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华语乐坛,网络上广为流传着一句网友调侃——以前是神仙打架,如今是垃圾分类。华语乐团真的如网友所言,在退步么?
从整体音乐质量出发,华语乐坛的确在退步。具体体现在,音乐制作发行门槛降低导致的水平参差,以及乐坛商业化发展之中的饭圈资本影响不断加剧。
从头部歌手个体影响力而言,华语乐坛在进步,具体体现在音乐艺术性两极分化导致的优质音乐需求。
以上这些表象之下,都是由华语乐坛音乐产业利益变革所导致。以下将以音乐产业利益变革的角度切入,详细分析二十年来歌手、公司、歌曲三个维度的利益格局,以及宝藏歌手的诞生条件。


1:唱片时代结束,CD盗版、MP3来临,彩铃服务时代开始;
 
 
 
2001年,一张名为《范特西》的唱片,揭开21世纪华语乐坛主流方向:中西融合。虚心学习国外音乐精髓,在中华大地之上,焕发出新的本土生命力。周杰伦赶上了唱片时代的最后一趟列车。
唱片时代之下——
歌手:公司给歌手制定打包歌曲,歌手演唱,配合拍摄MV。
公司:选择作曲、作词、演唱。完成录音、拍摄,制作CD唱片,发行销售,
歌曲:版权属于作词作曲者,公司法人拥有传播权。歌手不拥有任何版权,演唱由公司指派。
传统唱片时代的盈利逻辑:卖唱片。歌手与公司签订合约分成。
 
 
优点:歌手专注于演唱即可,公司占据主导地位。
缺点:捆绑销售,CD效应。一张唱片之中,仅有一两首歌被大众接受,无法单独购买。
传统唱片模式,在版权意识较好、生活相对富裕的港台地区比较流行,但对于当时生活仍然处于拮据状态的大陆地区而言,一张专辑的费用太高。而且CD效应的捆绑销售,在大陆并不吃香。
2004年,成为了华语乐团历史转折点的一年:港台唱片没落,内陆MP3、DVD盗版CD、网络歌曲开始盛行!
 
 
 
 
这一年即使港台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但唱片时代已经走向最后的黄昏。属于DVD与网络歌曲的时代已经开始。
2004年,林俊杰凭借《江南》获得林俊杰是金曲奖的最佳新人奖得主。周杰伦《叶惠美》发行,五月天复出出品《时光机》、张韶涵发行《寓言》、《欧若拉》。蔡依林和梁静茹,《爱情36计》和《倒带》,《燕尾蝶》与《宁夏》,还有SHE……陈奕迅已经发布了《十年》。
港台之内一片大好,但是内陆一个名为刀郎的小子,发行了一张名为《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专辑。专辑面市后,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专辑中的《情人》、《冲动的惩罚》、《2002年的第一场雪》。最终销售卖270万张,成为当年最大的黑马。
这一张专辑,产生的巨大利益。让全国之内,依赖于DVD的盗版CD产业达到顶点。成为了终结唱片时代的第一刀。与此同时北上广深的手机彩铃时代,正式到来。
2004年11月,一首名为《老鼠爱大米》的网络歌曲,成功成为终结唱片时代的第二刀。宣告着MP3时代的到来。
 
 
《老鼠爱大米》横扫各大网站排行榜首,每日搜索量高达18.55万人次,仅MP3下载的链接就多达数十条。远超当时大牌歌星刀郎的《情人》(每日5.7万人次)和周杰伦的《七里香》(每日8万人次)。
从这一刻开始,盗版CD和MP3的盛行,港台唱片对于大陆销售额直线下降。
2004年,传统CD唱片买卖与手机音乐业务基本持平,音乐产业到达SP时代(SP全称Service Provider),唱片公司的盈利模式,转变成通过付费彩铃下载之类的手段提取版权费。
而盗版问题,开始让整个行业转冷。此时,音乐版权,成为了下一个音乐风口。
在此阶段,宝藏歌手落于: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三人头上;而刚刚出道还未享受唱片时代红利的张韶涵,迅速转冷遗忘。
整个音乐行业转冷,宝藏歌手开始断层。


乐坛失控——流媒体时代:商业风口发生在转变——综艺化。
2005年,中国第一张手机唱片《你是我的玫瑰花》的出现完全打破了以往通过CD、卖场、网络等渠道发布的传统营销模式。
 
 
而同时,内陆大众音乐审美,开始受到港台媒体批评。
薛之谦,正是此阶段的亲身经历者。
 
 
 
 
2006年,凭借歌曲《认真的雪》获得广泛关注的薛之谦,在2007年,凭借专辑《你过得好吗》获得MusicRadio中国TOP排行榜内地年度最受欢迎男歌手奖。2008年,在上海举行个人首场演唱会“谦年传说” 。但2008年-2013年,薛之谦消失。一张专辑花费200万,发布之后,卖不动。辛辛苦苦的心血,被轻易盗版上传。
此时,音乐产业正式开始实现了跳过唱片公司发行的流媒体时代,传统唱片行业急剧萎缩,质量开始全面下滑。一场长达十年的行业寒冬,于2006年正式开始。
2006年,是流媒体时代正式到来。
流媒体之下:
歌手:确定人设,参与综艺,多巡演,贩卖周边。
公司:强调音乐制作人(确定歌曲商业定位和统筹制作)、开始全面娱乐化;
歌曲:为了迎合大陆审美,最具传播度的音乐质量开始全面下降,口水歌居多。
此时:音乐产业的盈利模式,从唱片转变到只能依靠流媒体建立曝光度,再靠巡演和贩售周边获利。
据统计,2012年-2016年:消费者去看音乐现场买票花费是数字音乐与实体唱片花费的20倍左右。这时,音乐产业的压力“似乎”转移到了互联网创业的肩上。
值得一提的是:
凡是参与,编曲、作词、音乐制作人的歌手/音乐人,在这个阶段成功打磨自身,实现了地位巩固。因为环境的糟糕,让他们的才能显得尤为珍贵。譬如:周杰伦、王力宏、林俊杰、方大同、汪峰。而此阶段的宝藏歌手,应该是退出水木年华的李健。


付费时代,音乐行业回暖,同时饭圈化加剧。
那个男人站了出来——周杰伦推出了中国第一张数字付费专辑《哎哟,不错哦!》
 
 
 
 
2014年12月25日QQ音乐网络首发,12月26日全球同步发行。
这是第一个具有商业号召力的歌手,在网络平台之上发布全新数字专辑,要求付费!
从此刻,开始,已经成年的90后,受到正确引导。认定音乐应该付费。行业开始逐渐回暖。但同时,90年生力军的存在,也让商业阴影极具生长。
2006-2015,这九年之中。几乎所有没有音乐创造力的歌手,全部沉沦。活下来的人,还是当年2004年那一批歌手。这十年的断层,依旧深深影响着当下。
而在这九年之中,娱乐圈的核心从音乐转向影视化。音乐逐渐成为偶像类的附属产业。大量不具备创作能力的歌手,被逼转行。而此时,饭圈文化盛行。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2017年,回国发展的EXO三人组:鹿晗、吴亦凡、黄子韬,只有张艺兴还未退出。
这四人明明是流行音乐出生,但是当时的娱乐圈风口,在于影视票房的粉丝效应。所以,这三人成为了当年的顶级流量小生。而他们的音乐,也无需有多少的音乐审美,只需要针对花季少女的需求即可。这种割裂,已经无法挽回。
后续而出的,TF-boy三人组、肖战、宋祖儿等等,凡是在影视之中拥有粉丝效应的影视演员,必定是一个歌手。音乐产业在他们身上,彻底沦为附属产品。
数字专辑付费时代下——
歌手:自己作曲、作词、自己当做制作人。
公司:自己开公司;大型传媒,歌手有影响力的去拍电影,拍电影有影响力的去唱歌。
歌曲:版权握在自己手中。单曲发布,然后在整合发布专辑。
这个阶段的宝藏歌手,属于一个受到周杰伦深切影响的人物:已经作曲176首的李荣浩。
 
 
 
 


大数据时代:依赖于机器学习的全新音乐模式。
2020年,整个华语音乐进入了一个扩充下限的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文化传媒公司,依赖于大数据检索,将历史之上最受欢迎的音乐乐器搭配、编曲风格、节拍、旋律、唱法,然后进行缝合。创造一个依赖于计算机数据分析的流水线式音乐产出。
其中最成功的代表,是打造出《大风吹》、《星辰大海》、《你的答案》的好乐无荒。
这些音乐的方向,主要针对于00后用户,具有快餐性质。一段时间之后的热度消减,会呈现半年性的周期性。总体而言,对于当年的《老鼠爱大米》是有许多提升。但此种现象对于而言乐坛本身,而言称不上推动。
反而因为这种大数据时代包装的及时性效应,让一些初出茅庐的歌手过早成名,存在隐患。
大数据,永远是对过去的一个检索,他无法取到过多的创造性。这里就会陷入一个误区,不断的抄袭、缝合。譬如《离人愁》、《大风吹》等等音乐。而音乐的核心,便在于创造。
大数据阶段——
歌手:无要求,能唱就行。大部分是音乐素养尚未成熟的新人;
公司:大数据检索,对比,核心在于找作词人。
歌曲:同质化严重。基本上是炒冷饭。
这个阶段,没有宝藏歌手。


宝藏歌手的破局点——原创音乐舞台,《谁是宝藏歌手》
凡事都拥有两面性,当下这种音乐类大数据快餐占领,和娱乐圈内音乐成为影视附庸的局面,如何破局呢?
需要一个非竞技、非比拼类原创音乐舞台,。起码先得养活那一批中坚作曲人、作词人、编曲人、音乐制作人。然后慢慢填补人才割裂的缺口。
当下响应国家号召,所有选秀类节目即将停止。那么在此间结果上,一个能够提供,拒绝影视化,拥有编曲、作曲、制作能力的音乐人,就尤为关键。
恰好,《谁是宝藏歌手》这个节目,便承担着如此一个音乐平台。
 
 
二十六位歌手参加,他们之中有曾经火遍大江南北,有坐拥千万粉丝,也有数十年如一日的幕后音乐者。在这个节目之中,他们都是“无名之辈”。
这一群,无名之辈拒绝影视化、拒绝饭圈化,只是想安安静静的做音乐。但是对于时代而言,他们成为了被遗忘者。
而《我是宝藏歌手》所想解决的问题核心,便是让这些处于华语中坚力量的音乐人,可以拥有关注度,从而让他们活下去,让他们可以继续创作。能够填补音乐产业后力不足的重大问题。
这一群无名之辈,在这个舞台之上不淘汰、不晋级,而是聚焦音乐本身,旨在为宝藏歌手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真实才华的舞台。强烈推荐观看《谁是宝藏歌手》节目。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才疏学浅,还望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