。

第一,南宋建立之后,赵构犹如丧家之犬,被金军赶得四处乱跑,一度被赶到了海上去流浪,没过几天舒心的日子。

秦桧、岳飞那档子事,弄得他心力交瘁,到今天为止,也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是咋回事。许多人还认为,如果南宋不与金朝议和,很可能南宋早就被灭掉了。这的确给赵构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里外不是人的处境,的确很难受。

因此,赵构不想干了,想过几天轻松的生活也是可能的。

第二,赵构退位后,说不再干预朝政,本来也没绝对闲着,也说明当时退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

退位后的赵构去灵隐寺冷泉亭喝茶,有个行者对他照顾得不错。赵构看他不像个行者的样子,就询问他的来由。

行者说:“我本是个郡守,得罪了监司,被诬陷贬为庶人。为了生计,只好做了这个贱活。”

赵构就答应在帝王面前替他说话,恢复他的职位。

过了几天,赵构再去喝茶的时候,发现那个行者还在。回宫后,赵构很不高兴,宴饮时便怒容满面。

宋孝宗赵昚小心翼翼地伺候着,询问真相。

赵构就说:“我老了,说话也没人听了。行者的事,为什么不给办理呢??”

孝宗回复道:“已经跟宰相说过了,宰相了解的情况是,此人贪赃枉法,免他一死,已经是宽大处理了,再复原职实在不可以。”

赵构却不管这些,说:“我已经答应人家了,否则让我以后如何见人啊。”

孝宗无奈,就命宰相恢复了此人的官职。

从这件事来看,赵构说话还是管点用。如果是孝宗逼迫赵构退位的话,还听他在一边瞎絮叨吗??

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赵构(1107–1187年)退位时已经五十六岁了,也算是高龄老人了。已经做了三十六年的帝王,也算是过足了皇帝瘾。

恐怕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会活到八十一岁,如果一直在位,或许没有这么长的寿命

第三,从吾所好,可以延年益寿。

史料记载,赵构天性非常聪慧,知识渊博,记忆力很好,他每天能诵读书籍千余言,博闻强记。

就个人气质而言,赵构算得上是一位艺术家。他精通诗词与音乐,擅长书法、绘画。而且学习书法非常勤奋,初学黄庭坚,再学米芾,后学“二王”,且造诣很深。

不仅勤于书法创作,而且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著有《翰墨志》一卷,被称为南宋书法理论的代表著作。

赵构继承了宋徽宗良好的艺术基因,成为南北宋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其绘画、书法、词作,在中国艺术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

这就说明,赵构此人非常聪慧,而且很会玩,玩得很高雅,不是荒淫无度的皇帝。具备能力又有很好的心态,还有很高的艺术修养,这对于他的寿命有巨大影响。

从他的寿命也可以看出,赵构退休之后,日子过得还是很不错的。如果是被逼迫退位,整天过着提心吊胆、以泪洗面的生活,又岂能如此长寿

时不时外出喝个茶,管一点闲事,写写字、绘绘画、作个词,听个曲,悠哉悠哉,这种生活岂能不长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