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这将军,还是一个比较厉害的将军,这个年羹尧为什么被杀?汪景祺脑袋在外面挂了十年:

在年羹尧书房搜出的一本书,非常诡异的预言了他的命运,这让雍正起了杀心。浙江巡抚很快查到了这本书的作者,这人名叫汪景祺,他很快被抓了起来,被判砍头示众。他的头颅在北京菜市口整整示众了十年。汪景祺案是雍正朝的第一起文字狱。雍正本来是一个有为君主,爱憎和是非也都是很分明的,为什么从汪景祺开始就拉开了文字狱的序幕呢?汪景祺,本名汪日祺,是浙江钱塘人,这人本来出身很好,他爹汪霖,官至户部侍郎。汪景祺,小的时候就名气很大。据说是很有才的,可惜不会考试,一直考不上科举,考了很多年。康熙五十三年,他已经42岁,才考中一个举人,接下来死活都考不上一个进士。这人科举不顺,满腔愤懑,变得越来越狂傲,目中无人。他自述:豪迈不羁,谓悠悠斯世,无一可为友者。就是说他觉得自己生性豪迈,不拘小节,这么大一个天下都没有一个人够资格跟我做朋友的。雍正二年初,他已经50出头了,再也不甘心,这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就到西安投奔年羹尧,考不上科举,做不了官,不能找皇帝做主人,那个时候放眼天下,也就年羹尧,他能看得上。

怀才不遇的汪景祺,投奔了当时在西北的年羹尧。做了年羹尧门下的幕僚,但是汪景祺并没有得到年羹尧的重用。在年羹尧身边,汪景祺写了一本书献给年羹尧。在这本书中对年羹尧极尽吹捧,然而也正是这本书让他犯下滔天大罪,不仅给自己带来灭门之灾,还决定了年羹尧最后被杀的命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汪景祺跟着年羹尧在西北随军两年,写了一本书献给年羹尧。名叫《读书堂西征随笔》。其中对年羹尧歌颂备至,称赞年羹尧是宇宙之第一伟人。又说古代的名将郭子仪、裴度这些人跟年羹尧都没有办法比。当时雍正皇帝已经给年羹尧带了那么多高帽,一个落魄书生的奉承话,年羹尧不可能放在心上,汪景祺这书他也就随手扔在书房里了。汪景祺对年羹尧非常实在,他的书里有一篇文章叫《功臣不可为》。大意就是总结中国历史上的功臣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君主对功臣最后都会猜疑怨恨,这话倒是好话,他应该也是在善意的劝告年羹尧要低调,要明哲保身。雍正三年,年羹尧地位开始一落千丈,这时候他清醒过来了,就把汪景祺的书翻出来了。就看这篇《功臣不可为》,越看越觉得有道理,问题是这时候他明白过来也迟了。雍正三年九月二十八日,雍正下令查抄年羹尧在杭州的家产,年羹尧早有准备,把他过去的书信都烧掉了,在他的书房里就翻出来这本《读书堂西征随笔》。负责抄家的官员把这书随便一翻,当时就发现这书大逆不道,马上就派人出去侦察,这书的作者是谁?很快就查出来,这书,是汪景祺写的。浙江巡抚福敏火速给雍正上奏章:此人大逆不道,这书简直无法无天。我们已经抓到了主犯,请皇上发落。

在年羹尧的书房里翻出的这本书,让负责查抄年家的官员立刻就下了大逆不道的结论。雍正看完这本书后,立即下旨严禁读过此书的人泄漏内容。那么这本书中究竟写了什么,让雍正感到愤怒,甚至害怕。年羹尧被贬以后对抄家早有准备,他把来往信件都烧了,为什么偏偏留了这样一本,如此犯忌的书在书房,以至于最后把命也丢了呢?

汪景祺的书里到底说了什么?搜查官员到那儿一看,就发现大逆不道呢?书送到了北京城,雍正读完在首页批了一行字:悖谬狂乱,至于此极,惜见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种得漏网也。意思就是荒唐透顶,在没有比这更大逆不道了,可惜我现在才看到,把这书留下,日后处理,绝不能让这个杂种漏网。雍正的反应非常愤怒,今天我们透过这御批还能清楚的感到他的愤怒。据说雍正读了这个书以后。告诫臣下,看过这书的人,不许跟人说这书里到底写什么了?到底什么话这么惹他生气,还这么神秘呢?雍正不希望泄露的部分,就是这书被毁掉的部分。

雍正三年年底,雍正降旨称汪景祺:作诗讥讪圣祖仁皇帝,大逆不道。就是说他写的诗诽谤康熙皇帝,处刑是很重的,砍头示众,人头被悬挂在菜市口的大路上,其妻发配到黑龙江,给穷披甲人为奴,兄弟、子侄有在做官的全部革职,发配宁古塔,五服以内的同族亲戚有做官的,无论现任、候补还是候选全部革职。一人之罪牵连全家,可见雍正多恨这个人。汪景祺的头示重了整整十年,一直挂到雍正死的时候。

汪景祺之所以因书获罪,罪名是讽刺了康熙皇帝,这是汪景祺写给年羹尧的一本书,怎么会有讽刺康熙皇帝的内容?汪景祺在这本书中究竟怎么讽刺康熙皇帝了呢?仅仅是这些内容会激怒雍正到近乎失去理智的程度吗?

按照雍正圣旨里的话,汪景祺的书讽刺康熙皇帝了。翻翻这书看,怎么讽刺康熙皇帝了?现在看到的这书是个残本,里面有一篇题目叫《诙谐之语》,就是一些笑话和段子。其中有一个笑话,有一个无锡人不愿意透露他的姓名,讲了一个笑话:说康熙皇帝南巡到了无锡,有个姓杜的书生在路旁给他献了一首诗,康熙读了觉得不错,就决定亲笔题字给这个书生。题的是《千家诗》里的第一句,云淡风轻近午天。有个人知道这事儿,就写了一首诗笑话康熙:皇帝挥毫不值钱,献诗杜诏赐绫笺,千家诗句从头写,云淡风轻近午天。这个笑话是在讽刺康熙,不学无术。别人给她写了那么好的诗,他想题字,显摆一下自己的学问,可是肚子里实在没有什么墨水,想不起来什么话就记得千家诗的第一句。问题是雍正读了这么一个笑话,就能气成那样。而且这笑话说的很清楚啊,这诗不是汪景祺写的?是别人写的,他收到他的手里边儿,那圣旨里面说的就不是实话。所以圣旨里这个原因肯定不是真实的原因,那就是个门面话,一方面治了汪景祺的罪,还显示雍正是个大孝子,不会为了自己的原因惩罚读书人,是为他爹出气。这书还有些地方批评雍正朝的政策了,说雍正清查亏空以来,执行的官员十分刻薄,把很多官员搞得很惨,但是也是在批评执行法治的官员滥用权力,并没有直接抨击清理亏空这项政策。从这书其他地方的内容来看,汪景祺对陕西地方官的腐败了解很深。也是很痛恨的。雍正是个讲道理的人,这些话,也不至于让他气成那样。

讽刺康熙皇帝和批评雍正朝政策都不是激怒雍正的真正原因。汪景祺被杀以后,雍正在后来的一个上谕中,给出了答案,原来这书里真正挑动雍正最敏感神经的内容,就在一篇《历代年号论》的文章里,其中提到“正”字拆开就“一止”,那么这种说法为何令雍正如此忌讳呢?

“一止”是什么意思?就是没多久就要完蛋的意思。雍正上谕里边说了,《历代年号论》列举了历史上连号带正字的皇帝多人,包括金朝的海陵王,年号正隆;金朝末代皇帝金哀宗,年号正大;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年号至正;明英宗,年号正统;明武宗,年号正德等等。这几个皇帝确实都没有好下场,要么是亡国,要不是年龄不大就死了,要么是被敌国俘虏了,要么是被政变干掉了。雍正在上谕里面还长篇批驳了这段话:说这话就是咒诅之语,是在诅咒我。他举了不少例子,说明这种拆字法是胡说,没有道理,他说你看好多皇帝年号都有元字,汉武帝年号元鼎,唐玄宗,年号开元。“元”字拆开不也是“一兀”吗?一兀也不是什么好词,意思就是没多久就要变坏。那汉武帝唐玄宗都是盛世明君啊。

雍正继位之初,政治斗争很残酷。宫廷和朝廷都充满了戾气,不安全感越来越重。他的亲人不少都在等他垮台,只有一个弟弟老十三还可以信任。满朝的大臣,实心办事拥护他的也不多,好多还都是八爷党。本来最初他完全信任年羹尧,觉得自己有一个能力这么强的知己大臣,现在这个知己竟然有负于他。那现在,他还能再信什么?亲情,忠诚,友情,都很脆弱,都不可信,这样一种孤独的境地,人走向迷信,害怕冥冥中不可预测的命运,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年羹尧事件之后,雍正变成了一个非常孤独无助的人。本来他失去这段友谊还有点遗憾,可现在年羹尧放了这么一本书,在书房里让他看,雍正看到了这篇《历代年号论》。他会觉得,如果年羹尧对他还有顾念,就不应该把这大逆不道诅咒他的话留着给他看。再联想到书里面,说年羹尧是宇宙之第一伟人,雍正感到彻骨的寒意。他觉得,这是年羹尧自己在诅咒他,在等着看他的笑话。而这个书的作者就是年羹尧的手下,他写这书的意思已经不把雍正当天下的主人了,他在等着雍正垮台,等着宇宙第一伟人年羹尧来统治天下。雍正觉得自己曾经倾心引为知己的人,原来一直在暗中恶意地嘲笑和诅咒自己。在这样一种极度的孤独和心寒之中,雍正逐渐起了杀心,准备杀掉年羹尧。

年羹尧肯定也是读过这本书的,肯定也读过这篇《历代年号论》,他被贬官以后对抄家抄准备,把来往信件都烧了,他怎么就不把这书烧了,留在书房里等着雍正来看?那这《历代年号论》雍正读了会是什么感觉?他难道没有想过吗?年羹尧没有雍正那么迷信,他读了那个东西可能觉得没有什么,这句话不算什么诅咒。他想让雍正看的可能是那篇《功臣不可为》,曲折地表达自己非常委屈,年羹尧从权力的高峰一下子跌了下来,跌的那么快,没有任何防备,他能不怨恨雍正吗?但是这种怨恨更多的不是恶意,而是委屈。凭他过去和雍正的交情,他不相信雍正会杀他。所以他要留着这篇《功臣不可为》让雍正看见,表达自己的心意。

雍正和年羹尧,这两个不世出的杰出男人,在他们出现了隔阂以后,他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毫无芥蒂地谈心了,他们只能用曲折的方式向对方示意。但是时过境迁,他们都已经改变,他们注定要相互误解。

汪景祺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无论如何不会想到此书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惊天大祸。他的很多家人也被牵连获罪,酿造了一幕幕悲剧。每一次大的政治变故,都会有无数平凡普通的人被彻底改变了命运。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更多更有趣的历史分享,请您关注“苍笙踏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