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纠缠这个问题,因为觉得很无聊,“智商”与“智力”不是一回事吗,其实,还真不是一回事。 “智力”是地基,是硬件,“智商”是经验,是软件。 智力高的人也许智商不一定高,因为经历的事不多,所以经验不足,但学的快,但如果有所信念的话,有可能会有选择地做。 智商高的人,智力不一定高,但经验丰富,所以有可能比智力高的人混的还要好 简单举例:智力分5级,智商分5级, 有的人有可能智力3级,智商4级,也有可能智力4级,智商2级,谁更高明一些还真是很难分清。 但有一点不同,智力高的人看问题会更远一些 现在说一下古时候的科举,科举考的是什么,八股,诗赋,策论,考这三样有什么意义呢? 先不要批判我,听我说说看看有没有道理。 考八股是看人的“毅力”,没有毅力的是学不透的,但这又是诗赋和策论的基础 考诗赋是看人的机智和平衡,还有性格,写过古诗的人都知道要出彩,怎么出彩,该怎样把握即惊艳又不落俗套,是张扬还是内敛,人的性格都是以往的经历,很难改变(这是心理学的范畴,不细说) 考策论是看人的智力,注意,不是智商,是看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和处理方法,智力不高的人是写不出惊艳的策论的。

所以古时候选人是有可取的地方的,只是由于封建制度的原因,不重视自然科学。 那么,现在的应试教育只学到了古代科举的形式,而没有学到神韵。 为什么呢?因为选取的都是靠经验的结果,比如做题做的多,学习够刻苦,在考试的时候自然会有好的成绩,选的是智商型人才,而不是智力型人才 而策论呢,也就是作文,出题的不高明,做题做的高明的反而得低分,而且所占的分数也不高。 本末倒置啊,不得不感叹,逻辑理论不重要,经验重要啊。 理科也是同样道理,不考解决问题的思路,考的是学习过的答案。 是出题者不高明,还是方向错了。 西方的教育是怎么选人才的我没了解过,但我在想,中国50年后,100年后的人才会是什么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