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写“蝈蝈”的古诗句有哪些

《促织》[ 唐 ] 杜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译文: 蟋蟀的叫声十分微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 它在寒冷的野外草丛间叫得不畅,移到床下来叫,仿佛与我的心情相同。

唉,久客他乡的我怎能不闻声而泪下?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难以稳睡到天明。 想那哀切的丝乐和激昂的管乐,也不如这天真的声音如此感人。

这首诗,就是诗人当时忧伤感情的真实写照。起句正面点明促织,以“甚细微”与第二句的“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

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夜书所见》[ 宋代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夜书所见》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 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蝈蝈是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鸣虫的通称,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细长。

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能发出“括括括”的声音,清脆响亮。 喜欢吃瓜果、豆类等,人们用小竹笼饲养观赏。

作为欣赏娱乐昆虫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就有几百年编笼捕蝈蝈的历史。 商周时期人们把蝈蝈和蝗虫统称为 “螽斯 “,宋朝人将蝈蝈与纺织娘混为一谈,明朝才有了 “聒聒 “的称呼, “聒聒 “和 “蝈蝈 “都是以声名之,实际上 “聒聒 “和 “蝈蝈 “是一个等同的名称。

中国人历来视蝈蝈为宠物,宋代人开始畜热养蝈蝈,明代从宫廷到民间养蝈蝈已经较为普遍。 明太监若愚在《宫中记说到皇宫内有两道门以蝈蝈的名字命名,一曰 ” 百代” ,一曰 ” 千婴” ,这当然是延续了远古时代对蝈蝈的生殖能力的崇拜。

到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蝈蝈潮。 扩展资料: 《促织》鉴赏: 人们常常把呜叫声当作动物的语言,所以听到反复不断的声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断地诉说着什么,或要求着什么,把它想象成无休止的倾诉。

杜甫在秦州的几个月,正是促织活动的时候。傍晚,清晨,特别是不眠之夜,大约都是在促织的鸣叫声中度过的。

诗人久客在外,心情本来就很凄凉,被促织声一激,往往不禁泪下。 三、四句和五、六句,在修辞上构成两对‘‘互文”。

就是说: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呜叫,总和不得意的诗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 听到它的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再也无法安睡到天明;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被哀鸣之声惊醒,陪着促织洒下泪水。

这种“互文”格式的使用,用表面上的两层意思抒写了交互着的四层意思,能收到言简意缘的效果,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最后两句以“悲丝”、“急管”同促织的啼叫相比较,而以促织叫声“天真”、不受礼俗影响作结,把促织的哀音放在任何乐器的演奏无法达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愁苦之情。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

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

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心驰神往,远近互动。

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 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

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 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

“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

“挑”出了性。

二、形容蝈蝈的诗句

清代吴江词人郭廪的《琐寒窗·咏蝈蝈》

络纬啼残,凉秋已到,豆棚瓜架。声声慢诉,似诉夜来寒乍。挂筠笼晚风一丝,水天儿女同闲话。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昨天,你还梄息在山中

那熟稔的灌木丛

有你的同类和不知名的小虫

此彼彼起的歌喉.

你用歌唱求偶

薄薄的琴键

蝉翼般颤抖

一不小心的高八度

却落入了囚笼

梦寐以求的丛林之恋

竟缘吟唱失手

同是青草的气息

怎听不见了

同伴们的喁喁唏嚅?

你再也走不出那纤细的草棂

回不到了熟稔的丛林

不知你将为谁吟咏

凄冷的唳风秋雨

伴你一起凋零

三、形容蝈蝈的诗句

清代吴江词人郭廪的《琐寒窗·咏蝈蝈》络纬啼残,凉秋已到,豆棚瓜架。

声声慢诉,似诉夜来寒乍。挂筠笼晚风一丝,水天儿女同闲话。

夜书所见宋 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昨天,你还梄息在山中 那熟稔的灌木丛 有你的同类和不知名的小虫 此彼彼起的歌喉. 你用歌唱求偶 薄薄的琴键 蝉翼般颤抖 一不小心的高八度 却落入了囚笼 梦寐以求的丛林之恋 竟缘吟唱失手 同是青草的气息 怎听不见了 同伴们的喁喁唏嚅? 你再也走不出那纤细的草棂 回不到了熟稔的丛林 不知你将为谁吟咏 凄冷的唳风秋雨 伴你一起凋零。

四、描述蝈蝈的诗句

《夜书所见》 [ 宋代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夜书所见》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 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蝈蝈是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鸣虫的通称,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细长。

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能发出“括括括”的声音,清脆响亮。 喜欢吃瓜果、豆类等,人们用小竹笼饲养观赏。

作为欣赏娱乐昆虫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就有几百年编笼捕蝈蝈的历史。 商周时期人们把蝈蝈和蝗虫统称为 “螽斯 “,宋朝人将蝈蝈与纺织娘混为一谈,明朝才有了 “聒聒 “的称呼, “聒聒 “和 “蝈蝈 “都是以声名之,实际上 “聒聒 “和 “蝈蝈 “是一个等同的名称。

中国人历来视蝈蝈为宠物,宋代人开始畜热养蝈蝈,明代从宫廷到民间养蝈蝈已经较为普遍。 明太监若愚在《宫中记说到皇宫内有两道门以蝈蝈的名字命名,一曰 ” 百代” ,一曰 ” 千婴” ,这当然是延续了远古时代对蝈蝈的生殖能力的崇拜。

到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蝈蝈潮。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夜书所见。

五、描写“蝈蝈”的诗句有哪些

《山居雨霁即事》

年代: 唐 作者: 张碧

结茅苍岭下,自与喧卑隔。况值雷雨晴,郊原转岑寂。

出门看反照,绕屋残溜滴。古路绝人行,荒陂响蝼蝈。

篱崩瓜豆蔓,圃壤牛羊迹。断续古祠鸦,高低远村笛。

喜闻东皋润,欲往未通屐。杖策试危桥,攀萝瞰苔壁。

邻翁夜相访,缓酌聊跂石。新月出污尊,浮云在中舄。

常隳腐儒操,谬习经邦画。有待时未知,非关慕沮溺。

《论蝼蝈形》

年代: 宋 作者: 贾似道

蝼蝈之形最难相,牙长腿短头尖亮。

尾豁过肩三二分,正是雌头拖肚样。

《入秋久矣余热尚在闰月十五日太平寨始见秋色》

年代: 明 作者: 唐顺之

漫漫岚气半晴阴,摵摵庭柯叶乱吟。

始觉孟秋云物至,因知宴岁旅情深。

孤鸢影跕寒岩草,鸣蝈声连野戍砧。

戈甲满山乘塞卒,天骄何处欲相侵。

《次韵温伯雨凉感怀》

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

穷士病且饥,古今同一流。

身安腹果然,此外吾何求。

判司诚卑官,未免尘甑忧。

穷山更瘅暑,惫卧不举头。

二物交寇我,生世真如浮。

晨朝墨云作,疾雷破山丘。

排檐忽飞溜,蛙蝈鸣相酬。

朱冠领热属,横溃输一筹。

新凉苏肺气,踏湿登城楼。

好邀云雨仙,长袖按梁州。

吹水添瓶罍,净洗千斛愁。

何从有此段,冰厅冷如秋,

但觉诗思生,爽气入银钩。

章成竟何用,知能救穷不?

汤子亦旅食,回望家还羞。

倡予敢不和,共作商声讴

《池上对月五首》

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

怒蝈喧幽耳,饥蚊搅熟眠。

愿为修月户,住在广寒边。

六、请收集描写蝈蝈、蛐蛐的诗句

秋颂

1

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

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

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

缀满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

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

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

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

好塞进甜核;又为了蜜蜂

一次一次开放过迟的花朵,

使它们以为日子将永远暖和,

因为夏季早填满它们的粘巢。

2

谁不经常看见你伴着谷仓?

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

弥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

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

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

你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

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

或者.像拾穗人越过小溪,

你昂首背着谷袋,投下倒影,

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几点钟,

你耐心地瞧着徐徐滴下的酒浆。

3

啊.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但不要

想这些吧,你也有你的音乐——

当波状的云把将逝的一天映照,

以胭红抹上残梗散碎的田野,

这时啊,河柳下的一群小飞虫

就同奏哀音,它们忽而飞高,

忽而下落,随着微风的起灭;

篱下的蟋蟀在歌唱,在园中

红胸的知更鸟就群起呼哨;

而群羊在山圈里高声默默咩叫;

丛飞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

七、形容蝈蝈的成语

可以看看昆虫记: 摘要:汉语成语中涉及到白蚁、蜉蝣、蜻蜓、虱、蚤、螳螂、蝼蛄、螽斯、蟋蟀、蝉、天牛、萤、蝶、蛾、蠖、蜂、蚁、蝇、蚊、虻、蠓类等昆虫类群,以涉及蜂、蚁、蝇的成语最多。

成语中有些昆虫名称现已不常用或与现在的昆虫名称意思不同,如蜩、螗、螓、蚍蜉、(蝤)蛴、蛩、醯鸡等,文中进行了解释。 文章还分析了成语所反映的昆虫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某些成语不符合科学的地方。

关键词:汉语成语;昆虫;形态学;生物学;解释 昆虫在地球上所有动物中所占比例最大,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这一点从汉语成语中也可看出。目前收录汉语成语较多的词典中成语总数为2~4万个,据笔者统计,其中由昆虫的行为、习性或形态而转义生成的成语约占1%,其比例远远高于涉及其他动物的成语。

本文介绍对涉及昆虫的汉语成语进行搜索、统计的结果,并对成语中的特殊的昆虫名称及昆虫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进行解释。 成语涉及的昆虫类群及相关成语的比例 经过对30000多条汉语成语的搜索和归纳发现,汉语成语中可考证的昆虫类群有:等翅目(白蚁);蜉蝣目;蜻蜓目;虱目;蚤目;螳螂目;直翅目的蝼蛄类、螽斯类、蟋蟀类;同翅目的蝉类;鞘翅目的萤类、天牛类;鳞翅目的蝶类、蛾类;膜翅目的蜂类、蚁类;双翅目的蝇类、蚊类、虻类、蠓类等。

涉及这些类群的成语共约255个。另外,还有涉及“虫(虫)”和“蠹”的成语共约60个。

对上述255个成语,按所涉及类群统计其比例,结果如图1。(因“虫(虫)”不一定是昆虫,即使是昆虫也无法确定所指何类群;“蠹”泛指“蛀虫”,也无法确定所指何类群。

所以含“虫(虫)”或“蠹”的成语未统计在内。) 2 成语中特殊的昆虫名称解释 由于汉语成语多来自古语,其中有些昆虫名称与现在常用的名称不同,甚至很少为现代大众所知。

现将有这一类成语中有代表性的列出来,并综合多种资料对其中的昆虫名称进行解释。 2。

1 蜩螗沸羹 蜩为蝉类的别名;螗是蝉的一种,体小,背青绿色,鸣声清圆。“蜩螗沸羹” 指如蝉鸣和沸汤翻滚,表示纷扰不宁的意思。

2。2 猬锋螗斧 此成语中的“螗”与前一成语中不同,应为“螗螂”即“螳螂”的简称。

“螗斧”即“螳斧”。“螳斧”即螳螂的前足,因常高举如人执斧之形,故名。

“猬锋”指刺猬的刺。“猬锋螗斧”比喻渺小的力量。

2。3 螓首蛾眉 螓为蝉的一种,体小、方头广额、有花纹。

“螓首蛾眉”形容女子面容之美。 2。

4 蚍蜉撼树 蚍蜉为大蚂蚁。 2。

5 楚腰蛴领 这里的“蛴”指“蝤蛴”即天牛幼虫。在现代“蛴”一般指蛴螬,即金龟甲之幼虫。

“楚腰蛴领”形容女子体态苗条,脖子美白。 2。

6 蝶怨蛩凄 “蛩”指蟋蟀或蝗虫。“蝶怨蛩凄”喻哀怨凄清的思家之情。

在现代昆虫学名称中,“蛩”见于“蛩蠊目”,是一类在我国很少见的昆虫。 2。

7 井蛙醯鸡 醯鸡为在酒醋或变酸的酒上活动的蠓或蚋类昆虫。 “井蛙醯鸡”比喻眼界不广,见识浅薄。

2。8 蛾附蜂屯 此处“蛾”通“蚁”。

“蛾附蜂屯” 指像蚂蚁和蜜蜂一样聚集,形容纷纭杂乱。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形态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汉语成语中采用昆虫的形态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来转喻人或事,其中利用昆虫生物学特性的成语占多数。

3。1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形态学特点 部分汉语成语明确地应用了某些昆虫的体型、体形、体色、头型、复眼、喙、触角、翅、足等部分的形态学特征。

少数涉虫成语中所用何种昆虫或何部位则不够明确。兹考证、归纳如下。

3。1。

1 体型 汉语成语中的昆虫多数体型较小,3。 1。

2 借此表示微不3。1。

3 足道的人和事,3。1。

4 有的还自不3。1。

5 量力。如“蚍蜉撼树”、“蝇头小利”、“蝇名3。

1。6 蜗利”、“蚊虻负山”、“鹪巢蚊睫”、“蚊虻过耳”等。

3。1。

7 体形 膜翅目细腰亚目中的多数蜂类胸部和腹部连接处很狭窄,3。 1。

8 称“细腰”,3。1。

9 成语中借喻人的体态修长或细弱。如“蜂腰削背”、“蜂腰猿背”、“蜂腰鹤膝”等。

3。1。

10 体色 天牛幼虫体色洁白,3。1。

11 成语中用来比喻女子的脖颈美白。 如“楚腰蛴领” 。

3。1。

12 头型 蝉方头广额,3。 1。

13 成语中用来形容女子的面容。如“螓首蛾眉”等。

3。1。

14 复3。1。

15 眼 胡蜂的复3。1。

16 眼较突出,3。1。

17 且腹末有毒刺,3。1。

18 成语中借以形容人的相貌凶恶、丑陋,3。1。

19 性情凶狠。如“蜂目豺声”等。

3。1。

20 喙 蝉的口器为刺吸式口器,3。1。

21 下唇3。1。

22 特化为喙管,3。1。

23 内藏上、下颚特化而3。1。

24 成的口针,3。1。

25 平常喙紧贴在胸部腹面,3。1。

26 象古代冠带在颔下打结后的下垂部分。成语“蝉緌蟹匡”中的“蝉緌”即为此意。

“蝉緌蟹匡”比喻相互矛盾或名3。1。

27 不3。1。

28 副实。 3。

1。29 触角 成语“螓首蛾眉” 中的“蛾眉”本指3。

1。30 蛾类细长弧形的触角,3。

1。31 比喻女子漂亮的眉毛。

3。1。

32 翅 蝉的翅轻、薄而3。1。

33 透明。 成语“蝉衫麟带”中的“蝉衫”指3。

1。34 薄绢制成的衣衫。

“蝉衫麟带”比喻飘逸华美的服3。1。

35 装;“蝉翼为重,3。1。

36 千钧为轻”。