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幅长卷出自北宋末年的张择端之手,描摹了清明节期间都城汴京街市的热闹景象。
在此之前,中国古代绘画的题材主要是山水、花鸟、帝王、将相、仕女美人,以及佛教等内容。
其中不乏生活题材的作品,但不是反映宫廷、贵族生活,就是描摹山野隐士生活。

《唐人宫乐图》描绘了一群宫中女眷围着桌案宴饮行乐的场面
《清明上河图》则生动地描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实态。
平民的日常生活成为绘画的主题,这是理解宋朝的一把钥匙。
百姓生活进入画家们创作的视野,使我们切实感受到,画家们作为文化旗手,他们的审美范畴有所扩大。
也正是由于百姓的生活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才大大激发了画家们的创作热情。

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是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繁荣的见证
回顾历史,魏晋南北朝是贵族时代,隋唐继之。唐朝之后,梁太祖朱全忠(朱温)终结了这一体制。
朱全忠出身贫寒,先是参加了以黄巢为首领的起义军,后归顺唐朝,成为节度使。

朱温
他采取异常残暴的手段,扫除旧时代的残渣余孽,肃清了封建贵族体制的衍生物——宦官。
他杀死了数百名皇帝宠信的宦官,只留下了30个年幼体弱的人扫尘打杂。这本是宦官的职责所在。
接着,他将位列三省台阁的名门高官裴枢、独孤损等30人以紊乱朝纲罪杀死,投尸黄河。
时代变迁必将发生一些意外事故。换句话说,发生出乎意料之事,时代的走势才随之而变。

大肃清之时,就如大扫除时粉尘四起,灰烟弥漫。这就是历时半世纪之久的五代时期。
烟尘消散后新时代开启——政权稳定的宋朝应运而生。
读史读到宋代,一下子就轻松了。
先驱朱全忠消灭了宦官之祸,清除了统治的障碍,宋太祖赵匡胤坐享其成。
据说,赵匡胤并不想当皇帝,他身为后周将军,在征讨契丹时受部下拥戴,登上皇帝宝座。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是当之无愧的酒鬼,当天也喝得酩酊大醉,昏睡之时被唤醒,部下强行为其披上天子黄袍,将士们上前叩拜,三呼万岁,新皇帝由此诞生。
这种逸事传闻不禁令人产生疑问,明末思想家李卓吾等人便提出质疑:究竟那件黄袍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一疑问直击要害,仿佛一语道破天机。
不过,在当时情形下,赵匡胤黄袍加身也不足为奇。
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年仅7岁的柴宗训即位。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大臣们对幼帝登基深感不安。

后周世宗柴荣
对于五代时期的政治家和将军来说,没有皇帝执掌政权,国事运转则举步维艰,况且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正统皇嗣的观念。
唐朝灭亡之后,公认的正统皇嗣便不复存在了。
冯道在五代时期连续做宰相侍奉了8个姓氏的11位君主,这在后世看来极不正常,更被视为丢名弃节之举。
但在当时并非异常之举,批评之人不多,反而对其有很高的称颂之声。

冯道
7岁的孩子当皇帝自然无法服众,当时的共识便是拥戴更为持重之人担此大任。
显然宋太祖自己无意推进霸业,正如史书所记载,他是被拥立上台的。
不过,宋朝一统天下之后,失去政权的君主及其重臣并没有被肃清。
诚如清代赵翼在其著作《二十二史札记》中所记述:“宋初降王子弟布满中外。”
著名的婉约词人南唐后主李煜投降后被封为陇西郡公;吴越王钱俶被封为南阳国王,其子也官至节度使这一要职;北汉王刘继元则被封为彭城郡公。

李煜
也正如赵翼所言:“角力而灭其国,角材而臣其人,未有不猜防疑忌而至于杀戮者,独宋初不然。”
王朝更迭之初难以避免血腥的杀戮,只有宋朝初期没有什么血腥事件。
宋太祖取代了后周恭帝柴宗训,但仍封他为郑王,令其迁至房州,而且在郑王去世后,还允许柴氏子孙奉后周之祀。
从北宋到南宋,高宗让柴叔夏世袭崇义公,直至南宋灭亡,后周柴氏一脉从未断绝。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宋,开国之初便失之其弱。”对于宋朝这种以宽厚仁慈立国的王朝,似乎也存在批判声音。
有人认为,这一时期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和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力量不断强大,宋朝已没有能力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也有人认为,这正是宋朝实力雄厚的表现,反映了宋太祖本人的性格。
据说,宋太祖曾把遗训刻在皇宫深处的石碑上。遗训中提到两点:
其一是照料好后周王室;其二是后世皇帝不可因进言直谏诛杀士大夫。
其他犯罪姑且不论,士大夫不会因言论问题被处死,宋代一直保持着这一传统。

王安石和司马光
即便在新法、旧法两派之争达到白热化之时,也顶多被左迁或被流放。这也有赖于遗训石刻的庇佑吧。
这样一来,言论战自然活跃起来,所以中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雄辩家多出现在宋代。
据说,中国历代王朝中官僚俸禄最低的是明朝,最高的是宋朝。
从《宋史·职官志》记载的俸禄制度可以看出,除俸禄外,宋朝的恩赏也十分丰厚。
朝廷对战争中的死伤者会大加封赏。不仅如此,重臣离世时朝廷要送奠仪;大臣患病时也有5000两白银慰问;皇帝驾崩时还会给重臣遗赐。仁宗殡天之际每位大臣获得100万余钱的遗赐。
当时司马光代表群臣进言,“遗赐不可拒辞,但至少请允许臣下捐献出来营造皇陵”,不过未能获准。

南宋·李嵩《焚香听阮图》
宋朝不仅俸禄高, 冗余的官员也特别多。
咸平四年(1001),有司衙门请求削减冗余官吏19.5万余人。宋朝官吏队伍竟然如此庞大,简直超乎想象,真可谓官吏的天堂。
能够供养那么多高薪官员,可见宋代经济实力相当雄厚。
毕竟想建成一个官吏天堂,没有钱是办不到的。既然能做到,就说明民间的经济实力经受得起盘剥。

宋人博古图
宋朝百姓的能量是惊人的。《清明上河图》展现出的平民生命力恐怕已远远超过唐朝。
唐代的确是个辉煌的时代,如繁花盛开,不过,说到底那种繁荣仅限于贵族阶层。
骑着银鞍白马阔步于长安的都是贵族公子,平民无法成为漫步街头的主角。
唐朝都城长安和宋朝都城汴京有两点不同。
一是,长安虽为花都,但除了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等特殊日子可以外出,平时夜晚不能在街上走动。

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长安有110个街区,称为“坊”或“里”,分别被土墙包围着。
只有特别的高官或贵族才能建起门户,穿过坊墙,而一般人只能从坊门进出。
日落后,坊门以鼓声为准按时关闭,所以夜间无法通行。
宋朝都城汴京,则每家每户都面向大街修建了大门,夜间允许通行。
二是,长安只有东西两个市场允许买卖交易,汴京则没有限制。
长安除了指定的市场以外没有商铺,而汴京到处都设有商店。
长安的市场营业时间是从正午到日落,而汴京的商业交易中没有时间限制。
长安夜色暗淡,汴京则夜色灿烂。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有“瓦子”这样的娱乐场所,还有酒坊等,全都通宵营业,热闹非凡。
瓦子里有50余座演艺剧场,叫作“勾栏”,其中有不少勾栏可容纳数千人观看。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各种各样的店铺,还有驮着货物行走的骆驼,就是它们把货品从远方运来的。
画中还绘有酒楼,人们在二楼饮酒;街上有“代笔”摊和香料店等铺子,也有露天水果摊。

《清明上河图》 (局部)
或许是清明这一特殊节日的缘故,街市比平时更热闹。但毫无疑问,这种生机与活力来源于平民百姓。
五代时局混乱不堪,这与节度使割据一方有关,而宋太祖致力于削弱节度使的势力。
他虽然清楚其弊端,却不急于一举废除,而是采取削弱实权、频繁调任等措施,逐渐治理了混乱,使其无法形成割据之势。这确实是太祖一贯的行事风格。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太祖虽出身武将,却不倡导武家政治。
这一时期形成了既非贵族政治,又非武将政治的政治形态,应该称其为“文官政治”。
虽然几经波折,但这种体制也持续了将近千年,直到清朝灭亡。
科举制度在隋代便已经出现了。之前更多的是通过掌权者推荐来任用官吏,科举考试只是辅助手段。
据说,唐代科举每次只有几十人合格,而到了宋代每年有几百人合格,甚至有些人考取了进士也无法获得官职。
为此,科举考试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

宋人殿试图
科举考试最后一关是“殿试”,从形式上来说,天子是考官。
因为考官和及第者有师生关系,所以进士都被视为天子的门徒。
宋代的官员绝大多数是进士出身。
过去牵制皇帝的是贵族、宦官和割据一方的节度使。朱全忠肃清了贵族和宦官,宋太祖削弱了残存的节度使势力,实际上形成了皇帝的独裁。
科举及第的进士也对皇帝俯首帖耳。

 
北宋·赵佶《文会图》
想要科举及第,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对于那些不是特定阶层出身的人来说就比较困难。
不过,那些特定阶层的范围还算宽泛。
据说,北宋有名的大文豪、政治家苏轼就生于四川绢商之家。
经济上确实富裕,不过要是在唐代,是不会认可这种出身的人出任宰相级别的朝廷大员的。
民众活力四射,工商业蓬勃发展,宋朝比之前任何时代都能让人自由发挥才能。
进一步讲,如前所述,在这一时代是不会因言论而招致杀身之祸的。
如此自由宽松的环境,社会一定会获得巨大的繁荣和进步。
世界级的重大发明出现于这一时期的中国,实在不足为奇。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可与造纸术相比肩,它们均为中国享誉世界的伟大创造。活字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宋朝造福世界的发明还有罗盘针(指南针)和火药。
处于这样的开明时代,人们的头脑中不断涌现各种奇思妙想,并能醉心于这些发明创造。
宋朝不仅在发明创造方面贡献卓著,在典籍的编撰方面也更上一层楼。
唐代编撰了《通典》;北宋也编撰了史无前例的大百科事典《太平御览》。二者都是国家性的事业。
除此之外,宋人还编辑整理了《太平广记》,集结了到宋朝为止的所有神话传说。

只有人性的时代才需要百科全书。
宋朝之所以一定要创建上述伟大事业,是被百姓的生活气息所感动,被这样的使命感所驱使吧。
像这样规模庞大的文化工程,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因为科举制度选拔出了很多皇帝的“门徒”,所以才能够完成这项事业。
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宋朝,之所以显得文弱,除了自宋太祖以来排斥武学之外,也同周边民族不断壮大有关。
辽被金吞并;金又被蒙古消灭。
史上最强的骑兵军团登上历史舞台后,便如狂风般席卷了奉行文化至上主义的宋朝,使其淹没在一片沙尘之中。
元朝虽取代了宋朝,但从文化方面看,蒙古族遗留下来的文化极少。
相反,被灭掉的宋朝遗留下来的,皆与现代有着很深的渊源。

北宋·赵佶《听琴图》
元朝最后消失在草原的尽头;宋、明两朝也遭到致命打击而玉碎瓦解。
国家灭亡之时,宋朝和明朝的殉国人数有着天壤之别。
明朝的亡国皇帝崇祯被李自成的军队困于紫禁城。他亲自鸣钟示警,却无一人赶来救驾,吊死景山之时身边只有一个太监殉死。
相反,宋朝灭亡时,殉国者不胜枚举,其中有背着幼帝投海而亡的陆秀夫、惨遭杀害的文天祥、绝食而亡的陈文龙等人。

文天祥
陈文龙曾指着自己的肚子说:“此节义文章,可相逼邪!”
赵翼曾说:“历代以来,捐躯殉国者,惟宋末独多。虽无救于败亡,然不可谓非养士之报也。”
纵观历朝历代,宋朝官吏俸禄最高,明朝最低,这样将二者相比较,未免过于“唯物质论”了。
宋太祖留下石刻遗训“不得杀士大夫”,明太祖却逆其道而行,大肆肃清功臣,明成祖更是将方孝孺车裂于市,诛杀其十族800余人,可见宋明之间差异之大。
对人的尊重产生了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思想,这是我们现代精神的灵魂。
名号为“宋”的那个时代不能说有多么绚烂奢华,但它是那么幽雅、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