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城市之间的协作与专业化分工日益重要,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发展也成为当前城市在当下时代环境中实现快速发展的有力途径。
 
高铁,作为中国特色的交通网络体系,由于其快速的通勤能力,作为高新技术人才、知识、资金等要素的流动载体,成为了当前城市群发展的干线骨架。
 
高铁时代的到来,既疏解了大城市的产业经济功能,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又为中小城市的产业承接带来了发展机遇,形成龙头城市总体统领,中小城市专业化分工的区域格局,共同搭建城市群协同发展框架。
 
当下,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的高铁网络也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进建设,原本通往上海的高铁交通集中于沪宁、沪杭两大主动脉,串联了上海周边苏州、杭州、无锡、常州、南京等大城市,目前两大主干线的承载能力接近饱和,为进一步强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拉动环沪城市的协作发展,沪通、通苏嘉甬、沪苏湖、沪乍杭高铁也正在逐步完善,届时,不光是本底资源优势突出的南通、宁波、湖州等地级市与上海交通距离大大缩减,同时太仓、常熟、张家港等全国优秀百强县市,也将实现与上海的直接联动。
 
那么问题来了,高铁的到来究竟可以给城市怎样的变化?城市空间的格局因为高铁外部环境的导入会发生怎样的调整?
 
FTA有幸接受张家港高新区(塘桥镇)管委会的委托,在对高铁新城进行空间梳理中,初步得到一些可探讨的思考,将在本文与读者共享。

长三角高铁网络体系
高铁有什么样的效应?
 
高铁是把双刃剑
 
积极效应与消极效应并存
 
在长三角城市群当中,面向巨型龙头城市上海以及周边强大的一线城市,中小城市往往围绕高铁站点,以高铁新城的形式来承接大城市的溢出与辐射红利。高铁新城成为城市承载机遇红利的门户。通过高铁,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间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交互越来越快。
 
然而,高铁一方面给地方城市带来了资源导入的红利,激发城市的新一轮增长;同时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的会引起人口与产业的流失,因为一线城市优质的营商环境、高品质的生活设施以及便利的服务等等,势必会让原本留在当地的人才与企业向一线城市迁移。

高铁的积极效应:同城效应
如何能最大化的承接机遇,同时又能防止资源的过度流失?
 
认清区域角色,找到专业化分工,以不可替代的城市优势为基础,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因此,中小城市更需要抓牢本底的优势特征,不论是港口条件,亦或是产业基础,更或者是资源基础,梳理好原有城市的发展优势,以优势对接区域机遇,从而才能化解因高铁带来的城市边缘化风险。
 
张家港自始以来因港而生,因港而兴,用先天港口条件建立了牢固的港口工业基础,在面向高铁带来的机遇时,对接长三角,提升港口工业由原来的纺织、机电、化工、冶金等劳动密集型与原材料密集型产业,向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知识密集型与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型。高铁新城的建设正是张家港迈入港口发展2.0,开辟新兴经济增长的主导空间。张家港正是以本底港口工业资源基础作为专业优势,参与长三角协同分工,在长三角城市群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发展角色。

高铁的消极效应:虹吸效应
高铁能给周边带来哪些影响?
 
激发人口、服务业
 
以及高新要素的增长
 
通过国内外的研究,高铁站的开通对于不同国家的情况,主要集中在人口、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要素的增长层面。
 
据统计,1996 年日本全国人口增长较 1975年增长 1.13 倍,新干线周边人口增长为 1.35 倍;欧洲高铁的开通使得沿线的中小城市,如海德堡、吕德斯海姆的旅游业极速发展,大大推动了当地服务业的发展;
 
而在中国,相当多的高铁新城成为了当地产业经济区的引擎,无论是苏州工业园区、无锡高铁站亦或者杭州西站,都以高铁作为带动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日本新干线站点附近人口激增
在长三角区域,围绕高铁站开展高新技术发展是各个城市积极参与协同分工的重要抓手,张家港也不例外。张家港高铁新城承载了张家港整个城市的产业功能升级使命,作为高新技术要素导入张家港的门户区域,将发挥以高铁新城为起点,对接港口工业基础,以此拉动城市的全面转型。
 
高铁对城市空间格局会形成怎样的作用?
 
产业新城、卫星城、城市新中心
 
高铁新城空间构成往往形成三个圈层,第一圈层以高铁站作为核心,发挥交通枢纽的集散职能,第二圈层开始布局商业、商务、贸易办公等服务业类型;第三圈层则成为承载居住组团、产业组团的集中片区。相对于主城发展,高铁新城是主城功能的一部分,根据当地城市的发展阶段以及高铁新城的选址特征,大概归结为三种形式:产业新城、卫星城以及城市新中心。

高铁新城布局模式
1.产业新城:
 
对原有部分城市功能的疏解
 
产业新城是目前高铁发展的主流空间形式,匹配当下城市的产业竞争与经济增长的需求。
 
产业新城往往离主城不远,承接主城区某一产业的转移,促进该产业在高铁站周边成规模发展,既有利于联络区域城市分工,又便于本底产业优势的继续再扩大,形成一个产城融合功能相对健全的产业新城。
 
嘉善产业新城位于嘉善主城区南部,毗邻嘉善高铁南站,20分钟可直达上海虹桥交通枢纽。其紧抓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G60科创走廊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布局生命医疗大健康、智能网联汽车、商贸服务、影视传媒等产业集群,依托高铁新城助推嘉善产业发展。

产业新城模式图
2.卫星城:
 
对主城区的居住功能的补充
 
围绕高铁站点形成的卫星城在最初开通高铁的城市中经常出现,这类新城依托超大城市与本地城市的居住成本差异,利用高铁站便捷的通勤优势,围绕高铁新城形成居住功能主导的卫星城市。不仅起到疏解超大城市人口规模,缓解城市病问题,同时也改善了居住属性。
 
例如早期的松江,但随着时代发展的需求,卫星城在以后的发展中,以居住为优势,导入产业资源,形成功能相对健全的独立新城。

卫星城模式图
3.城市新中心:
 
对主城区的城市功能进行全面升级
 
以高铁新城形成城市新中心的模式往往集中出现在老城被传统功能占据,新的城市功能无法落地的这类城市。老城区城市空间被传统商贸、工业、物流等功能所主导,而新时期需要发展的功能,如科教、商务、金融、研发等无法实现空间落地。
 
所以高铁新城的到来正成为这些城市新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形成城市发展的新中心,与原有老城共同构成城市双核驱动的发展框架。
 
苏州工业园区以苏州园区站作为区域交通核心,以金鸡湖作为城市新中心,环湖布置金融、商贸、会展、科教、研发等城市职能,逐步完善产业、教育、居住等功能,形成完整的城市结构。同时苏州老城保留传统历史文化与风貌格局,旅游业为主导,与工业园区形成新旧共生、协同发展的城市模式。

城市新中心模式图
张家港高铁新城该建设成为什么样?
 
助力城市功能与
 
产业功能升级的城市新中心

图片源于网络:张家港
张家港高铁新城总体定位为张家港的现代化新城,是承载张家港城市功能升级与产业功能升级的空间载体,是张家港面向长三角一体化机遇的城市新中心。
 
张家港高铁新城整体空间布局围绕两大核心展开:
 
依托黄泗浦公园靠近主城的优势,通过宜居的生态环境提升原有主城的居住品质,围绕该核心形成科教、文化、旅游、康养、商业组团职能,是张家港高品质生活的集中展示区;
 
依托高铁站点联络长三角区域城市群的优势,布局促进产业发展的功能组团,围绕产业转化、自主创新、研发创新以及成果创新,推动张家港的产业转型。
 
张家港高铁新城是对原有主城功能的全面升级,一方面推动城市产业向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方向转型,另一方面补足张家港新时期的现代化城市功能,搭建张家港产城融合的城市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