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是不是对这个人物不是很熟悉,这个刘封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是刘备的儿子,这个刘封是怎么死的:

提起刘封,可能许多读者很是陌生,只知道他是刘备的养子。但这他的名可以看得出,他其实是很受刘备器重的,否则也不会给他这样的名了,“封”“禅”,刘备给两个儿子起的名,直接暴露了他想当皇帝的野心。

《三国演义》中的刘封,很早就追随刘备,一生战绩平平,没立过什么大功。最后因为他对关羽见死不救,被刘备杀死,结束了比较短暂的一生。

按小说这种写法,他算是罪有应得,丝毫不值得同情。他可以算得上害死关羽的间接凶手,刘备杀他,是出于对关羽的手足之情,用毛宗岗的话说即是“痛义弟之死而不顾其养子之恩……君子于此有天伦之感焉。”(第七十九回回前总评)

但这样的写法是不符合史实的,刘封必须得死,不是因为关羽,而是因为他直接威胁到了阿斗。

《三国志·刘封传》中叙述了刘封的一生。当初刘备入荆州,已年过四十,尚无子息。这可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刘备只得收一个养子,于是看中了刘封。后来刘封追随刘备入蜀,从葭萌关攻打刘璋。此时的刘封,年过二十,武艺高强、气力过人而且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每战必克,表现得异常出彩。刘备平定益州后,封他为副军中郎将。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派孟达攻上庸,担心孟达难以独力完成任务,就专门派刘封从汉中乘沔水而下,来指挥攻城。经过一番苦战,上庸太守申耽投降,上庸城划入了刘备的版图。

由此可以看出,刘封是比较受刘备器重的。后来孟达叛降曹军,给刘封写劝降信,也说他“亲非骨肉而据势权,义非君臣而处上位,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远近所闻也。”

这样说来,刘封是一个比较有才干又比较有地位的人,绝非《三国演义》所说的碌碌无为。

后来,刘封也确实和关羽闹了点不愉快。关羽围攻襄阳和樊城,连连派人到刘封和孟达处,令他们出兵相助。但他们没有服从,而是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为理由推脱了。不知道这是借口还是实情。后来关羽兵败而亡,刘备为此对他十分的怨恨。

接着,刘封和孟达不和,孟达投降曹魏,又作书劝降刘封,刘封没有听从。接下来,申仪也叛逃而去,刘封败回成都。刘备对他不听关羽号令又和孟达闹矛盾而大为不满,但并没有因此动了杀心。

此时,诸葛亮的意见直到了关键作用。他劝刘备早点下手,免得后患无穷。刘备这才动了杀心,赐死了刘封。

那么诸葛亮为何要如此做呢?难道他和刘封之间有着深仇大恨吗?

其实两人之间什么仇恨也没有,诸葛亮之所以要这样做,完全是因为皇位继承的问题。刘备自然是希望自己的亲生儿子刘禅做皇帝,诸葛亮也愿意辅佐刘禅。但这样一来,刘封未必服气。虽然他不是刘备的亲生子,但早年他追随刘备,屡立战功而且在蜀汉的根基也比较牢固。一旦刘备归天,刘封如果有意夺位,阿斗未必是其对手。正是顾虑到了这一点,诸葛亮这才劝刘备除掉刘封。

历史上的刘封,就因为这个原因,不明不白的死了。史书中说道,刘封死后,刘备为之痛哭流涕,毕竟,刘封本身罪不致死,就这样逼死他,未免太过残酷而无情。

后来创作三国故事的民间艺人,觉得如果按史实讲述的话,会严重损害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于是做了不少改动。

最主要的改动就是在关羽之死上大做文章。历上的情况是,关羽大举进攻襄阳和樊城,刘封没有发兵相助。但到了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中,就变成了关羽被困,刘封见死不救,而且还把关羽的几次求救文书截留下来。

在民间流传的讲说三国故事的《花关索词话》中,还有更绝的说法,说刘封一连杀了十三个关羽派去求救的信使。这当然只是小说家言,不过是效仿宋高宗给岳飞接连下了十三道金牌的说法而已。关羽死后,诸葛亮担心刘封出逃,诈称刘备已决定由他来继承皇位。刘封闻后,兴奋不已,没想到最终被处死。

到了《三国演义》,大体继承了民间传说的思路,大写关羽败走麦城,刘封不肯相救,最终造成关羽的惨死。只是作者多少还顾及到了一点史实,还写了刘备劝说刘备的话:“此子极其刚强,今日不除,后必生祸于子孙耳……若欲嗣主久远之计,杀之何足惜也。作事业者,岂可生儿女之情耶?”

以作者的本意,可能是想突出诸葛亮的深谋远虑,但这样一来,杀刘封就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有着不可告人的阴谋了。所以毛宗岗在修订《三国演义》的时候,就将这些话删得干干净净。这样一来,刘封之死的真相,就被彻底地掩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