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淮南王处处与汉武帝刘彻作对?

优质回答:

一,汉文帝和淮南王兄弟,应了淮南童谣:兄弟两个不相容

淮南王刘安,他觉得他父亲刘长的死是汉文帝刘恒一家造成的。这种杀父之仇,一直影响着刘安三兄弟。尤其是刘安在这个问题上不能释怀,所以,造成了刘安一家三代与汉景帝一家三代的隔阂。

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这种斗争就最为激烈了。叔叔与侄儿,藩王与帝王的分歧越来越大,不可调和了。造成这种真相的是汉朝进展了近六十余年,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给了刘安一个错觉,他认为他的机会到了。

刘长是汉高祖刘邦的七子,出生于公元前198年。汉高祖刘邦北征回来,女婿怕他年老没有暖被窝的,就把赵姬送给老丈人,刘长就出生了。

刘长的母亲赵姬原是赵王张敖的姬妾,汉高祖刘邦于东垣追剿韩王信余部之余,回到邯郸,女婿张敖送美人赵姬,汉高祖刘邦将她临幸后怀上身孕。由于“柏人事件”,张敖因涉嫌刺杀汉高祖刘邦被召到长安受审,其亲信,后宫全部被关入大牢,身怀六甲的赵姬也在所难免。

赵姬性格刚强,生下刘长之后于狱中自杀,刘长则由吕后抚养。汉高祖刘邦灭淮南王英布后,将刘长封为淮南王。刘长渐渐长大,一直为母亲之死而耿耿于怀刘长费了许多精力才打听清楚,原本母亲赵姬入狱后,舅舅赵兼便托人找到汉高祖刘邦,希望准许妹妹入宫静养产子,但正在恼怒之中的汉高祖刘邦没有理会。后来赵兼托审食其去求吕后。由于吕后醋意大发,不理会,刘长母亲恼羞成怒,自杀而死。

汉朝大臣诛杀吕氏后 ,四公子刘恒继位后,刘长是一定不满意的,刘成认为审食其当时没有尽力,成使他母亲自杀死了。刘长就杀了审食其。事后也没有被处罚。但是,汉文帝的母亲家对刘长非常地怕。但是在深谋远虑的汉文帝“关照”下,刘长越来肆意妄为,淮南国不再施行汉朝的法令,本人行事同帝王没什么分别。这种行为是不能容忍的,但汉文帝还是忍了。汉文帝如此,刘长就没有人管得住了……

公元前174年,也就是汉文帝继位的6年后,刘长在谷口造反。汉文帝又宽恕刘长,从宽处理让刘长巴蜀劳动改造,下令:遣刘长带着妻妾若干到蜀地居住,每日供应五斤肉,二斗酒。其余煽动参与者一律诛杀。刘长自己都觉得没有脸见人,所以不吃不喝。还没走到流放的目的地雍县就绝食而亡。

说实在的,刘长的死,汉文帝要占一半的责任。理由是汉文帝一步步将他引诱刘长犯罪。他醒悟过来后,已经没有退路了,所以他绝食而死。

二,刘长死后,朝廷及薄家如释重负,但是,刘长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刘长死后,留下孤儿寡母后房姬妾一大堆。汉文帝触目伤怀,将三个幼侄子分淮南国封刘长儿子们为诸侯。公元前164年,刘安封为淮南王、刘勃封衡山王、刘赐为庐江王,依旧用淮南国故地当作他们的封地。

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刘安其实打算起兵响应,结果被相国骗夺兵权。朝廷后来不想深究,安定为上,所以对淮南三国进行了表彰。七国之乱很快平息,刘安“因祸得福”,躲过一劫,汉景帝稳定为大局,没有计较。

但是,刘启,汉景帝是知道淮南王干了这些事情的。他能不给儿子汉武帝刘彻说吗??

三,淮南王与朝廷的这些过节,刘恒,刘启,刘彻都知道。但是,这房大宗没有动淮南小宗。

01,刘安养宾客——帝王认为,诸侯养宾客有异心。

刘安反抗朝廷的根源在于从不认为父亲有错,一直认为是皇族的不容。从景帝到武帝时期,刘安一直不安分,蠢蠢欲动。

刘安读书鼓琴,辩博善为文辞,不喜欢嬉游打猎,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其中有苏非、李尚、左吴、陈由、雷被、毛周、伍被、晋昌及大山、小山等等,在其主持下编写《鸿烈》(后来称《淮南鸿烈》,也称《淮南子》)。

这就是刘安的“文人恶习”——养宾客。战国四公子养宾客,祸乱朝廷,危害国家。汉景帝汉武帝刘彻两朝廷的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婴都养宾客,结果招帝王厌恶,最终以不善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家财入了国库。刘安写文章讨好窦太后,以此类推,制约汉景帝,汉武帝刘彻。所以,刘恒子孙对刘安没有好印象。

02,刘安派女儿刘陵充当间谍,拉拢帝王近臣,刺探情报。

刘安用心险恶,把自己的女儿都用上了,“中恫长安”就是当特务,刺探朝廷方针政策。整顿军事,蓄养武士,招徕门客和江湖亡命。积累财富,从容应对朝廷的大政。企图渔利中央。

03,刘安积累三十余年,有心反抗,却没有机会。刘安,私同诸侯和朝廷往来。

建元二年(前139年)刘安入京朝见汉武帝刘彻。帝王的舅舅、太尉的田蚡,与刘安原有交情,亲自到霸上迎接。对刘安说:“现今陛下没有太子,大王是高帝王的亲孙,施行仁义,天下无人不知。假如有一天宫车晏驾,皇上过世,不是您又该谁继位呢?!”刘安大喜,厚赠田蚡金银钱财物品。他们长期保持联系。后来田蚡受淮南大案,弄得发了疯。

04,刘安家庭不和,不执行朝廷推恩,让儿子们打了起来,影响很坏

刘安有个庶子刘不害,年龄最大,因不受刘安喜欢,王后荼更不喜欢。刘迁不以其为兄长。刘不害的儿子刘建,才高负气,常怨望太子轻视父亲,又因其父不得封侯而心怀不满——违背朝廷的推恩令。刘建阴结交外人,打算搞垮太子刘迁,以其父代之。刘迁得知,将刘建逮捕拷打。刘建心里越加怨恨。他了解到刘迁曾想谋杀汉中尉的情况之后,于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派其友人严正向汉武帝刘彻上书,说才干出众的刘建知道淮南王太子阴谋之事。淮南大案由此发了。

05,积怨,使人公报私仇

汉武帝刘彻将此事交给廷尉、河南郡处治。这时辟阳侯审食其之孙审卿插了一手。审卿怨恨淮南厉王刘长杀了其祖父审食其,便向其友好丞相公孙弘添油加醋地告发淮南之事。汉武帝刘彻派汉朝酷吏张汤,丞相公孙弘特办淮南大案。这些人串连起来,把淮南大案与衡山大案一起办理。这样一来,刘长的儿子刘安三兄弟全部被牵扯进来,成了铁案。

四,由于汉武帝刘彻要打匈奴,向天下征兵,淮南王不放雷被等人从军,被告发

刘安在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勾结田蚡,整治攻战武器,以金钱赂遗郡国,觊觎帝位。王后荼和太子迁也专擅国政,夺民田宅,滥捕无辜,无视汉法。元朔五年(前124),刘安因阻拦郎中雷被从军击匈奴,被削夺二县。元狩元年(前122),有人告发刘安谋反。武帝交丞相公孙弘和廷尉审理。刘安恐阴谋败露,决定抢先发难。结果,为谋士伍被告发。刘安自杀,王后、太子被处死,宾客及与阴谋有牵连的列侯、二千石和豪杰等数千人都以罪受诛。淮南王国被废,其地改置九江郡。

由于审卿、丞相公孙弘、张汤等待权势人物特办淮南大案。他们知道汉武帝刘彻的心思,所以迎合了汉武帝刘彻“攘外先安内”的政策。加上刘安有阴谋造反一事明白,汉武帝刘彻下决心消除这些“不遵守国家政策”的宗亲贵戚。集中精力去应付匈奴。如此一来,刘安数十年来与汉武帝刘彻一家的过节就有个交代了。

书生造反,十年不成,大概就是说的刘安。他在汉文帝时,就与朝廷有怨恨,在七国之乱时,差点投身其中,成为叛逆。在汉武帝刘彻时,又欺负汉武帝刘彻年幼,藐视汉武帝刘彻在匈奴的压制和国内诸侯势力强大的双重压力下,希望汉朝朝廷垮台,然后,由他刘安出来收拾残局,获得皇位。就此看来,刘安与汉武帝刘彻的过节就不是私怨,而是汉朝国家的叛逆之人了。

其他网友观点

第二任淮南王刘安和汉武帝刘彻之间的矛盾,属于家族矛盾,汉文帝刘恒抢了第一任淮南王刘长的皇位;刘长在汉景帝时造反,刘启将其流放,刘长死于路上;汉武帝刘彻时,刘安又造反,被诛杀。

汉文帝与刘长的恩怨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吕后死后,陈平、周勃等人诛灭诸吕,又杀了后少帝以及汉惠帝刘盈的其他儿子,国家就没有帝王了,继续选一个人出来。

然而此时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已经被吕后杀得差不多了,仅剩两人,一个是淮南王刘长,另一个是代王刘恒。从礼法上说,刘长比刘恒更有资格当帝王。

刘长是汉高祖刘邦的小儿子。汉高祖刘邦在追剿韩王信的余部时,路过赵国。当时的赵王是张敖,为了讨好汉高祖刘邦,就把自己的一个美人赵姬送来,伺候汉高祖刘邦睡觉

说起来,这位张敖也是一位名人,他的妻子是汉高祖刘邦的嫡女鲁元公主,他的女儿张嫣后来嫁给汉惠帝,就是著名的“处女皇后”。

可能就连张敖也没料到,赵姬伺候了汉高祖刘邦一晚,居然就怀有了身孕。张敖只好修了一座宫殿,专门让赵姬居住,自己则从来不敢进去。不久之后,赵国的国相贯高谋反被告发,张敖当作赵王有领导责任,所以被召去长安接受讯问,他的亲属、部下、姬妾则都被关进了大狱。

这个时候,赵姬已经快要生了,于是托人转告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正在气头上就没有理会,也可能不相信这个孩子是自己的。赵姬的弟弟赵兼又去走审食其的门路,因为审食其和吕后“私交”很好,想让他转告吕后,请吕后帮忙求情。吕后正因汉高祖刘邦在外面寻花问柳生闷气呢?,自然也不肯帮忙。

身在狱中的赵姬求告无门,心灰意冷,而她的性格又十分刚烈,不堪忍受这种屈辱,便在生下刘长之后,愤而自杀。汉高祖刘邦这才懊悔不迭,遂让吕后抚养刘长,这也是他没受吕后迫害的真相所在。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他的母亲叫薄姬,原本是魏王豹的姬妾,魏豹被韩信灭了之后,薄姬就当作俘虏被送进了宫中,不过只是纺布的劳工而已。有一次无意中被汉高祖刘邦看到,诏令其进入后宫。和薄姬一起进宫的另外两人都得到过宠幸了,而薄姬一年多了还没见过汉高祖刘邦的面。有一次,那两位朋友和汉高祖刘邦谈起此事,汉高祖刘邦一时兴起,就临幸了薄姬一次。

和赵姬一样,就这一次就让薄姬怀上了身孕,生下了刘恒。由于薄姬不受宠爱,连带着刘恒也不受宠爱,八岁就被封为代王,赶到地居偏远的代国去了。同样,母子二人在吕后当权的时候,逃过了一劫。

这两人相比,都是庶子,但刘恒的年龄稍大一些。但刘长是吕后抚养长大的,相当于过继给了吕后,至少算汉高祖刘邦的半个嫡子,在地位上要高于刘恒,这一点从两人王国的位置上就看得出来。

但是,陈平、周勃等群臣不考虑这些,他们考虑的是,首先被排除的是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这两个人都是汉高祖刘邦庶长子刘肥的儿子,虽然他们在诛灭诸吕时出了大力,但两人的母族力量强大,如果让他们继位,只怕吕后的事情还要重演。更何况,这两人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辈,刘肥也不是汉高祖刘邦嫡子,所以在礼法上也不合适。那么就只剩下刘恒和刘长了。

两相比较,刘长是吕后抚养长大的,说不定对吕后有感情呢?,而陈平他们诛杀诸吕,最怕的就是吕家的后人找他们报仇,因此刘长也被排除了。唯一剩下的选择,就是刘恒了。

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刘恒抢走了本该属于刘长的皇位,而刘长本人也对此一直愤愤不平,他和汉文帝一起去打猎,同乘一辆车,并排坐在前面。而且他也不称文帝为帝王,而是叫“大哥”。

汉文帝可能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且当年的八个兄弟,如今就剩哥俩了,难免纵容一些。刘长恼恨当年审食其没能帮忙救出母亲,竟然亲自上门,一锤头砸死了审食其,而汉文帝居然也没追究。更离奇的是,刘长谜团谋反,被人告发,汉文帝竟然打算不予追究。

这时候,朝中的大臣们终于看不下去了,联名上书请求诛杀刘长,文帝不许。大臣们连续三次进谏,文帝还是不肯杀刘长,只是削去了他的王爵,并将其流放到蜀郡。但文帝又怕刘长受到委屈,特意叮嘱说,“供给刘长每日食肉五斤,酒二斗,”还允许刘长带上十名姬妾同行。

汉文帝的意思,是让刘长尝尝苦头,堵一下大臣们的嘴,再让刘长回来。可是刘长骄横惯了,哪里受得了这种屈辱,在路上绝食,没到蜀郡就死了。

文帝非常懊悔,于是封刘长的四个儿子都为侯,八年之后,其中一个早夭,其余三兄弟都长大成人,汉文帝又封他们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淮南、衡山、庐江,刘安为淮南王,刘勃为衡山王,刘赐为庐江王。

汉景帝与刘安的恩怨

第一任淮南王刘长死的时候,刘安才七八岁,到他被封淮南王的时候,已经十五六岁了。对于当年的事情,肯定有人讲给他听不知道多少遍了,在他的心里,并不认为是自己的父亲造反,而认定是汉文帝逼死了父亲,这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刘安被封淮南王十年之后,七国之乱爆发,刘安就想趁机起兵响应,以报杀父之仇。他的相国对他说,“大王必欲发兵应吴,臣原为将。”刘安大喜,将兵权交给了相国。但淮南国相得到兵权之后,立即指挥军事布防,防守叛军,倒向了汉朝廷,而不听刘安的指挥了。刘安对此无可奈何。

七国中为首的吴王刘濞又派使者去联络刘安的弟弟衡山王和庐江王,两王都不予理会,刘安首次造反就此胎死腹中。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汉景帝出于安抚各诸侯王的需要,大度地对刘安意图谋反之事不予追究,刘安仍旧当他的淮南王。

汉武帝刘彻与刘安的恩怨

汉景帝死后,武帝继位。武帝对这位远房叔叔十分敬重,刘安也作出一副恭顺的样子,叔侄之间表面关系看起来还算融洽。

公元前139年,刘安入京朝见汉武帝刘彻。当时身任太尉的田蚡,对刘安说,“现在的帝王没有子嗣,如果一旦出了什么意外,您是太祖帝王的亲孙子,这皇位还不是您来坐吗??”

田蚡本就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小人,这句话可以视为他对刘安的一句恭维,但刘安却当了真,厚赠田蚡金银钱财物品,并开始广结宾客,准备谋反。

离奇的是,在此之后的十七年里,刘安的造反行动始终停留在谋划阶段,没有实施。

公元前135年,天空出现了彗星,有人对刘安说,“当年吴王造反的时候,彗星的尾巴只有数尺长,就流血千里,现在彗星的尾巴长至满天,岂不是天下有天下大战?”暗指刘安如果此时造反,一定能够成功。

刘安听后,心情更加热切,但却仍旧没有行动,继续谋划。他派自己的女儿刘陵长住京师,结交汉武帝刘彻近臣,刺探情报。

就这样,刘安的谋反计划的十几年,始终没有付诸行动。但事情却在公元前123年有了变化。

刘安的世子是王后荼所生的刘迁,很受刘安的宠爱。刘安的长子叫刘不害,是庶子,却不为刘安喜欢,因此刘迁对这位大哥也很不尊重。

刘不害有个儿子叫刘建(名字存疑),对刘迁不尊重其父的行为很不满。而且,此时推恩令已经执行五年之久了,刘不害因为不受刘安爱慕,本该被封侯的刘不害始终没有得到爵位。于是,刘建就打算搞垮刘迁,让父亲刘不害取而代之。这事被刘迁知道以后,就派人将刘建打了一顿。

刘建自知无法扳倒刘迁,便向汉武帝刘彻告密,说刘迁曾想谋杀汉中尉。汉武帝刘彻也说不上信还是不信,就将此事交给廷尉、河南郡处置。武帝时期,廷尉是打击封疆贵族的主要武器,令人闻风丧胆。这个时候,审食其的孙子审卿插了一手,向其友好丞相公孙弘添油加醋地告发淮南之事,以报当年刘长杀死审食其之仇。

河南郡府审问刘建,了解了大致情况,并很快上报给了廷尉,廷尉又汇报给了汉武帝刘彻。就在这种情况下,刘安对是不是造反仍旧犹豫不决,造反他没有把握,却又不愿意冒风险。他定下了一系列的造反步骤,但当情况出现变故时,又不知道该怎么应对,犹犹豫豫,最后又做了一个最愚蠢的决定。

刘迁对刘安说,“我犯的是谋杀朝廷重臣之罪,但参与谋反的人都死了,不如我去廷尉处认罪,您再等待好的时机。”刘安点头同意,刘迁刎颈自杀,却未能丧命。

然而,他们父子俩都忘了,还有一个叫伍被的人没死呢?。伍被出首,告发刘安谋反之事,执法官吏逮捕了太子刘迁、王后荼,包围了王宫,将淮南国中参与谋反的宾客全部抓了起来,还搜出了谋反的器具,然后上奏了朝廷。刘安则被囚禁在了淮南国中。

汉武帝刘彻可不像文帝、景帝的脾气那么好,他派宗正手持符节去审判刘安,宗正未到,刘安已提前自刎而死。无处发泄的汉武帝刘彻将王后荼、太子刘迁和所有共同谋反的人全部诛杀,包括出首告发刘安的伍被也被杀了。

综上所述,淮南王刘安之所以总是跟汉武帝刘彻作对,是因为他觉得,是汉文帝逼死了他父亲刘长,所以对文帝的儿子景帝、孙子武帝都十分痛恨。自从汉武帝刘彻登基,他就开始谋划造反,一直谋划了十七年,最终也没有付诸实施,在蹉跎中将自己一家人的命都搭上了。人家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刘安谋划了十七年的造反,到临发动的那一刻,还是毫无头绪,由此可见刘安这个人,虽然在文学上成绩斐然,主编了《淮南子》这样主要文献,但在政治和军队上,是一个十足的低能儿。别说他没有造反,就算是真的举兵造反了,又怎么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对手呢??

其他网友观点

政治问题,谈不上作对,根子是刘安心存野心,觉得自己有承继大位的天命。皇位面前六亲不认,刘安早在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就想参与反叛,结果由于太愚蠢被夺了兵权,反而救了自己。

刘安为什么野心膨胀?既有古代遗留问题,也有自身的特殊情况。
灭诸吕后,汉文帝的上位让宗室子弟不服

当年铲除诸吕后,功臣派为了个人私利,杀害了汉惠帝刘盈的所有儿子们,造成嫡系断绝。其实汉高祖刘邦的庶长孙刘襄,无论从地位还是功劳上讲,都是毫无争议的继承人,可是功臣派和琅琊王刘泽,不愿意拥立能力太强的刘襄。

这样一来,皇位继承人只有两个候选人: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代王刘恒,第七子淮南王刘长。

这俩人谁更合适呢??从法理上来讲,刘长本来比刘恒更有资格,为何这么说呢??刘长虽然也是庶出,但是他母亲在他刚出生就自杀了,他自幼被吕后收养,从法理上讲,他已经被过继给吕后,那么他就应该是嫡子。

所以,从宗法制角度,刘长比刘恒更合法,然而,最终上位的是刘恒。

后来的事实证明,对汉帝国来说,选择刘恒是正确的,可是从法律角度讲,刘恒上位确实不合法,刘氏宗室子弟很不服气,尤其是齐王系(刘襄兄弟)和淮南王系(刘长的儿子们)。

都说七国之乱源于削藩,本来宗室子弟对汉文帝一系的不服气,也是很主要的真相!

刘长作乱,给刘安谋反埋下伏笔

让汉文帝一系与淮南王一系恩怨加深的事件,就是刘长谋反事件。

汉文帝登基后,对唯一在世的弟弟刘长,是相当的优待,甚至达到了纵容的地步。刘长其实就胆大妄为,在汉文帝的骄纵下,屡屡干出不法事件,直到走向谋反地步。

很多史学家认为,汉文帝是故意放纵刘长,让他走到不可收拾。本来这个说法站不住脚,刘长如果能上位就轮不到汉文帝了,他对汉文帝构不成威胁。相反,汉文帝为了缓和与宗室子弟的矛盾,不大可能无事生非,自找麻烦。

汉文帝对刘长的处置,也算做到了仁至义尽,仅仅将他流放蜀地,刘长半路绝食自杀,是一个意外事件,责任不在汉文帝。

但刘长的死,却给汉文帝一系与淮南王一系,留下深深的创伤。尤其是刘长死后,社会上突然流传出一举歌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米尚可舂,兄弟两个不相容。”直接把矛头指向汉文帝,意思说汉文帝谋害了刘长。

本来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个歌谣肯定是诸侯王们编造的,其目的就是号召所有诸侯王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汉文帝试图实行的削藩令。这个歌谣很恶毒,在达到了让汉文帝投鼠忌器的目的同时,又在淮南王一系子孙的心底,种下了一棵毒苗!

汉武帝刘彻无子,让刘安心生异志

继任淮南王刘安,是刘长的长子。刘安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要比本来际名声要大得多,他是一位被低估了的人物。但是文化巨人刘安,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政治矮人!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爆发前,吴王刘濞派人跟刘安联系,刘安也做好了共同参与叛乱的打算。他的国相骗他说:我可以替您掌兵相应吴王。刘安竟然相信了国相,兵符到手后的国相立刻翻脸,不再听刘安的调遣,而是加固城防,拒绝吴军。

就这样,刘安反而因祸得福,躲过了七国之乱平定后被诛的命运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对这位族叔是相当的尊敬,可是这也遏制不了毒苗的生长。汉武帝刘彻的皇后陈阿娇不育,卫子夫入宫后,连续给汉武帝刘彻生了三个女儿,直到汉武帝刘彻28岁那年,皇太子刘据才出生。

建元二年,刘安进京,时任太尉田蚡竟然对刘安说:“皇上没有子嗣,万一帝王晏驾,您就是皇位的不二继承人!”就这一句话,让刘安大喜过望。

对这段古代,我一直持怀疑态度。那一年汉武帝刘彻才十七岁,田蚡何以说出这样的话?即便汉武帝刘彻一直无子,按照宗法制,他还有侄子,无论怎么也轮不到刘安的头上,他又哪来这份自信?另外田蚡是汉武帝刘彻的舅舅,汉武帝刘彻是他的根,他得糊涂到什么程度,才会把票投向刘安?

我们只能姑且认为田蚡和刘安都是“智障”,甚至有点神经错乱,一个张口胡说八道,什么都敢说,一个听风是雨,什么都敢听。

迷信天命,让刘安产生错觉

建元六年,一场流星雨让刘安怦然心动。有宾客对他说:当年吴楚七国之乱,就出现过数尺长的流星,结果是流血千里;如今这么大的流星雨,天下应该会出现更大的兵乱。

言下之意就是,今年如果兴兵,那规模肯定足以掀翻汉武帝刘彻的皇位!刘安再次心潮澎湃,“治器械攻战具,积金钱赂遗郡国诸侯游士奇材。诸辨士为方略者,妄作妖言,谄谀王,王喜,多赐金钱,而谋反滋甚。”

忙得热火朝天,兵器甲具都打造好了。结果,也不知道为啥,干打雷不下雨,白白浪费了天象吉兆,除了激动好几天外,未发一枪一弹。

此后的十一年,刘安一直处于造反谋划之中,一面由他的女儿刘陵往返京城刺探消息,一面悄悄打造兵器,网罗奇能异士。直到自己家不断出现的烂事,让他的阴谋败露。

从上述过程就可以看出,刘安这个政治小矮人,本来能力很低下,满腹经纶的他,跟很多儒生犯了同一个毛病:迷信得要死。天命观没有让他对自己产生谨惧,反而狂妄地附会自己就是真命天子。

就这样,他让自己越滑越远!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所谓刘安与汉武帝刘彻处处作对,其目的就是想取而代之。让他产生这个非分之想的真相,就是古代遗留问题,给刘安埋下的毒苗。再加上田蚡的蛊惑,和天命观的剑走偏锋,让他错误地自诩天命所归。其他网友观点

汉代古代上被封的淮南王开始并不是刘氏宗室,首任淮南王是战功显赫的英布,后因英布造反被杀。以后才封汉高祖刘邦的小儿子刘长为淮南王。

本来,这个题目问的有点局限,并不是淮南王处处与汉武帝刘彻作对,而是几代汉王与朝庭作对,其重要真相是野心的膨胀。

淮南地处江西,安微,在汉时属富庶之地,人口众多,是块宝地,由于吕后对刘长非常疼爱,所以才把这富饶之地给刘长做了封地。由于占尽地利,所以刘长才有造反之心,想当帝王,后兵败在流放途中而亡,由刘安承袭王位。刘安其人,非常聪慧,又颇有文采,独尊儒术,曾出过巜淮南子》一书,椐说豆腐也是他发明的。刘安自幼就目睹父亲惨状,所以造反报仇之心从未断过,明面上著书立学,享受生活,暗中积聚力量,随时准备起兵谋反,只可惜机送算尽,最后丢了性命。

其他网友观点

淮南王刘安是淮南厉王刘长的儿子、汉高祖汉高祖刘邦的孙子。他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古琴演奏家和发明家。《离骚传》就是刘安的著作,这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作品《离骚》作高度评价的作品。 他还招集文人墨客数千人,编写了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巨著《淮南子》。 刘安还是中国豆腐的发明人,也是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

刘安身为皇亲国戚,又才华横溢。深受百姓爱戴、朝廷呵护。如果刘安安分守己,会愉快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可史实是:他多次密谋造反,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死于非命的下场。

为何淮南王处处与汉武帝刘彻作对?

1.政见不合,难以融洽。

刘安有点生不逢时,他受过道家思想熏陶,提倡无为而治。可是汉武帝刘彻是有文治武功的人,劳师远征、穷兵黩武成为习惯。所以,刘安与汉武帝刘彻相互看不顺眼。

政见不合,刘安当一个闲散王爷,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也是可以的。可是,刘安偏偏想救民于水火,总要当帝王。他组织编撰的《淮南子》中,有不少针砭时弊的言论,这让一心要加强中央集权的汉武帝刘彻很生气,这不就是 对自己赤裸裸的挑衅和明目张胆的僭越吗??

2.养士、结朝臣为武帝所忌。

刘安是文学青年的性格,他喜欢养士和结交朝臣,历代最高统治者都不放心这样的王爷,其实就犯了忌讳,自己要反思才对。可是呢?,刘安却正大光明地养士结朝臣,不听任何人劝告。

在封建社会,这真是胆大包天了,大概他觉得自己是汉高祖刘邦亲孙子中唯一幸存于世的,如果汉武帝刘彻驾崩后无太子继位(当时是这样的形势),那他就可以上位了。所以有段时间,他处心积虑地打听汉武帝刘彻子嗣的消息。这真是自作孽啊,凭此一条就可以让他碎尸万段了。

汉武帝刘彻早有处置他的意思,在找机会下手。

刘安的儿子刘迁(像他爷刘长,他爷力能扛鼎)平日喜欢舞剑。他好胜心好强,当时一个叫雷被的人被人称之为“淮南第一剑客”,刘迁屡次找雷被挑战雷被推辞不过,只好应战。尽管小心翼翼,雷被还是伤了刘迁。刘迁恼羞成怒,就跑到老爸刘安面前说雷被的坏话。

雷被敏感,不敢在淮南呆下去了,想借着朝廷募兵打匈奴的机会逃离淮南国,于是就报了名。

心胸狭隘的刘迁不仅不同意雷被参军,还免去了雷被以前的职务。雷被走投无路,潜逃到长安喊冤。

这正中汉武帝刘彻的下怀,他早就知道刘安多次有反对自己的言行,甚至有谋反之举!就下令削去淮南国五个县的封地,以示皇威并加以惩戒。

刘安不干了,招来谋士伍被密商谋反。伍被认为,这事言不顺名不正,不能干。尤其是与武帝掰手腕是掰不过的!就反过来苦口婆心地劝说刘安安居乐业,不要异想天开了。刘安听不进去,还将伍被的父母囚禁了起来。

同时,刘安派出大批情商高的人去长安勾结朝臣,目的是密切关注朝廷动向,捕捉良机。胆大妄为到了何种地步,真是书呆子啊。

刘安有个孙子叫刘健,刘建的爸叫刘不害。刘安不喜欢自己的这位庶长子刘不害,导致汉武帝刘彻颁布的“推恩令”没能惠及刘不害,这让刘不害心生不满了——推恩令就是让诸侯将封地分给子孙,以消减诸侯实力的举措。刘不害的儿子刘健也怀恨在心,最终针对爷爷倒行逆施的行为,来了个大义灭亲!刘健举报了刘安,最终,刘安畏罪自杀了。

刘安是有才华的,但脑子里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想法,妄图夺汉武帝刘彻的皇位。本来,他个人政治声望与谋略都不及武帝,自毁前程也是罪有应得。

其他网友观点

淮南王不是跟汉武帝刘彻作对,他是跟做帝王的人作对。因为他和他老爹一样也想当帝王。

汉武帝刘彻时期的淮南王是刘安,他的父亲也是淮南王,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盈,菜叶网,汉文帝刘恒的弟弟刘长。刘安很好的继承了父亲的谋反基因,刘长在汉文帝刘恒时代也造反了,结果被朝廷发现了。刘恒派使者召他到长安,他真来了,就这样的政治头脑还敢谋反,真是可笑。谋反按照法律是当杀头的,但是文帝刘恒是个比较仁慈的人,只是把他贬到四川去了,古时四川可不是什么好地方,路途遥远,刘长那硬性子,心里不爽一路绝食,饿死在路上了。

刘安接替了父亲刘长的淮南王,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举兵叛乱,吴国使者到淮南联络,刘安其实是想掺和进去的。结果刘安的宰相把兵权忽悠到手了,带兵出去没有和吴楚联军,反而帮着朝廷攻打叛军。这样在吴楚之乱中,刘安没有得到牵连活到了汉武帝刘彻时代。

刘彻继承了汉景帝刘启的皇位之后,刘安这个时候可是皇叔了。刘安相当帝王的心不死,又想造这个侄儿的反,结果被自己的几个不争气的儿孙把事情搞败露了,没有造反成功,走了他父亲的老路,自杀了。

其他网友观点

王族与皇族本就是种对立关系,皇族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尤其对于“皇位”这个稀缺资源来说。但在某种意义上,王族却认为皇族是一种“公共资源”,可试着去抢夺,这就导致了两者矛盾的根源。

(汉武帝刘彻剧照)

纵观西汉古代,这种矛盾持续很久,且爆发过不少冲突,文、景、武三朝都有过,似乎成了一块顽疾。正是缘此背景,汉武帝刘彻才不遗余力地搞“推恩令”,最后使得西瓜般大的诸侯国统统变成了一堆小芝麻。

但是王族与皇族何尝不是一种共生关系,当王族势力被皇族消弭殆尽,当人们对“推恩令”之奇怪津津乐道时,本来西汉已濒临灭亡边缘。所以我们看到,王莽篡汉有多容易,更会发现,继起的东汉已成为了一个帝王与豪族共享天下的朝代

同汉武帝刘彻作对的淮南王叫刘安,他的父亲是淮南王刘长,汉高祖刘邦的七子。从理论讲,所有的诸侯王和淮南王一个鼻孔出气,他们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只是刘安比别人蹦哒的欢实些。这是有真相的,刘安一直憋着一股怨气,这口气还是从他父亲刘长那里接下的。

刘长是汉高祖刘邦的七子,出生于公元前198年。刘长出生完全是个意外,也影响了他的人生。他的母亲赵姬原是赵王张敖的姬妾,汉高祖刘邦于东垣追剿韩王信余部之余,将她临幸,后怀上身孕。不久,张敖因涉嫌刺杀汉高祖刘邦被召到长安受审,其亲信全部被关入大牢,其中就包括身怀六甲的赵姬。

(汉高祖刘邦剧照)

赵姬生下刘长之后于狱中自杀,刘长则由吕后抚养。汉高祖刘邦灭淮南王英布后,将刘长封为淮南王。刘长渐渐长大,一直为母亲之死而耿耿于怀。原本赵姬入狱后,哥哥赵兼便托人找到汉高祖刘邦,希望准许妹妹入宫静养产子,但正在恼怒之中的汉高祖刘邦没有理会。后来赵兼托审食其去求吕后。由于吕后醋意大发,结果又不了了之。这样一来,刘长便将母亲的死归罪于审食其头上。

汉文帝刘恒继位后,刘长首先击杀审食其,事后也没有被处罚。不料在汉文帝的纵容下,刘长越来肆意妄为,淮南国不再施行汉朝的法令,本人行事同帝王没什么分别。这种行为是不能容忍的,但汉文帝还是忍了,谁叫他就剩这么一个兄弟了呢?!既然是作死的节奏,那么离覆灭也就不远了,汉文帝不可把皇位让给刘长来当。

(汉文帝剧照)

公元前174年,也就是汉文帝继位的6年后,刘长同手下一些无赖拥趸驾四十余辆车造反。这场闹剧危害性不大,性质却极其严重,于是汉文帝下令:遣刘长带着妻妾若干到蜀地居住,每日供应五斤肉,二斗酒,其余煽动参与者一律诛杀。但刘长还没走到雍县就绝食而亡。

有人将刘长的死归咎于汉文帝,理由是汉文帝一步步将他引诱上陡崖峭壁,当他醒悟已没有了退路,所以只能一跳葬身。本来刘长就是一个没脑子的货,身上有一股与生俱来的戾气,不知道天高地厚,唯我独尊。

刘长死后,留下孤儿寡母一堆。汉文帝触目伤怀,将四个幼侄子封侯,其中刘安为阜陵侯。公元前164年,汉文帝又将健在的三个侄子刘安封淮南王、刘勃封衡山王、刘赐为庐江王,依旧用淮南国故地当作他们的封地。很明显,汉文帝想借此缓和同刘长一脉的关系,但结果事与愿违。

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刘安本打算起兵响应,结果被相国骗夺兵权,只好望洋兴叹。当时诸侯国的相国均为朝廷委派,目的就是监督诸侯王的过失。七国之乱很快平息,刘安“因祸得福”,躲过一劫,汉景帝还以忠直为由,特赐嘉奖。

刘安反抗朝廷的根源在于从不认为父亲有错,错在于皇族的不仁,所以从景帝到武帝时期,一直把其当作一个取而代之的理由。故此,刘安一面著书立说,往身上镀金,增加声望;一方面派女儿刘陵充当间谍,拉拢帝王近臣,刺探情报;另整军蓄武,招徕门客拥趸。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刘安很快又进入“等风”状态。

(刘陵剧照)

但是,刘安等了三十余年也没有等到“风”来,最后还被查实罪证,自刎而亡。究其真相,一是本人热情高涨,事到临头又半推半就,犹豫不决;二是汉武帝刘彻处置理性,分寸拿捏到位,尽管已察觉刘安不轨,但每次派使者到淮南国都是顾左右而言他,没有针头刘安本人,所以刘安几次都是将举好的刀子又放下;三是汉武帝刘彻采取“柔和”策略,施以“推恩”,致使诸侯国在痛与快乐中冰释势力。

刘安本人非常抵触“推恩令”,对汉武帝刘彻阳奉阴违,可是他的庶子庶孙们都想拥有自己的一块封地。所以后来庶孙刘建因得不到封地愤愤不平,前往长安揭发刘安谋反。本来对于汉武帝刘彻来说,刘建何尝不是自己的一股东风。既然“东风”已经来了,此时不收网,还待什么时候。于是淮南王刘安被一网打尽。淮南国除,并入九江郡。

(刘安剧照)

由于刘安在与皇族的冲突中表现突出,遂成为了一个典型。本来这种现象在后世朝代中也常有,比如晋朝“八王之乱”,明朝“靖难之役”等。所以说淮南王同汉武帝刘彻对抗存在偶然,也是必定,所谓的父辈恩怨也不过是一个借口。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其他看法!

其他网友观点

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厉王刘长的儿子。刘安不仅是皇亲国戚,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百姓爱戴,朝廷呵护,按理说刘安应该安分守己,愉快地度过一生,可他偏偏多次密谋造反,最后落得被杀的下场。

刘安为什么如此想不开呢??刘安提倡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可是汉武帝刘彻大家都知道,说是穷兵黩武都不为过,刘安就如何看汉武帝刘彻都不顺眼。

既然政见不合,那刘安当一个闲散王爷也并不是不可。可是刘安就是忍不了,因为他还有一颗想当帝王也得心。他组织宾客编写的《淮南子》,其中就有不少抨击朝廷的言论。这对加强中央集权的汉武帝刘彻眼里,就是赤裸裸的挑衅和僭越。

第二刘安喜养士和结交朝臣,这就更犯了忌讳。写《淮南子》算是言语挑衅,结交朝臣和豢养义士就已经是明显的僭越之举,这是臣子的大忌,刘安却做得光明正大。

刘安之所以敢如此胆大包天,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汉高祖刘邦亲孙子中唯一存世的,如果汉武帝刘彻驾崩后无太子继位,那他就可以浑水摸鱼了。所以他有段时间,密切关注着汉武帝刘彻有无子嗣的消息。

刘安几次三番的犯上作乱,早就让汉武帝刘彻忍无可忍,这个时候一个灭了刘安的契机很快就摆在了汉武帝刘彻的面前。

刘安之子刘迁平日喜欢舞剑,自认为天下无敌,听说有一个叫雷被的人被称为“淮南第一剑客”,刘迁就不服,屡次找雷被挑战。

刘迁身为淮南王之子,雷被几次推辞不掉才应了下来。可是雷被虽然多加小心,但还是伤了刘迁。刘迁怒了,只有他赢别人的份,哪有人能赢他,刘迁就经常跑到刘安面前说雷被的坏话。

雷被觉得自己已经为淮南王父子所不容,那还不赶紧溜之大吉。他想借着朝廷招募士兵去和匈奴打仗的契机逃离淮南国,于是就报了名。

刘迁听说后,不仅不同意雷被参军,还免去了雷被的官职。雷被看事不可为,潜逃到了长安找朝廷喊冤。汉武帝刘彻早就知道刘安多次想要谋反,就下令削去淮南国五个县的封地,以示惩戒。

刘安很不爽,就找谋士伍被商量谋反。伍被反过来劝说他,被刘安将其父母囚禁。与此同时,刘安派出大量的人去勾结朝臣,密切关注朝廷动向。

此时刘安的孙子刘健出来大义灭亲,举报了刘安一波,致使刘安畏罪自杀。而刘健之所以跑出来大义灭亲,还得从刘安说起。刘安不喜欢自己的庶出长子刘不害,导致汉武帝刘彻的“推恩令”没有惠及刘不害(推恩令就是让诸侯将封地分给子孙)。刘不害的儿子刘健怀恨在心,最终上书举报了刘安的谋反之罪。

刘安脑子里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想法,想要夺汉武帝刘彻的皇位,手段却很低能,最终自毁城墙,被孙子出卖了。

其他网友观点

朋友们别抢,这个问题我来答:

引言:自大汉开国直至汉武帝刘彻时期,内部叛乱谋反就未停歇安宁。高祖时的封王封候封地,本意是犒赏有功之臣及福荫子孙。岂料却招至部分藩王列候野心膨胀,不思安分守己,却图谋不轨,妄图篡权夺势。

刘安的谋反只因一句戏言:

当年刘安上朝面见汉武帝刘彻,碰见田酚(武帝的舅舅),田酚玩笑道:“帝王无子嗣,以您的仁义道德,将来还不当皇啊”!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回到封地的刘安,喜上眉梢,横心一起,决定策划谋反。私刻章印,打造兵器,招兵买马,准备伺机而动。

本来武帝管刘安叫叔叔,又因刘安喜好诗词赋颂,弹琴书画,而自己也颇爱文学艺术方面,所以对这个叔叔很是喜欢,也很敬重。

淮南地区,从大汉开国以来不止刘安一人反

古代总有惊人的巧合,所谓无巧不成书。从高祖时的英布反叛,到文帝时的刘长谋反,景帝时的七国叛乱,再到武帝期的刘安反叛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