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幸福都是相似的,而不幸却各有不同。骨质疏松也是如此,每一个骨质疏松患者都有一个心酸的故事。

老张的一生是爱吃肉的一生
 
老张从小就喜欢吃肉,特别是在30岁以后。狗肉是他的最爱,没有狗肉的时候,就吃羊肉、牛肉和牛排,但是蔬菜吃得很少,水果几乎不碰。
 
40岁后老张反复出现第一跖趾关节、踝和膝等关节红肿疼痛,曾到当地乡镇卫生院就诊,诊断为痛风,吃过一段时间的中药,无效后改服别嘌醇片(一种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痛得厉害时,就服用秋水仙碱、双氯芬酸等药物。
 
50岁后老张的肘关节伸侧、手指关节、膝、踝关节和足背等处逐渐出现痛风石,其中右足背的痛风石还出现过破溃,奇臭无比(继发感染),伤口在经消炎药物复方磺胺甲恶唑片(SMZ)外敷包扎后数月才愈合。

图1 老张目前肘部和手背的痛风石
 
医生们都劝他要少吃点肉了,但老张认为,反正已经在吃降尿酸的药物了,多吃点肉也没有关系的。
 
七年前老张因痛风再次发作,去当地市人民医院就诊,B超检查示双肾缩小,血生化检查示肌酐增高,诊断为慢性尿酸盐肾病。
 
爱吃肉为何会诱发骨质疏松
 
3周前,70岁的老张在不慎跌倒后出现右侧髋部骨折。按照2017年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的标准,老年人一旦发生髋部或椎体脆性骨折,即可诊断骨质疏松[1]。老张患上骨质疏松,与其长期大量食用肉类密切相关。

蛋白质是骨骼有机质合成的重要原料,长期低蛋白饮食,会导致骨基质合成不足,对骨健康不利,但是长期高蛋白饮食,会促进尿钙的排出,诱发骨质疏松。这是因为在蛋白质的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酸性物质(如磷酸和硫酸),这些酸性物质与钙结合后从肾脏排出,因此当蛋白质摄入量较高而钙摄入量不足时,就会导致“负钙平衡”,此时机体就会动员骨骼中的钙等离子,造成骨质流失。
 
长期高尿酸血症也是老张患骨质疏松的原因。当血尿酸超过饱和浓度(420μmol/L),尿酸盐晶体就会析出沉结于关节、肾小管等处,并趋化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释放致炎症因子,不仅造成关节软骨病变,而且诱发肾功能不全[2]。而当肾功能不全时,容易出现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发生骨质疏松。
 
大量食用肉类诱发高脂血症,也是老张患骨质疏松的原因。老张入院后的血生化检查示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增高(见图2)。高脂血症患者骨髓腔内脂肪细胞聚集,腔内血液动力学减慢、微循环障碍,从而使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量丢失加快[3]。

图2 老张近期的血液生化报告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增高也是老张患骨质疏松的原因。同型半胱氨酸是甲硫氨酸的代谢产物,其增高常提示患者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吃得太少。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的患者不仅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而且容易出现骨质疏松[4]。

老张目前的治疗策略
 
首先,老张要坚持平衡膳食,减少肉类食物的摄入。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对蛋白质的需要量逐渐下降,目前一般要求老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是每公斤体重0.8~1.0克;坚持喝牛奶,不仅有助于补充充足的钙,而且可补充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要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蔬菜水果可为机体补充大量的碱性物质和维生素,其中的叶酸有助于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5]。
 
其次,老张要积极控制高尿酸血症和高脂血症。老张除了要多喝水,还要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抑制尿酸生成和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并把尿酸控制在300μmol/L以下;可以选择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调脂药物,如每日服用阿托伐他汀(10~20毫克),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2.6mmol/L以下。
 
第三,要积极抗骨质疏松治疗。老张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234U/L),但肝功能正常,提示其骨质正在快速丢失。老张血肌酐增高(151μmol/L),经Cockcroft-Gault公式:肌酐清除率=1.222×[(140-年龄)×体重(50千克)]/血肌酐(微摩尔/升)计算,其肌酐清除率为28.32毫升/分。
 
由于老张的肌酐清除率低于35毫升/分,因而不宜选择双膦酸盐类药物,但可选择RANKL抑制剂地舒单抗。地舒单抗对肾功能没有不良影响,适用于肾功能不全的骨质疏松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