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什么把两个聪明的儿子杀了,留下两个智商一般的儿子?

优质回答:

武则天和高宗李治生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是死在了武则天手里,三儿子和四儿子也被武则天折腾得半死。但是死的两个儿子未必聪明,活下来的两个儿子也不见得智商一般。毕竟,只有活着的人才有资格讨论智商。

只为夺权,武则天杀了两个儿子

长子李弘出生的时候,武则天还是高宗李治的昭仪,位居王皇后和萧淑妃之下,所以李弘只能算高宗的庶五子,皇位和他没啥关系。

但过了仅仅两年,手腕高超的武则天就斗倒了王皇后和萧淑妃,让高宗立她为皇后。这样一来,李弘也就成了嫡子。由于前任皇后无出,所以就此时而言,李弘也是李治的嫡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高宗废掉了原本为太子的庶长子李忠,改立李弘为太子

子以母贵,母以子贵,武则天成了皇后,儿子成了太子,这在其他女人而言,已经算是达到人生的巅峰了,再也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了。但是,武则天可不是普通女人啊。

李弘为太子时,年仅4岁,但显然他继承了其父亲的忠厚之风,而没有继承母亲的狠辣,就好像汉朝时吕后的儿子刘盈一样,非常仁厚。

比如前文提到的萧淑妃,被武则天害死之后,留下了两个女儿,以武则天的性格,这两位公主一直被幽禁在宫中。但李弘趁着高宗出行东都洛阳、自己奉命监国之机,上书请求高宗放两位姐姐出宫婚嫁,并得到了高宗的许可。除此之外,李弘还有很多赈灾、分地之类的善举,总之朝野上下都对这位太子赞誉有加。

李弘的优秀表现,本来与武则天的利益是不冲突的,即便将来高宗死后,李弘继位,那她就是皇太后,还是可以掌握实权的。可问题出在,高宗还没死,就想把皇位禅让给李弘,这里面问题可就大了。

一旦高宗成了太上皇,那么武则天就成了太上皇后,而不是太后,所以只能和高宗一起隐居幕后,也就自然失去了对朝政指手画脚的资本。此时武则天的根基尚未稳固,还没有办法从高宗和李弘父子两人手中抢到权力,但如此退出政治舞台武则天也不甘心,那么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弄死高宗,二是弄死太子李弘。弄死高宗武则天没有把握,但弄死太子难度不大,更重要的是太子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不会引人怀疑。

675年四月,李弘随高宗和武则天出行洛阳,在合璧宫绮云殿猝然离世,年仅23岁。李弘死后,被高宗追谥为“孝敬皇帝”,这似乎也从侧面证明了高宗准备禅位给李弘的说法,毕竟在此之前,还没有过父亲追封自己儿子为皇帝的先例。

李弘死后,高宗又立嫡次子,也是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李贤为太子。

李贤比李弘小两岁,出生十个月后武则天被册立为皇后,所以他的身份也从庶子变成了嫡子。李弘猝死在洛阳时,李贤已经21岁了,估计对大哥的死也有所怀疑,所以他和母亲武则天的关系十分紧张。武则天曾送《少阳政范》和《孝子传》给李贤,并亲笔写了书信,以责备他的不孝。“又数作书诮嚷之”以至于皇宫中有流言说“李贤不是武后亲生,而是武后的姐姐韩国夫人与高宗的儿子。”母子关系之恶劣,由此可见一斑。

公元680年,即李贤当上太子的第五年,突然有人向高宗检举太子谋反,高宗命人去查,果然从太子的马房里搜出了数百副铠甲。在古代,家里可以藏几把刀,这都不要紧,但铠甲却是重点违禁品,普通人家只要查到一副便是死罪,如今李贤家里抄出来数百副铠甲,这谋反的罪名算是坐实了。

但是此案疑点太多,高宗也心存疑虑,于是就想要赦免李贤,但武则天说,“为人子心怀谋逆,应该大义灭亲,不能赦免罪行。”于是,李贤被废去太子位,贬为庶人,幽禁在长安。后来又被流放到巴州,走时妻儿仆从衣裳单薄,十分凄凉。皇太子李显为此上书恳请帝后怜悯,稍赐春冬衣物。

684年,武则天派亲信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前往巴州,将李贤囚禁别室,逼令自杀,死时年仅二十九岁。

武则天杀李贤,主要是因为母子不合,在武则天看来,这个儿子和自己不是一条心,偏偏李贤能力还很突出,如果李贤继位,那么对自己将来掌权会是一个极大的阻碍。虽然母子连心,但在儿子和利益面前,武则天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

李贤曾作了一首诗讽刺武则天,“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并令乐工反复演奏。不知道是不是这首诗打动了武则天,但武则天另外的两个儿子没有遭到毒手。

另外两个儿子,先后当了四次皇帝

李贤被废之后,嫡三子李显就被立为了太子。大约三年之后,高宗病逝,李显即位,即唐中宗。

李显和他两个哥哥一样,也是一个不安分的主,他继位之后,立即着手组建自己的势力,试图摆脱武则天的控制。当时朝中大臣大多已投在武则天的门下,所以李显决定重用皇后韦氏的娘家人,以和母亲分庭抗礼。

然而,政治不是过家家,李显明显是操之过急了,他重用的这些人没有任何根基,突然提拔上来,难免不引起武则天的疑心。于是,在登基仅55天之后,武则天就下诏将其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

或许是觉得再杀这个儿子,那“瓜田”可就真的稀了,这次武则天没有下杀手,但李显先后被软禁于均州、房州十四年,也算是尝尽了人世艰难。

李显被废之后,武则天又立小儿子李旦为帝,即为唐睿宗。李旦还是比较听话的,对武则天唯命是从。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被软禁在皇宫中,不得预闻政事,甚至在皇宫中也不能自由行动。当时天下有很多人为李旦打抱不平,起兵造反,要求武则天还政给李旦,比如徐敬业、裴炎等人,都被武则天给杀了。

对此,李旦不但不敢说话,就连武则天假装要还政给他的时候,他也不敢答应,只是一个劲地请求母亲继续临朝称制,把持朝政。690年,武则天想当皇帝了,李旦赶紧申请退位,从皇帝变成了皇太子。

在如此小心翼翼的表现之下,李旦总算保住了性命,但他的老婆和下属算是倒了霉。太子妃刘氏、德妃窦氏被武则天秘密处死,埋在宫中。李旦的一个乐工叫安金藏,被迫当众剖腹,只为证明李旦没有谋反。

到了公元698年,武则天年纪也大了,开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在狄仁杰等人的劝说下,最终还是决定将江山还给李家。于是,武则天派人去召庐陵王李显回京,将其立为太子。李旦虽然失去了太子之位,但对他来说反而是一种解脱,因为谁当太子谁倒霉啊。

为了讨好武则天,李显将女儿永泰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孙、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然而这并没起到什么用处,701年九月,李显的嫡长子李重润和永泰公主夫妇,闲谈时流露出对武则天私生活的不满,别人告发,结果三人全部被赐死。儿子、女儿、女婿被杀,李显甚至连都不敢开口为他们求情。

就这么熬啊,熬啊,终于到了705年,武则天已经82岁了,这一年张柬之等五人发动了神龙政变,赶武则天下台,并拥立李显为帝。值得一提的是,政变发动时,李显躲在家里不敢出来,甚至张柬之等人去请他的时候,他还推三阻四,最后几乎是被胁迫着进宫,可见李显对武则天实在是太害怕了。

李显继位之后,并没有报复武则天,反而见到武则天面容憔悴时,感到非常难过。这个时候,两人才重续母子之情。九个月后,武则天在上阳宫去世,遗诏省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也就是说武则天最终并不是以皇帝的身份,而是以高宗皇后的身份下葬的,等于自己把自己废了。

武则天死后,李显重用外戚,打击张柬之等功臣集团,成功实现了政治平衡。但他没想到,曾与他共患难十几年的皇后韦氏也是个武则天一样的野心家,为了抢班夺权,最终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合谋将李显毒死了。

李显死后不久,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就联合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杀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并拥立李旦为帝。至此,李显和李旦都是两次登基,两兄弟合起来当了四次皇帝了。

李旦继位之后不久,因为烦心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争斗,索性禅让皇位给了李隆基。不久之后,李隆基又发动了先天政变,赐死了姑姑太平公主,虽然太上皇李旦亲自为妹妹求情,但李隆基没有答应。

综上所述,武则天的四个儿子中,李弘和李贤都是因为挡了武则天称帝的道路,所以才被武则天除去。从李显打击功臣集团的过程来看,也是一个很成熟的政治家,如果不是被老婆和女儿背后捅刀子,绝不会是如此下场。李旦则是典型的对权力兴趣不大,两次登基,两次让位,虽然也有被迫的成分,但也可以看出李旦的确不留恋皇位。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四兄弟中反而看起来最“弱”的李旦得以善终,谁又能说李旦不聪明呢?

其他网友观点

我觉得武则天杀死两个聪明儿子,而留下智商一般的儿子。一方面是聪明儿子对她的皇位有威胁的。留下知商一般的儿子,能给她传宗接代,享受天伦之乐吧。

其他网友观点

武则天生四子,占唐高宗儿子总数“半壁江山”。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高宗一共八个儿子,其中五子之后均为武则天所生。也就是说,自武则天由感业寺被接回宫中,高宗皇帝几乎没有宠幸别的妃嫔,要不然怎么解释其他妃嫔没有子女降生的现象呢!所以,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印证武则天受宠及霸道的程度。

(武则天剧照)

武则天的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其中长子李弘于公元675年猝死,刚满23岁。次子李贤于公元684年客死巴州,时年不过30岁。关于次子李贤之死没有争议,他是因“谋反”被武则天查实,于是先被流放巴州,后被丘神勣逼杀。事后从武则天的态度来看,显然丘神勣得到了她的授意。但对于李弘之死争议颇多,多认为是遭到武则天鸩杀,推测理由有三条:

一、唐高宗疾患缠身,心力交瘁,于是想提前传位于李弘,而武则天已有称帝野心,于是将李弘视障碍清除。

二、李弘曾建义母亲释放两个被囚禁的姐姐(萧淑妃之女)。理由是,一来事隔多年,对萧淑妃的仇恨应该化解,其后代更不应该继续承担;二来她们远超婚嫁的年龄,所以应该还她们正常人的生活。武则天听后嫌弃儿子多事儿,心中遂产生怨恨。

三、高宗皇帝为李弘选了太子妃,但尚未大婚时却被武则天的外甥贺兰敏之污辱。武则天担心将来李弘会报复自己娘家人,故此又为她除掉儿子增添一个动机。

(唐高宗与武则天剧照)

上述观点仅是以推测或传言的形式被《新唐书》等其他史籍所采纳,而后世史学家多对武则天鸩杀李弘产生质疑,并最终认为李弘是死于肺痨,也就是俗称的“肺结核”。但是结合本人的一些医学常识来看,肺痨的猝死几率不大。得益于外公就是一位老中医,现在已经八十岁多岁,依然精神矍铄,悬壶济世。故此本人也耳濡目染到了一些东西,这里班门弄斧一番,仅供参考。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的消耗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消瘦、咳血、乏力、颧骨处潮红、夜间盗汗等阴虚阳亢症状。在古代,凡是患此病者基本就是一个“油尽灯枯”的结局,不会出现骤然死亡的现象。因此,李弘之死有些扑朔迷离,客观上讲死于武则天之手的可能只占到百分之五十。

(武则天与李弘剧照)

那么,武则天为何先杀了两个聪明的儿子,而留下两个智商平平的儿子呢?

纵观武则天的一生,她杀子的举动自然是为了将来称帝而铺路。所以杀谁并不存在主观的选择性,只不过是顺序问题,因为首先阻碍武则天的是李弘,其次是李贤,然后依次为李显、李旦。也就是说,如果把他们兄弟四个的出生换个顺序,被杀的还是长子和次子。所以,根源是涉及到一个“宗法制”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李弘作为长子,那么他就是皇位的首要人选,他之后便是李贤,李显、李旦,如果武则天要称帝,那么只能逐一将他们排除。或杀或留,另作定夺。

其实在李弘之前,高宗皇帝已经立长子李忠为太子。李忠的母亲是宫人出生,原本无缘太子之位,但是有些事情就是阴差阳错。因为当时高宗的发妻王皇后不会生育,如果她要保住后宫的地位,那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儿子被立为太子。正是因为这是一个最浅显的道理,所以王皇后将李忠过继为自己的儿子。这样一来,李宗有了嫡子的身份,自然就被立为太子。但后来王皇后在同武则天争斗中失败,继而被废,所以李忠的太子位置也就名存实亡。不久,武则天当上皇后,太子的人选自然要在武则天的儿子中重新选立,于是嫡长子李弘当仁不让。

(李贤剧照)

李弘去世后,高宗皇帝又把次子李贤立为太子。李贤为人比较刚毅有个性,但同母亲武则天关系向来不融洽。高宗李治很器重李贤,命他三次监国。不出竟然,将来李贤必然接高宗的班儿。所以,武则天明显感觉到了来自李贤的压力,因为不排除当时她已经有了称帝的想法。而宫中术士明崇俨极善察言观色,他知道武则天的心思之后,开始在高宗面前搬弄是非,贬损李贤。后来明崇俨被刺杀,武则天认定是李贤所为,随后又搜到李显“谋反”的证据,于是高宗只好将李显贬为平民,流放于巴州。显然李贤的结局全是拜武则天所赐,而武则天更感觉李贤活着始终令她寝食难安,所以在高宗去世后授意丘神勣将其逼杀。

李贤被废后,高宗皇帝又立李显为太子,并且还将李显之子李崇润立为皇太孙。此举一来遵循宗法制的原则,二来排斥武则天。特别是李治去世前还命宰相裴炎为顾命大臣,以辅佐李显。但是李显想尽快摆脱武则天的阴影,于是打算将岳父韦玄贞由普州参军升为豫州刺使,然后再任命为宰相。其实他这样做的后果,同时得罪了两个人,一个是武则天,另一个就是裴炎。得罪武则天是因为另起炉灶,得罪裴炎是因为裴炎的利益受损,因为一旦韦玄贞成了宰相,裴炎这个顾命大臣也就没得玩了。所以,李显这招很不明智,起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最终使裴炎同武则天站在了一条线上。因此,李显的下场很惨,裴炎亲自率兵士逼他下台,然后被贬为庐陵王,先后被流放均、房州二州。

(李显剧照)

李显被废后,裴炎同武则天拥李旦继位。有了三位哥哥的前车之鉴,李旦明白自己的斤两,于是对母亲武则天百依百顺,否则小命很快就混没了。即便如此,武则天还嫌李旦碍眼,于是将其囚禁。武则天“改唐建周”后,李旦的皇帝名号被免,改为皇嗣,赐“武姓”,依旧遭囚禁,直到武则天打算还政于李唐、迎回李显的第二年(公元699年),李旦才恢复自由。那么,武则天为什么不杀李显、李旦呢?

首先没有必要。因为二人均被牢牢操控,李显融三差五遭到巡视,每次被吓个半死,所以武则天感觉不到他的威胁。而李旦与外界的联系都被切断,处境同坐牢没什么区别,况且他丝毫不敢造次,就连两个妃被处死都装作若无其事。因此,正是由于二人卑微到令武则天感觉不到任何威胁,所以也没有必要斩尽杀绝,再说毕竟还有血缘关系维系。

其次武则天还需留后路。因为武则天花甲之年称帝,最紧迫的事情不是享受皇帝的快乐,而是将来传位的顾虑。如果将两个儿子杀掉,那么江山社稷自然落到“外人”之手。即便当时武则天有传位于侄子武三思及武承嗣的念头,但她也不想那是唯一的选择。

结束语:

综上所述,武则天对四个儿子只能酌情处理、区别对待,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统统杀掉。需要说明的是,武则天的几个儿子都很聪明,只不过是受环境影响而性格迥异罢了。李显、李旦之所以让人产生偏见,前者是纵容韦皇后把持朝政,还落个被毒杀的下场,后者是被儿子李隆基逼着做了真正的太上皇。但是,以当时恢复李唐之初的混乱局面,两个人的能量也只能发挥于此,只不过是性格有些软弱,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错误局面,但智商并不存在问题。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评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