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五子良将都有副将吗?,这些副将的武力谋略值又怎么?

优质回答:

喜读三国朋友都发现一个规律:蜀汉出猛将,比如除了关张赵马黄这“五虎上将”之外,还有李严、魏延、关平等擅长在两军阵前厮杀的猛将;而东吴出帅才,比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大都督”,个个都善于领兵,运筹帷幄,但他们上阵单挑能力都比较弱。

而在曹魏阵营中,比较出智勇双全的将才,除了曹仁、夏侯渊这些本家兄弟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子良将”了:于禁、乐进、张辽、徐晃、张郃这五位。

对于“五子良将”的武力值和治军水平,大家基本上都清楚:张辽多智,“威震逍遥津”;乐进勇悍,“每阵先登”;于禁端严,“在乱能整”;张郃“识变数,善处营阵”;徐晃善治军,“有周亚夫之风”。

临阵而战,非一人之力。做为智勇双全的“五子良将”,他们也缺少不了副将的参赞辅助,那么,他们都曾经有过哪些副将,武艺和谋略怎么呢??咱们区别道来:

一、于禁的副将:臧霸、庞德

在《三国志》中,于禁曾经与臧霸一同领军攻打过梅成,按当时的地位来讲,于禁无疑是主将,臧霸副之。而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北征,攻取襄阳,兵围樊城,于禁奉一代奸雄曹操之命率七军去支援,以庞德为先锋,也可以说是副将。

臧霸以前在三姓家奴吕布麾下是“八健将”之一,他率领其中三人组成一军,地位与张辽相平。濮阳之战中,臧霸与曹将乐进阵前交锋,“两马相交,双枪齐举。战到三十余合,胜负不分”,可见臧霸的武艺与乐进、凌统相当,属于“弱一流”。若论智谋,应近于张辽,有统兵之才,但归附曹营后,并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

庞德在西凉军中就“素有勇名”,归附到曹魏帐下后,在濡须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斩杀东吴将领陈武,南郑之战,力斗曹军四将车轮战,全然不惧;阳平关“奋力杀退”魏延;樊城之战中与关羽交手,“战有百余合,精神倍长”。论武艺,庞德与曹彰、徐晃相当,属于“强一流”猛将。但庞德的智谋不算太优秀,脑袋瓜子不是很机灵。

二、张辽的副将:张郃、牛盖、乐进、李典

在《三国志》中,记载有“辽督张郃、牛盖等讨兰”,他曾经领导张郃和牛盖去讨伐过陈兰。说明陈兰和牛盖是他的副将。在《三国演义》中,孙权率大军攻打合淝,驻守合淝是张辽、李典、乐进,而两军阵前,张辽居中,“左有李典,右有乐进”,可见主将是张辽,李典和乐进副之。

张郃的武艺大家都很熟悉,与张辽相当,属于“中一流”;牛盖这人不太清楚;乐进的武力值与凌统、臧霸相当,弱于张郃、张辽,属于“弱一流”;李典在新野与赵云有过交锋,“十余合”后,“料敌不过”,拔马而逃,看这水平肯定低于乐进,属于“强二流”。

若论智谋,张郃智勇双全,有大将之才,是最强的;李典沉稳心细,辅助过曹仁、夏侯惇、张辽等,智谋深长;乐进久在军中,也有独立领兵的能力,再次之;牛盖不清楚。

三、徐晃的副将:史涣、朱灵、徐商、吕建、王平

在官渡之战时,徐晃的“部将”史焕多次随之出战,也算是他的副将吧。后来与袁尚的交锋中,“不三合”,袁尚诈败,史焕追击,被袁尚施放冷箭,射中了左目落马而死,武力值应属“中二流”;在渭水征马超时,朱灵曾随徐晃渡过渭水去包抄马超,立下战功;关羽北征,徐晃率兵支援曹仁,徐商和吕建随之为副将,徐商与关平交锋,“只三合,商大败而走”,吕建再出战,“五六合亦败走”,他们的武艺都属于“二流弱”的水准;在汉中之战中,王平充当过徐晃的副将,后来反叛了,王平曾与张郃交锋“数十合”,后因气力不继而败下阵来,王平的武艺相当了得,属于“强二流”。

论智谋,王平精通地形,有将才;史焕截获袁绍军中细作,随徐晃击败韩猛,有一定军队才干;朱灵曾经被一代奸雄曹操派去监视刘备,但被刘备耍了,脑筋不太灵光;徐商、吕建只是被徐晃支配使用,没有什么谋略。

四、张郃的副将:高览、戴陵

官渡大战中,张郃和高览曾经奉袁绍之命率军攻打一代奸雄曹操的主寨,以当时的情形看,应该以张郃为主将,高览副之。后来,宣帝王司马懿入寇西蜀,戴陵做过张郃的副将,一同去袭击诸葛亮的祁山大营。高览属于“河北四庭柱”之一,能与许禇硬撼,属于“中一流”的水准。戴陵的武艺较弱,祁山之战被围后无法脱身,被张郃救出,后来在八卦阵中被俘,“以墨涂面”,赤足而回,丢人现眼,顶多也就是个三流武将。

论智谋,官渡兵败,高览当机立断,杀死袁绍的使者,力劝张郃降曹,可谓明智;戴陵的脑筋不很够用。

五、乐进的副将:张辽、李典

如果以《三国志》的记述,合肥之战时,乐进军衔是右将军,张辽为征东将军,而且一代奸雄曹操书信中要求让乐进守城,而张辽和李典出城迎战。若以此为标准的话,乐进才是主将,张辽、李典副之。那乐进的副将可厉害了:张辽武艺属于“中一流”,智谋是曹军诸将之首。李典武艺属于“强二流”,智谋在曹军中也是佼佼者。

最终咱们按照武力值把“五子良将”的副将们排一下顺序:庞德、张辽、高览、张郃、臧霸、乐进、王平、李典、史焕、吕建、徐商、戴陵、牛盖、朱灵

再按照智谋排序:张辽、张郃、王平、李典、臧霸、乐进、高览、庞德、史焕、吕建、徐商、戴陵、牛盖、朱灵。

(本文根据《三国演义》分析而来,与正史无关。)

其他网友观点

提出这个问题,说明题主对于历史军队制度并不了解。

秦汉时期的军队编制,根本就没有副将一说。到了南宋时,武职才设置副将,明清时期成为定制。

“五子良将”没有副将,也就称不上武力谋略值怎么了。

所谓秦汉时期的副将,就类似于小说、演义、评书中经常说的大将、猛将、战将、上将、虎将一样,仅是一个通俗的说法而已。没有具体级别,跟爱将一样,是一个敬称罢了。

如演义所言,诸葛亮首次北伐,马谡自请为先锋,诸葛亮说“吾再派一员上将协助于你”。

上将王平是临时协助马谡守街亭,但他根本就不是今天所理解的马谡副将。

同样的道理,经常协助“五子良将”作战的将领,也不属于他们的副将。

秦汉时期的将军

东西汉时期,基本延续秦国的军队制度及官职称谓。

朝廷设置将军一职,以从事征讨。将军按其职权、军功又分为不同的等级。

将军之最称大将军,依次设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其地位及待遇相当于三公,级别很高;之下是前后左右四方将军,位列九卿。

所有这些将军,一般平时都不设置,只有在战时状态才临时任命。

和平时期的军队管理由三公之一的太尉负责,战时大将军高于太尉。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秦汉以丞相、太尉为最高行政、军队长官,品秩并为一万石,金印紫绶。

太尉是中央最高军队长官,天下武官之首,统帅天下兵马大权,历朝为一品。

但这仅仅是局限在军队管理上,并不是说太尉有直接的调兵权。

一旦有战事,包括外族入侵和内部平叛,朝廷临时任命一位大将军负责带兵出战。当然,以太尉身份出任大将军,统兵出战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同时,根据战事需要,以战略目的不同而设定一些特别的将军称号,如贰师将军、匈河将军等等。水军有楼船将军、戈船将军等。

此外,还有许多杂号将军,如虎牙将军、强弩将军等。

比将军稍低一些的则称为将或者别将,如左中郎将、统帅辎重部队的称重将,统帅筑城工兵的称城将,还有厩将、弩将等等。

从一定意义而言,这些具体负责一面的将领,都是主帅的副将,但却没有副将这一称谓。也就是说,没有副将一职,没有谁是哪位固定的副将,起码在南宋之前是这个情况。

秦汉时期基本的军队编制

据《后汉书·百官》记载,“大将军营五部”,部由校尉统领,“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曲下有屯,屯长一人”。

这里的大将军并非专指最高级别的将军,就是指将军一职。

一个将军统率五部,每部下设二曲,每曲大约五百人。这样算起来,一个将军标配就是五千左右的兵力。

这已经很厉害了,再多了帝王实在也不放心啊。

豹眼理解,史书及演义中,经常出现的率领本部人马,指得就是这个情况。

战时状态下,一个将军直接独自管辖的兵力。

战事结束,将军必须把兵力交还给朝廷,交回兵权说得就是它。

将军管辖的五部,每部设校尉、司马各一人,具体负责军事的平常管理。其职责就如今天部队设置的司令部及政治部一样,相互牵制,各负其责。

校尉秩比二千石、司马秩比一千石,这相当于郡守,待遇很高。

每部又分为左右二曲,有时也有前、后曲,每曲设军侯一人,秩比六百石,相当于县令的待遇。

校尉、司马、军侯,这都是常设的职位,毕竟和平时期也需要保留军事,也需要管理。但他们没有调动军事的权力,只局限在平常管理上。

汉末三国时期的将军

汉末三国时期,战事不断,不仅所有将军成为常设官职,而且地方行政长官,都兼任军职。郡守一级,一般是中郎将,地位略低于将军。

但由于正号将军岗位稀缺,一个萝卜一个坑,于是就有了许多杂号将军,而且名堂特多。

一般而言,就算是杂号将军,其地位也在中郎将之上。

如诸葛亮一出山,就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这是刘备专门为诸葛亮设置的,后来也给了庞统。听起来很好听,本来就是中级军官而已。这时候的中郎将比起前期的中郎将已经差了不少,因为杂号将军太多了。

裨将军、偏将军、牙门将军等是最低级的将军,之上是荡寇将军、平虏将军等,再上是像四镇、四安、四征、四抚等将军,但他们都在前后左右四方将军之下。

曹魏时期,还搞出了像征东大将军、镇东大将军、车骑大将军等名堂,实在是搞不懂究竟是个啥级别了。

但不管是啥杂号将军,其基本编制一般还是五部二曲。作战就会有兵力损耗,就需要兵员补充。没有基本固定的编制是不可能的。

但这些将军之间,没有隶属关系,直接对大老板负责。

就汉末三国时期而言,所有将军只对一人负责,那就是魏蜀吴三大集团各自的大老板一代奸雄曹操、孙权、刘备。

只有假节钺的将领才干节制其他将领,但这仅仅是管理权,不包括隶属权。

从这个意义上说,受节制的将领,并非是主将的副将。

经常协助“五子良将”作战的将军们

由于不是固定的配置,而是临时搭配,这里就不能一一细说了,仅仅说几个战例。

《三国志·关羽传》: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官渡之战前期的白马之战,一代奸雄曹操亲率轻骑出战,以张辽、关羽为先锋。

同为先锋,必然一主一副,张辽为主,关羽为副。在这里,关羽就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张辽的副将。

《资治通鉴》: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一代奸雄曹操遣夏侯、于禁等拒之。备一旦烧屯去,等追之。裨将军钜鹿李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窄狭,草木深,不可追也。”等不听,使典留守而追之,果入伏里,兵大败。典往救之,备乃退。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派遣刘备向北进攻叶县。

一代奸雄曹操命夏侯惇、于禁、李典前往抵挡。很明显是以夏侯惇为主,于禁、李典为副。

但这仅仅是战事需要,临时组成的作战集团,于禁、李典都有自己统领的人马,不属于夏侯惇的副将,只是受夏侯惇节制而已。

张辽传:增邑,假节。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匆得与战。”

建安十九年(214年),一代奸雄曹操征讨孙权无功而返,仅留下张辽、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人屯守合肥,而把大量的军事带回欲作西征张鲁。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认为合肥孤立无援,亲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

此时,张辽已经假节,有权力节制其他将领。张辽、乐进、李典都为将军,但一代奸雄曹操一共只留下七千人马。

这就说明,一个将军并不是永远标配五部二曲,统带五千人马。

同时,一代奸雄曹操专门派遣护军薛悌送来一封信,对于战事做出具体的战略安排。

这也说明,即便是张辽假节独镇一方,也没有主副将之分,乐进、李典并不是张辽的副将。

就此看来,本质而言,“五子良将”并没有固定的副将。

如果勉强把关羽、于禁、乐进、李典看作是张辽、夏侯惇副将的话,其武力值、谋略,自然是杠杠的。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其他网友观点

五子良将基本都有副将,我们一个一个来看一下。

张辽

张辽的副将有张郃、牛盖、武周。

建安十四年(209),啸聚江淮的陈兰、梅成等反叛,外联东吴,一代奸雄曹操命于禁和臧霸等人一队,区别讨伐各居两地的陈兰和梅成,但因为于禁中了梅成的伪降之计,致使陈兰和梅成完成汇合,此时韩当的援军正在赶往陈兰之处,且曹军的粮食即将耗尽,讨伐任务快要失败。之后诸将各自分工,臧霸前去阻拦韩当,于禁负责运粮,而张辽率领张郃等将领强攻天柱山,将其一举扫平。与之同时或者随后,夏侯渊又率领诸将击败了雷绪,战事宣告结束。而一代奸雄曹操在给诸将论功行赏时,认定张辽在天柱山之战立的功劳最大,恩赐增邑和假节。

陈兰、梅成以氐六县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讨成,辽督张郃、牛盖等讨兰。

张郃都清楚,也是五良将之一,没啥好介绍。牛盖只有随张辽平定陈兰、梅成的记载。

武周记载不多,曾为张辽之护军,曹丕建立曹魏后,先后担任御史、光禄大夫,封南昌侯。

乐进

乐进的传记像个功劳簿,没记载他有什么副将,曾和于禁联手在延津阻击袁绍,和李典联手击败管承,和文聘联手在江夏襄阳南郡的交界地带联合击破关羽,在合肥之战中,乐进和张辽、李典属于平级状态,称不上谁是哪位的副将。

于禁

于禁副将有朱灵、东里衮。

朱灵是在建安二十年(215年),一代奸雄曹操因常年恼恨朱灵,想要夺取他的兵权,于是便遣于禁引数十骑前往朱灵营让让朱灵交出了兵权。朱灵也成了于禁的部将。

东里衮是南阳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随于禁出战关羽,战败后和于禁一起被俘并投降蜀汉,后荆州为东吴所袭,又跟于禁一起降吴,后孙权为了与魏国交好,于是便放了于禁、东里衮回魏国。

至于演义里当作于禁副将的庞德,在正史上本来直接受曹仁指挥。

仁使德屯樊北十里。

张郃

张郃在袁绍手下时,和高览谁的官大,没有记载也不好猜测。到了一代奸雄曹操手下,副将郭淮、杜袭。

夏侯渊在定军山之战中被杀后,司马郭淮和督军杜袭收敛散卒,郭淮见状,便说:“张将军是国家名将,刘备也忌惮他。现在形势紧迫,只有张将军才干安定军心。”于是众人推举张郃出任主帅,指挥士兵,布置营寨,军心安定。

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郃为军主。郃出,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

而在演义中当作张郃副将的戴陵,在正史中和张郃一起受宣帝王司马懿节度。

徐晃

徐晃的副将有徐商、吕建、殷署、朱盖,这些将领都是在襄樊之战中,因徐晃所带都是新兵不足以解围,一代奸雄曹操派给徐晃指挥的。最后,徐晃也不负一代奸雄曹操的期望,在沔水击败关羽,解了樊城之围。

徐商、吕建除了襄樊之战没有其它记载,殷署曾随关中护军赵俨在新平大败羌人,在陈仓攻灭吕并,官至平难将军。朱盖记载虽少,但历仕曹丕、曹叡两朝,官至右将军。

其他网友观点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人才数不胜数,东汉末年,三国割据;蜀国有五虎上将南征北战,吴国有十二虎臣割据一方,魏国则有五子良将统帅三军。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凡大将外出作战,统帅三军皆有副将,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曾经担任过五子良将副将之职的武将!

五子良将

当时一代奸雄曹操在行军作战时,进攻时常常用这五个人为先锋,撤军时常这五个人断后。

据陈寿《三国志》载: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

1.张辽(169-222年)字文远,本姓聂。雁门马邑人,第一次登场是在丁原洛阳战董卓时,后来丁原死后投靠董卓,三姓家奴吕布。在下邳之战后,三姓家奴吕布灭亡,归顺一代奸雄曹操。在魏国战功无数,合肥之战,八百步卒冲击孙权十万大军,差点俘虏孙权,“威震逍遥津”,被封为前将军,公元222年去世,谥号“刚侯”。

2.于禁(?-221年)字文则,泰山钜平人。第一次登场是在鲍信麾下,后来归顺一代奸雄曹操,带兵作战不徇私情、赏罚分明、坚毅庄重,被称赞有古时名将之风,菜叶网,官至左将军。

襄樊之战时,同庞德抵挡关羽,后被关羽水淹七军,击败后被俘投降,吴国进攻荆州,被吴国俘虏,遣其回国,归国后被曹丕作画《关羽水淹七军图》羞辱,画上关羽意气风发,庞德宁死不屈,于禁跪地求饶,于禁回家后羞愤抑郁而死,谥号“厉侯”。

3.张郃(?-231年)字儁乂,河间鄚人。最开始跟随韩馥,不得重用,后来袁绍计夺冀州,张郃归顺袁绍,被称作“河北四庭柱之一”,官渡之战袁绍惨败。后张郃归降一代奸雄曹操,张郃带兵以巧变闻名,一直被蜀国君臣所忌惮,曾经以一己之力阻挡住诸葛亮的北伐,官至征西车骑将军。后来蜀国再次北伐时,张郃被诸葛亮设计于木门道惨死,谥号“壮侯”。

4.乐进(?-218年)字文谦,阳平卫国人。一代奸雄曹操刺董失败,陈留募兵时,乐进投靠一代奸雄曹操,自此跟随一代奸雄曹操南征北伐,战功无数,武力高强,胆气过人,经常被任命为前锋大将。和张辽镇守合肥时,孙吴进攻,死扛不退,硬是顶住了一国之力,史称“合肥之战”。后官至右将军,218年去世,谥号“威侯”。

5.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人。第一次登场是在杨奉麾下对抗白波贼,后来跟着刘协来到许昌投靠了一代奸雄曹操,参加过汉中之战、襄樊之战,武力高强,同关羽对战百十回合不落下风,徐晃行军作战,军制严明,被一代奸雄曹操称赞有大汉太尉周亚夫之风。227年,在任上逝世,谥号“壮侯”。

副将高览,高览同张郃在袁绍麾下都是河北四庭柱之一,但是两人出战公孙瓒时,高览是张郃副将,归属于张郃,后来官渡之战和张郃一起归降一代奸雄曹操。张国良的《评话三国志》中把高览武力认为同
张飞相似。李典、张辽,合肥之战是李典,张辽,乐进七千兵力守合肥,当时张辽乐进官职相差不大,但是历史守城一般副将出战,主将坐镇大营,所以李典张辽在这时应该是乐进的副将。朱灵,潼关之战时,朱灵当时跟随徐晃,是徐晃的副将或者部下,潼关之战结束后,朱灵和夏侯渊一起攻打隃糜、汧氐,后来朱灵兵权被夺,调到于禁麾下,为于禁副将。

陈寿:“灵后遂为好将,名亚晃等。”

4.史涣,眭固之乱时。与曹仁,徐晃斩杀其于射犬、,官渡之战时跟随徐晃劫杀韩猛护送的粮车。后转拜做中领军,掌管禁军。

结语

三国时期是中华文明的盛世,中国古代上人才倍出的时代就三个:春秋战国、三国、抗日战争

人才倍出,魏国一代奸雄曹操帐下大将无数,每次出战主将副将都由一代奸雄曹操安排,不固定,所以古代记载也不甚详细。如果大家看过相关记载,可以留言在下方,大家相互探讨。

欢迎大家关注@墨明棋妙lxy ,我们一起了解中国的上下五千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其他网友观点

一代奸雄曹操麾下大将有两个重要来源,一个是以夏侯惇、曹仁等八虎骑为主的宗室大将,另外一个就是以五子良将为首的外姓大将,五子良将无一不是战功赫赫的名将,那么他们麾下有没有什么副将呢??我们一一来看一下。

张辽

李典曾是张辽副将:逍遥津之战中虽然张辽和乐进谁是主将至今仍有争议,不过在张辽率八百勇士突袭孙权中军大营之时,李典也在其中,此时的李典地位不如张辽,应该属于张辽的副将。

乐进

乐进是冲锋陷阵的猛将,不好确定他的副将是哪位。

于禁

于禁前期副将是哪位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219年襄樊之战中他的副将是庞德,此战关羽水淹七军活捉了于禁和庞德,结果主将于禁投降,副将庞德宁死不降被杀,一代奸雄曹操为此还感叹说:“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张郃

张郃在袁绍麾下还没有投降一代奸雄曹操之前,他的副将应该是高览,投降一代奸雄曹操后张郃长期在西线和蜀汉作战,是夏侯渊的副将,夏侯渊被杀后他被郭淮等人推举为临时主帅,从张郃和郭淮长期在西线作战来看,郭淮可以算是张郃的副将。

徐晃

史涣可以算是徐晃副将,官渡之战时一代奸雄曹操派徐晃和史涣攻打韩猛,在故市截烧了韩猛辎重,此时徐晃已经是裨将军了,地位在史涣之上,自然徐晃是主将,史涣是副将。

五子良将这些副将中,名气最大的是郭淮和李典,有点可惜的是李典,他有可能是在和张辽突袭孙权大营时身负重伤后不治而亡,死的时候年仅36岁,要不然的话或许就是六子良将了。

其他网友观点

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即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为曹魏政权四处征战,攻城掠地。

每一场战争他们的副将都不一样,徐晃的副将在官渡之战是史涣,潼关之战是朱灵,樊城之战是徐商,吕建。李典、乐进帮助过张辽威震逍遥津,但是张辽指挥不了他们俩。

张郃的副将是高览,三国演义一直把他百们写在一块,从官渡之战开始一直到高览死高览都是张郃的副将。朱灵应该是于禁的副将,朱灵的军事后来归于禁管了。

不过有意思的是,一位曾是徐晃副将的将军投靠刘备后击败张郃,这就让张郃很尴尬了。这个将军就叫做王平,前期在魏国徐晃手下做副将。在汉水之战中,徐晃和王平因为战术
真相起了矛盾,导致了最后战败。此时徐晃埋怨王平没有及时救援,但是王平说如果救援丢的营寨会更多,徐晃一时怒起就要杀王平,王平心中气不过,于是一把火烧了营寨,带兵渡过汉水投靠刘备去了。

刘备接受王平后,一度任命王平为牙门将,要知道原本王平在徐晃手下只是个代理副将,小小的校尉来了刘备这里连升数级。王平也没有让刘备失望,诸葛亮进攻祁山之时,王平被诸葛亮安排驻守南围,宣帝王司马懿大军压境,派张郃进攻王平,但是王平坚守不动,张郃没有攻下。张郃的进攻力是众所周知的,此时蜀汉除了魏延仅有王平能守住张郃的进攻。

其他网友观点

一代奸雄曹操称王时,在216年李典去世后,封战功卓著的于禁、张辽、张郃、乐进、徐晃为五子良将。五子良将在三国时期属一流武将,各有所长,有勇有谋。一代奸雄曹操把军事分为七军,五子各领一军,相当于卫戍司令,各将配有副将,相当于助手和副司令,协助各将治军领兵作战。古代上对五子良将的副将记载较少,应该是二流武将,颇有谋略的将领担任。只有徐晃战樊城时带有副将徐商、吕建,其它不见记载,但各战役不断更换,或有战死的,或有调用的。。。做为大将,已功成名就,日常是安排副将管理军事,自己喝喝茶,战时若对方不是名将,由副将上阵对敌,自已只是掠掠阵。于禁是五子之首,跟随一代奸雄曹操三十余年,大多是治军做后勤供给工作,关羽围攻樊城甚急,一代奸雄曹操差于禁率七军解围,结果被关羽水淹七军,自己被擒请降,晚节不保。。。张辽自下邳归曹,经官渡之战,北击乌桓,斩冒顿,平辽东,为一代奸雄曹操建功无数。在合肥之战中与李典、乐进以七千守军,大破孙权十万人马,在逍遥津之役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成名。后在与东吴决战中被是将徐盛射伤不治而亡。。。张郃原为袁绍上将,在官渡之战中与高览一同降曹,得到一代奸雄曹操重用。机智圆滑,非常惜命,能战就战,不能战就逃,而且活得久,是曹魏三朝大将。。。乐进早期就跟随一代奸雄曹操,武艺高强,文武兼备,能独挡一方,也是五子最先亡故的一人。。。徐晃自护献帝东归后投靠一代奸雄曹操,是曹魏的急先锋,作战勇敢,治军严明,一代奸雄曹操赞有周亚夫之风。徐晃不循私情,对一代奸雄曹操忠心耿耿。后在征讨孟达时中箭而亡。五子良将,各有短长,战绩辉煌,一代名将。

其他网友观点

曹魏五子良将是因为陈寿写《三国志·魏书卷》的时候,把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和徐晃五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并且评价说当时的良将,以这五个人最出色。一代奸雄曹操常常让这几个人担任先锋等主要角色。

五子良将当作独当一面的大将军。肯定有副将。但人们向来只记得第一的名字。第二很少人知道。因此。副将们都默默无名。

《施耐庵水浒传》里有五虎八骠将,打仗的时候经常配备副将。应该是为了对照,才有了这个问题。

其他网友观点

徐晃的副将在官渡之战是史涣,潼关之战是朱灵,樊城之战是徐商,吕建,张郃的副将是高览,三国演义一直把他们写在一块,一直都是张郃高览,从官渡之战开始一直到高览死高览都是张郃的副将,定军山之战夏侯渊死后张郃代帅,郭淮是他的军司马,朱灵应该是于禁的副将,朱灵的军事后来归于禁管了,其它的我就不知道了,李典乐进帮助过张辽威震逍遥津,但是张辽指挥不了他们俩,感觉不像是副将。

其他网友观点

五子良将都为曹魏立下过汗马功劳,个人能力都非同一般。如果五子良将来个武力值排名,个人认为,五子良将排名应该是:张辽徐晃张郃乐进于禁。以下依据相关资料,做简要分析。首先为何说张辽武艺最强张辽本身就是勇士之后,而且是在三姓家奴吕布麾下得到重用的。若是能够得到武力超群的三姓家奴吕布的赏识,自然张辽本事一定高超。判断武力高超,不仅仅是过关斩将,更有陷阵冲锋来当作判断的标准。张文远多次带领一支小部队,敢于冲击敌方大军,若不是自持一身武勇,如何敢于向敌军发起像是自杀式的攻击?在这其中最经典的战例就是合肥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张辽不仅仅是带领七千人抵挡住了孙权十万大军的进攻,还趁着夜色招募了八百壮士打到了孙权营垒附近张辽敢于带领为数不多的军事追击,甚至差点俘获了孙权。这种勇气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拥有的。若是遍观剩下的四位大将,虽然或多或少都能有诸如此类的表现,但是相比较而言都是差了点火候。第二名徐晃徐晃的战绩与张辽极为相似,本身都是降将之身,确实因为个人能力而得到任用。徐晃曾经大战颜良文丑,并且纷纷击破了他们,在与马超交战的时候,也凭借个人武勇遏制住了西凉诸军的军势。这些战绩十分耀眼,只可惜都是当作偏将时立下的汗马功劳,而在当作夏侯渊的副将时又被打败,所以本身并不甚突出。徐晃真正的耀眼时刻,应当是在樊城之战时,与关羽交战。虽然此时魏军正值于禁新丧大军,士气不振,而徐晃仍然能连续攻破关羽营垒,打败关羽,暂时化解了樊城的危机。长驱直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徐晃势力绝对不能小觑。因此,我认为徐晃可为第二。第三名张郃张郃本身是袁绍大将,足可独当一面。但很可惜,他一直都是当作副将,非常憋屈。无论是早期与张辽进攻袁绍,与夏侯渊一起平定西部。还是同曹真,宣帝王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抗,都很缺少自身展现实力的机会。虽说缺少表现,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窥测文字记载来研究本来力。有文曰张郃自诸葛亮皆惮之,而且在夏侯渊被杀后,被诸将一致通过为主帅。要不是个人实力过硬,如何会被各位英豪认可呢??曹丕评价张郃为披坚执锐,所向克定,这也能从侧面表现出张郃的个人武力。所以,张郃可以称之为第三。第四名乐进乐进武力自然超强,而且是以先登?率先登上城墙闻名,这其中个人的武勇显而易见。只可惜关于他的记载实在太少,所以只能委屈其尊,使他不得不沦为第四。而且,在其个人的列传之中,就有一句“容貌短小”。所以,其要是真是要两将对垒,乐进个人的身材是一大缺陷。凭借这个真相,也不得不使其当作第四位。最终富有争议的人––于禁于禁本身算是一位统军练军的将领,而不是当作冲锋陷阵的将领。遍观其战绩除早年能独当一面,攻城拔地,后期几乎没有战绩。其本人得到赏识也是因为制止一代奸雄曹操亲兵作乱。因此,于禁所得的评价是持军严整,无所私入,而并不是他人的攻必胜,战必取之类的评价。而且,最为失败的就是在樊城之战投靠了关羽。新投降的庞德尚且敢于为国而死,几十年的宿将于禁反而背主投敌,这一恶劣行径自然是引人不耻。虽说剩下四人除了乐进,都不是一代奸雄曹操宿将,一直跟随,不过,一代奸雄曹操并没有亏欠于禁,于禁也一直以忠臣形象登场。正是因此,无论是从个人战绩来看,还是从人品的影响下来看,于禁都只能排在最终。因此,综合个人实力,战绩,经历来看,顺序正是张辽,徐晃,张郃,乐进,于禁。只可惜如陈寿所言,其余诸人,不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所以,言辞或许有不当之处,评判可能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欢迎各位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