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优质回答:

要说谁是中国最伟大的封建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是毫无疑问能够当选的一位。

但本来,唐太宗李世民的黑古代也非常多,尤其是他晚年时,本质上和后来的唐玄宗并没有什么分别,只不过唐太宗李世民在和他儿子的斗争中取得最终胜利,加上他死得正是时候,所以一生盖棺定论,才是完美。否则,他恐怕就是另一个唐玄宗李隆基。

为何这么说呢??首先,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的时候,他为防止太子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扶持魏王李泰和太子李承乾抗衡,硬生生搞出一个东西宫并立的局面,结果酿成兄弟相斗和父子相残。

站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角度,这自然不是他的错,而是儿子们不孝,所以他才不得已自卫,不得已杀掉齐王李佑,废掉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

但问题是,如果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和后来唐玄宗的儿子李亨一样,能够获取最终的胜利,那站在他们的角度来说,显然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老迈昏庸,宠信奸臣,对自己的儿子各种不信任和打击,惹的天怒人怨,菜叶网,百姓苦不堪言,最终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为挽救大唐江山社稷,只能提前上位。

如果真是这种结果,那我们现在看唐太宗李世民时,那和唐玄宗李隆基、甚至是李渊又有什么分别呢??

其次,唐太宗李世民在晚年的时候,也是大兴土木,他曾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至理名言,叫做“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意思是说老百姓如果不辛勤劳动,就会骄奢淫逸,所以需要不断劳役他们,让他们不停的工作和干活,这样统治才干稳定。

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唐太宗李世民开始大兴土木,贞观二十一年,他嫌弃皇宫闷热难耐,就下令在临潼骊山顶上修建了翠微宫。谁知刚刚建立不到三个月,唐太宗李世民又嫌弃宫室规模太小,辱没了大唐的威仪,于是又下令重修了玉华宫。

结果,等到玉华宫建完之后,他又觉得玉华宫太过华丽和奢侈,实在有辱他明君的称号,于是他又下令将其拆毁。

然后,他又命人大力重修隋朝留下的仁寿宫等五个宫殿。这些宫殿耗资很大,一直到年底才竣工,结果等修建完,他发现这些宫殿不是他喜欢的样子,于是又命令将其夷为平地。

类似的事情,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经常干,不仅浪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是完全是把广大百姓当成牲口或奴隶使唤,以至于很多老百姓为逃避徭役,不得不自断手足。

然而,当唐太宗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后,非但不反思,反而痛骂这些百姓是刁民,下令要将他们全部处死,最终逼得剑南道(川贵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第三,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的时候,变得是一意孤行,不再听从别人的意见。

遥想当年,魏征刚死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流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这幕画面,何其感人,套用《长安十二时辰》中何监评家唐玄宗李隆基的那句话:“圣人于泰山之巅,自比尧舜,我们都觉得他像,他配!” 当时的唐太宗李世民,同样也配得上这样一番评价。

然而,魏征死后还不到半年,因为魏征举荐的侯君集、杜正伦都被牵扯到太子李承乾的谋反案中,唐太宗李世民便认为魏征竟然串联侯、杜害自己;于是他当即翻脸,先是下令解除了公主与魏征之子的婚约,接着又推倒他亲自给魏征撰写的墓碑。

不仅如此,唐太宗李世民为杜绝群臣来劝谏自己,甚至公开警告他们说:“若不为此,不便我身。”贞观十九年,谏臣刘洎只因为说了句“疾势如此,圣躬可忧”的肺腑之言,唐太宗李世民便给他加个“谋执朝衡”的罪名,赐其自尽。后来,房玄龄临终时也难过的说,现在朝廷已无人敢犯颜强谏。

在这种局面下,唐太宗李世民仍然是变本加厉,他晚年一方面沉浸美人温柔之乡,大肆搜罗美女充实后宫,搞的民间百姓苦不堪言,后来篡夺了李唐天下的武则天就是这个时候被吸纳进宫,成为“才人”,当时她才十四岁。

另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又好大喜功,他拒绝张亮、李大亮等人的谏阻,三次下诏攻伐高丽,却遭到了高丽的顽强抵抗,唐军损兵折将,最后无功而返。

当时唐太宗李世民的种种行为,已经到了怨声载道的地步,甚至最终竟然引起了羽林军哗变,卫兵们“夜射行宫,矢及寝庭者五。”

再后来,晚年的唐太宗李世民还变得贪生怕死起来,他下令国内的方士为其炼制长生不老丹药,为此他还专门从印度抓了一个和尚回来,让其一起炼制药丹。

一年后,丹药终于练成,唐太宗李世民毫不迟疑地吞下,结果中毒暴亡,仅仅52岁!由此唐太宗李世民也成了第一个被长生不老药毒死的帝王

其他网友观点

好色对于男人来说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最起码可以证明这个男人很正常,享受也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终极目标,最起码这些人活的很现实。不然人活着为何,就是成天喊那些高大上的口号吗??皇帝也是人,有血有肉有感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何世人非要把他标榜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在许多事情上,普通老百姓不能免俗,为何帝王就得免!所以,唐太宗晚年痴迷长生不老之术也好,兴建宫殿也罢,人之常情,不足为怪。这些事情也不能当作唐太宗的“十大罪状”,毕竟他又不是罄竹难书的隋炀帝。所以,我们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一个人,理性分析他的一生功过,而不是去大肆渲染、铺陈一个人的过错。

还有人指责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是穷兵黩武,想想可笑。如果唐太宗李世民坐视高句丽为患,那才是最大的过错呢?,不然的话,辽东被高句丽占到何时都说不准。为何隋朝要倾全国之力四征高句丽,难道是吃饱了撑得,隋炀帝好大喜功,可是隋文帝并不糊涂。只不过隋炀帝太过于张扬,一生只玩大手笔,数次挥师百万、劳师远征,搞得民不聊生,最后成为了压垮隋朝的最终一根稻草。

唐朝攻打高句丽的真相是,高句丽对中原王朝阳奉阴违,四处挑拨周围国家敌对唐朝,而实现它们称霸东北亚的野心。而唐太宗亲征高句丽,虽败犹荣。

此战共歼灭敌军六万多人,攻破占领城池十余座,剿获战略物质无数,迫使7万多高句丽人内迁为唐朝子民,为唐朝开荒、戍边。同时有效的打击了高句丽人的嚣张气焰,此后,唐太宗还对高句丽实行了骚扰战术,极大的消耗了高句丽的实力,为以后的唐高宗征讨高句丽取得全面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征高句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他一直耿耿于怀。事实上,唐太宗李世民征伐高句丽水陆两军,共出动十余万人,最后唐军伤亡两千多人。与隋炀帝的动辄百万大军,每次全军覆没简直就是小乌见大乌。

还有,唐太宗修改史书的事情是发生在贞观初年,也有人把它做为了唐太宗晚年昏庸的证据。自古,古代是就是由胜利者写就的,古代所以才会成为任人装扮的小姑娘,古代上的那个朝代不修史,那个朝代的前朝史都是一字不落的真实!风流皇帝乾隆帝王就连一套《四库全书》还修得面目全非,多少不利于清朝统治的“禁书”而惨遭焚烧失传。所以,风流皇帝乾隆帝王修《四库全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政治目的,但对于文化界无疑是一场空前洗劫。

也有人指责说,唐太宗在处理太子争位上失当,要知道权利的争斗从来就是充满血腥,在那个错综复杂、尔虞我诈的环境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朝历代莫不如此,为何非要唐太宗李世民塑造成一道鹤立鸡群的风景呢?!有一句诗写的很好:“红颜未老身先死,无情最是皇帝家”。

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以人为本,政治清明,君臣同德一直是历朝历代争相效防的典范。而唐太宗更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他不但不歧视少数名族国家,还把他们当成平起平坐的兄弟,而这些国家才会听从唐朝调遣,为唐朝所赴汤蹈火,并且心悦诚服地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所以,包容、自信、开放、博大的唐朝才会出现四海升平、万国来朝的盛况。

纵观唐太宗的一生功过,所谓的过根本不值一提,这就是瑕不掩瑜的道理。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其他网友观点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时,励精图治,身边有贤妻良臣,制造了繁华的贞观之治,但晚期由于长孙皇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一个个离去,特别是废立太子风波引发朝廷混乱、穷兵黩武征讨高丽失败后,晚年的唐太宗李世民开始松懈,出现了渐不克终的现象。

唐太宗早年评价,平天下靠房玄龄、长孙无忌,治国靠魏征;晚年评价,魏征是面镜子。

637年以后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也没有什么劣迹,但发生了几件事情,比如他不再一视同仁,刻意抬高自己出身的关陇集团官僚,打压普通的官僚,不喜欢太子李承乾,慢慢喜欢魏王李泰,还有势力是支持吴王李恪的,所以朝廷开始明争暗斗,风起云涌,导致混乱,当年魏征在世时是相当维护太子地位的,现在唐太宗废除了太子,又立了个性格宽厚的李治。

太子李承乾被废后贬到黔州充军,也就重庆,最终死在这儿。

晚年的唐太宗李世民为身后事做了很多准备,比如太子即位的班子成员,还有古代对自己的记载,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忌讳当年的玄武门之变,所以关于自己的记载全部干涉、修改,留下了篡改史书的诟病,为后世皇帝树立了不好的典范;他的长孙皇后死的早,后宫没人管他了,除了早期霸占李元吉的妻子杨氏,还霸占庐江王小妾武则天,之后大肆收罗美女,大兴土木也不少行宫,大明宫、翠微宫、玉华宫、襄城宫等。

因唐太宗死于翠微宫,此宫被废为寺,图为现存的翠微寺。

年轻时候的唐太宗对秦始皇嬴政求仙丹被术士诓骗一事呲之以鼻,又嘲笑汉武帝刘彻也步及后尘,但到了唐太宗晚年时也想再活五百年,到处求取仙药,这是活脱的皇帝版“真香事件”,吃多了国内金石丹药也没什么效果,刚好出使印度的王玄策回来了,带回来印度神僧和神药,唐太宗吃了,暴卒,享年52岁,照这个态势进展的话,唐太宗再多活10年,估计就会变成汉武帝刘彻晚年式的人物,还好吃了点印度货,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