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结局死亡的五大猛将中,哪个死的最冤?

优质回答:

谢邀。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猛将如云,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关羽赵云、马超、张辽、吕布等人,都是非常亮眼的人物。

具体到痛心、猛将、冤三个关键词,悦史君提出自己的5个人选,给大家评看。

第一,东汉执金吾、并州刺史丁原

丁原和董卓一样,掌控着一支地方武装,而且比董卓还早进入京师,与大将军何进接上了头。

董卓进入京师后,他非常忌惮丁原,丁原也与董卓不和,两人暗中较劲。

这时,董卓发现丁原非常信任吕布,就派人把吕布拉下水,吕布趁丁原没防备,杀害了丁原。

悦史君认为,丁原的实力并不差,原本可以在三国中实现更大的抱负,但一开局就被自己人杀了,冤。

第二,东汉武猛校尉典韦

典韦是曹操身边的一员猛将,跟他打过很多经典战役,负责曹操的安全。

曹操击败张绣后,把张绣的婶婶霸占,张绣临时反叛,曹操几乎被断送性命。

是典韦拼死救下了曹操,曹操狼狈逃走,但典韦却被张绣杀死。

悦史君认为,典韦虽然是为主而死,但曹操这做法也是让人……确实是连带的冤啊。

第三,东汉吴侯、讨逆将军孙策

孙策是吴大帝孙权的哥哥,在父亲孙坚去世、旧部无着的情况下,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最终领兵南下,平定江东,奠定了后来东吴的基础。

但孙策年轻气盛,战争中得罪了很多人,而且自己也不设防,结果在一次打猎时,一个人冲得太快,被仇家派来的刺客杀害。

悦史君认为,孙策是战场上的王者,如果他不死,可能比孙权开拓更多的天地,也是冤。

第四,蜀汉南郑侯、征西大将军魏延

魏延是跟随刘备较早的部将,在蜀汉政权建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刘备去世后,魏延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也是深得诸葛亮信任。

但魏延脾气不好,尤其跟丞相长史、绥军将军杨仪不和,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在与杨仪争权中失利,被杨仪杀害,还遭遇降魏的侮辱。

在后世的传播过程中,魏延更是被描述成一个与诸葛亮不和的小人,实在是冤啊。

第五,曹魏邓侯、太尉邓艾

邓艾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深得司马懿父子的信任,也在多次对内对外战争中,建立重大功勋。

司马昭讨伐蜀汉时,邓艾率军突袭成功,最终后主刘禅向他投降。

邓艾被胜利冲昏了头,结果被钟会利用,被诬陷谋反后被抓起来,后来钟会被杀后,邓艾也被无端杀死。

悦史君认为,邓艾立下的是不世之功,却遭遇横死,实在是天大的冤枉。

……

三国还有很多将领让人叹息,从悦史君今天的五人来看,邓艾是最冤的。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作家,观止读书会发起人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个问题里有两个条件:猛将,最冤。死得虽冤但不是猛将,或者是猛将却死得不冤,都不在其列。根据这两个限定条件,以下5个人可上榜:

第一名:张郃

为什么说张郃死得最冤?因为他是被领导假公济私、假借敌人之手除掉的,张郃跟司马懿有矛盾,一方面他对司马懿不太服气,总是发表一些不同意见,另一方面司马懿觉得他的存在不利于自己更牢靠地掌握军权。

诸葛亮撤军,司马懿命令张郃亲自率队去追击,张郃已判断出这个命令有问题,并进行了申诉,但司马懿不听,仍坚持让他去追,张郃只得奉命,结果被杀。

更冤枉的是,司马懿这招借刀杀人的计策实施后,事后竟然没有得到任何追究,张郃算是白死了。

第二名:陆逊

名将陆逊一生指挥了夺取荆州之战、夷陵之战、石亭之战,这三大战役是孙吴立国的基础,所以陆逊是孙吴建国的第一功臣,他的贡献和军事才能都有目共睹。

但是,后期陆逊与孙权关系越来越微妙,孙权想集权,江东大族成为他的障碍,无论吕壹
事件、暨艳
事件还是立
太子之争,都是孙权与江东大族之间矛盾的反映,而陆逊无形中就是江东大族的代表,孙权虽然没有免除陆逊的官职,但借一些小事不断打击他,又派人当面斥责,一代名将不堪其辱,竟然“愤恚致卒”。

第三名:魏延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魏延已任征西大将军,相当于上将,而杨仪只不过是丞相府里的长史,品秩不过千石,对应的武职充其量也只能算大校,但上将魏延与大校杨仪闹矛盾时众人却普遍站在了后者一边,包括诸葛亮。

当然这里面也有原因,魏延自己也要负相当大的责任,他的脾气不好,容易跟大家闹矛盾,但说他有反心就实在太冤枉了,魏延绝无反心,否则最后不会落到那样下场。

第四名:马谡

马谡失街亭,事后又逃亡,按律当斩,杀马谡大家都没什么可说的,但马谡也是个悲剧,因为他去执行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魏军的大批援军来了,需要有人去街亭阻挡,但街亭远在秦安陇城,蜀军之前没有到达过这里,对这里的情况很陌生,实力又悬殊,这是一场充满未知的战斗,并非把握实足,马谡可能守住,也可能守不住,因此被杀,只能说他倒霉。

第五名:麹义

麹义是袁绍夺取冀州的大功臣,当年他向韩馥施压,韩馥才把冀州让给了袁绍,后来麹义又率“大戟士”力战界桥,为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但麹义后来却突然销声匿迹了,史书没有做出过解释,但以袁绍的性格及为人,麹义肯定是被他消除了,狡兔死,走狗烹,担心麹义会对自己不利,袁绍把麹义杀了,只有这一种解释。

其他网友观点

三国时期是这个混乱纷争的年代,因此也有诸多名将层出不穷,但有战争就有伤亡,其中也不乏一些名将,如果说死的痛心,那就是去世时带有一些遗憾。那么在我心中死的痛心的猛将分别是关羽、于禁、张颌、夏侯渊、魏延,而最冤的我认为是魏延。败走麦城关云长

关羽之死之所以痛心,是因为其本人和其所提领的荆州之地对于蜀汉政权的重要性极高。关羽时为蜀汉假节钺的前将军,名副其实的蜀汉政权武将之首,麾下三万荆州兵也是蜀汉政权最精锐的部队,襄樊之战的战略意义重大,意在打通汉中至上庸再到荆州的连接线,而这条占线上唯一的断带就在于襄樊地区,如果关羽能够夺得襄樊,真就能达成出宛、洛的蓝图。

而天遂人愿,一代名将陨落于麦城,不仅使蜀汉的大好形势就此葬送,还为夷陵之败埋下了祸根,痛心的地方也不止是关羽身首异处,更是蜀汉从此失去了荆州的部分控制权,战略国策也就失去了意义,造成后来诸葛亮只有不断北伐寻找出路的窘境。

晚节不保于文则“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惪邪!”——曹操

于禁一生大杀四方,屡立战功,是曹操最倚仗的将军之一,也位居“五子良将”之列,但其一生最大的耻辱就是在樊城面对关羽时,所督七军全军覆没不说,而后还向关羽请降了,话说到这里,我个人觉得于禁确实有为属下将士乞求活路的心里因素,时为水漫军营,关羽军乘大船射杀逃亡于岸堤的魏军,相当于将魏军当活靶子来打,这样的情况下,于禁的投降显得为将者的仁慈之心。相比较而下,庞德虽然英勇抵抗,但箭矢射完之后,也是乘小舟逃跑,并未管手下将士的性命,因此曹操的评价也有失公道。

当关羽被东吴杀害后,于禁又转投了孙权,当刘备东征时,孙权向魏国称臣,便将于禁还给了曹丕,此时的于禁已经是“须发皓白,形容憔悴”,由此可见于禁内心的愧疚还是很大的。但曹丕还是羞辱了这位功劳颇高的大将,命令于禁拜谒已故的曹操灵位时,在曹操的排位后放置巨画一幅,画里是于禁全军覆没投降关羽与庞德大义凛然只求速死的对比,《三国志》中在此处记载到“禁见,惭恚发病而死”。个人觉得曹丕对于奉献如此大的老将军做出这等羞辱的事,也真的令人痛心。

老骥伏枥张儁乂颌日:“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颌不得已,遂进。——《魏略》

五子良将中,一直战斗到第三代魏国君主的老将张颌,最终官至征西车骑将军,也是五子良将中官职做到最大的。在西线的战区中,搭档过夏侯渊、曹真和司马懿,前两者都是曹氏宗亲为主帅,张颌挂副,战绩颇丰。但到了司马懿挂帅时,张颌却死于一场追击,虽然在《三国志》中未提起张颌为何追击,但《魏略》中的说法是张颌劝司马懿不要追诸葛亮,司马懿却咬定了让张颌追击,因而才在木门遇伏。

这种由于司马懿的政治阴谋造成张颌之死的说法我个人比较赞同,《汉晋春秋》中记载了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期间是“亮自至,数挑战,宣王亦表故请战。使卫尉辛毗持节以制之”。由此可见的司马懿战略防守的态度很坚决,以司马懿的智慧,诸葛亮退军时的布防和安排理应能猜的到,又何况是木门这样的山谷地形?加之张颌都已经看出来此退军不能追的情况下,司马懿还一定要让张颌遵守军令追击至死,此间的政治谋害是比较明显的。张颌之死也是魏国政权中老一辈功勋之首的陨落,心痛之余也是司马家族排除异己的一个台阶。

孤胆英雄夏侯渊

千里袭人的夏侯妙才是魏国西线雍凉战区的大都督,韩遂、马超这等名将在其阵前也占不到丝毫便宜,西羌陇右皆平复于夏侯渊之手。曹操能够顺利拿下汉中也多亏了夏侯渊的指挥,而这位名将在刘备发动的汉中之战中,被黄忠斩于定军山,也使魏国上下震动,而在夏侯渊与刘备相持一年的时间里,曹操也并未对汉中战场进行有效的增援,夏侯渊也多次分兵援助张颌,导致自己孤立无援,奋战而死。这位名将之死不仅让曹魏痛失西线一柱石,而且丢掉了汉中这块战略要地。

反骨恶名魏文长

魏延在历史上是刘备比较喜欢的将领,在夺得汉中之后,刘备也是力排众议,没有提拔元老张飞,而是任用魏延为汉中太守,魏延也不负众望,在汉中为蜀国顶起了北方的防线。但魏延的结局却很悲惨,不仅被历史钉在了谋反的十字架上,还在死后,被杨仪踩着头颅大骂为庸奴。

其实在历史上,魏延展现了不错的军事能力,后世还有评价其“子午谷奇谋”要比诸葛亮的稳扎稳打更有机会获胜,无论如何,这样的军事人才,在本来就人才匮乏的蜀国,算是极为稀缺的资源,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失误,不仅被诛灭了三族,还在历史上留下了“脑后反骨”的恶名。

上述将领中,关羽、夏侯渊、张颌终究是战死沙场,留得一代名将之名于后世,而于禁死的是比较窝囊,虽然晚节不保,但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毅重之美名。而魏延谋反之说确实找不到太多证据,而蜀汉政权在诸葛亮去世后,本该他大展宏图之时,却死于了杨仪、费祎之流的手里,空有一身才华,当打之年却恶名留传于世被灭三族,实在是可惜,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